【心法跟技巧,猶如武功的內外功】
所有學習心理諮商的人,應該都曾經問過這個問題:
「身為心理師,究竟學習心法比較重要,還是技巧呢?」
這裡的技巧,不單單指的是各家理論的技巧,
同時也包含了像是投射牌卡、藝術媒材等專業素材,
心法則是深層同理心、對當事人身心狀態的同步、助人信念等核心內涵,
心法與技巧,就像是學習武功時的內外功,
在每個心理師的心中,答案可能都不太一樣。
當然,理想答案或許是「都重要」,
然而在有限的時間裡,不太可能兩者並進,
仍然需要以其中一個方向為主要考量,
那麼,對於新手來說,到底先往心法學習比較好?
還是先把理論與技巧熟悉了再說?
我整理了個人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以及長期督導學生的經驗,
試圖歸納整理出下列的幾個要點,供同樣走在助人之路的伙伴參考~
(雖然文中以心理師為主要稱呼,催眠師、牌卡諮詢師等療癒師也同樣適用)
【先學習心法,可以增加觸類旁通的速度與深度】
我自己的專業學習經驗,是以心法為主,
因此很能深刻瞭解早期先學心法為主,可能會有的優勢:
1.基本功穩定
以追求同理心、同步、對自身專業省思為主的學習方式,
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在研究所時期即打下穩定的基礎,
因此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當事人,都可以迅速透過同理心建立關係,
也比較容易在穩固的諮商關係中,陪伴當事人找尋生活困境的出路。
2.後期對不同理論與技術,容易觸類旁通
早期我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治療理論,後來更跨入身心靈療癒的領域,
因為以心法為主,所以我很擅長看見不同理論背後相似的地方,
同時也能對不同理論進行省思,看見彼此之間互補與差異之處,
這讓我在成為心理師之後,每學習一個新理論與技巧,
都可以產生越來越快的學習效率,
因為雖然背後的治療觀與技巧,看起來可能差異很大,
但歸納到核心本質時,其實仍然有其共通之處。
3.擅長回歸生命本質,來理解當事人的處境
學習心法的特色,在於需要通過自己的生命經驗來理解學習的理論,
進而可以將理論知識、技巧,與獨特的生命經驗整合在一起,
因為這些知識與技術,都曾經運用在自己身上,
在使用上,比較不容易有照本宣科或過度機械化的問題,
也可以讓當事人覺得自己確實在與活生生的人互動,打從心裡覺得被瞭解。
【學習心法需要時間與經驗,是最大的瓶頸】
早期以學習心法為主,當然也會有些瓶頸,
尤其如果對於各大基本理論不夠熟悉,
或大學並非本科系直升的人來說,可能會遭遇下列困難:
1.不太容易確認自己的接案經驗如何
雖說對大多數新手來說,都會有缺乏信心的難題,
如果在學習初期以心法成長為主,因為更加抽象,
可能會更不容易自我驗證接案品質如何,
這時候有個值得信賴、願意鼓勵並擅長引導反思的督導,
會比較容易產生對自己的信心,
我很幸運在學習初期,剛好遇到的都是擅長引導我自我省思的督導,
因此在心法的奠定上,一路走來可能稍微平順一些。
2.遇到目標導向的當事人,容易陷入困境
心理師絕非萬能,不可能擅長服務每一種類型的當事人,
對於以心法為主要學習目標的新手來說,
可能會缺乏足夠的技巧,來回應以目標導向為需求的當事人,
對於不擅長覺察與反思的當事人,
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只是單純希望來索取答案與建議,
為何心理師總是要繞一大圈,問自己這麼多問題?
【先學習技巧,可以增加心中的踏實感】
在我督導過的受督者裡,有不少學習路徑剛好跟我相反的學生,
比起心法,他們更需要在技巧上有所學習,
或者因為學習階段的不同,比較強調技術跟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我的觀察裡,先學技巧,其實有以下幾項好處:
1.有技術在手,比較容易評估自己接案的進行過程
對於專注在技巧學習的新手來說,
因為有幾項具體的操作技巧可以討論,
所以會比較容易掌握學習進度跟結果,
畢竟比起抽象的同理心,如何使用空椅法或奇蹟問句,
在評估與討論上,會稍微具體一點。
2.當有具體操作技術時,對雙方都比較容易有感
有些當事人除了希望心理師可以同理自己之外,
對於技巧使用是會有些期待的,
尤其對於目標導向的當事人,適時給予建議、出回家作業,
按照這些具體策略去評估進度,會很有感,
對於剛接觸諮商的新手來說,也會比較知道如何評估晤談進展。
3.心中感覺比較踏實
現在不少心理師想要學習牌卡或晤談媒材,
除了希望因應不同類型的當事人,可以有多一些彈性之外,
有些人的動機在於增加心中的安全感,
當我們自己穩定下來時,確實也可以發揮較多的助人潛能,
而對理論、技巧或媒材的熟練,可以增加踏實感。
【過於追逐技術,可能會忘記我們面對的是人】
跟優先學習心法的人一樣,太偏重技術學習,
或先投入技巧與素材的磨練,同樣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
1.為了使用而用
因為焦慮,也為了增加諮商晤談時,
覺得自己比較有功能的正向感受,
有時候新手可能會為了使用技巧而用,
好證明自己這次的晤談是有效的,
又或者因為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所以就把媒材拿出來使用,
這是在初學時期容易遇到的現象,
而這也是有豐富實務經驗與彈性的督導,
可以在此時提供的最大幫助。
2.容易忘記因應人的複雜性,彈性變化
學習技巧,還容易遇到困境,
是所有助人者容易陷入的盲點,
就是過於追求技巧的精確性,而忘記當事人是活生生的人,
每個技巧需要因應不同人的特質,做出靈活變化,
這份靈活度,與心法有關,也是不容易學習的地方,
當初期先以技巧為主的時候,偶爾容易產生上述盲點而僵化。
【選擇哪一條路,需要我們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
坦白說,我過去有段時間,會認為學習心法優於技巧,
直到開始接觸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當事人,
才發現空有一身內力,卻少了具體的技術時,同樣會陷入瓶頸,
在經過這番省思,以及督導過不同類型的學生時,
我才發現,要先以強調自我覺察、同理心、反思為主的心法為主,
或是先好好熟悉特定理論知識、技巧甚至是媒材,
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一切都跟我們自己的生命有關。
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心理師,適合服務不同類型的當事人,
先學習心法,還是技巧,也跟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
增加對自己個性、能力與專業學習階段的認識,
比較容易幫助我們判斷,在有限的心力之下,究竟該以何者為主要學習方向,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不斷認真學習,無論從哪一個方向出發,
到最後都會殊途同歸,將兩者組合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這也造就了即使我們與另一個心理師,
專精同一個學派、服務同一個族群,仍然會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位置,
至於如何將這個特性呈現給社會大眾,這就是另外一個功課了~
距離這次的心理師考試,只剩下不到兩週,
祝福這次的考生們都能順利通過,邁向專業之路的下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