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玫瑰與白玫瑰,是愛情裡的千古難題】
張愛玲的小說裡有這麼一段話:「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這段話傳神地描繪出「戀愛中的人」這本書中,崔斯坦與伊索德這則愛情神話的艱難處境。
作者身為美國榮格分析師,採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神話故事為素材,向我們提及現代西方男性在感情裡的困境,(事實上可能是現代所有想進入愛情裡的人所需面對的困境)亦即將戀愛與愛混淆在一起,更簡單來說,認為激情與平凡無法共存,即使後來在愛情心理學中提出浪漫、親密與承諾是完整親密關係中的鐵三角,多數人仍感覺到在激情與穩定之間存在某種矛盾: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我不喜歡的人卻偏偏來找上門來。
在神話故事裡,描述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為誤飲魔法情藥而相戀,使得原來應該與馬克王成婚的伊索德,與崔斯坦於深夜激情幽會共享歡愉,即使崔斯坦後來隻身前往另一個國度,與另一名公主「玉手伊索德」成婚,仍然無法忘懷充滿熱情與魅力的伊索德,最後導致兩人悲劇性的死亡。
充滿夢幻魔力與激情,可以共享歡愉的伊索德,或許可視為張愛玲筆下的紅玫瑰,熱情活潑又散發出誘人魅力,但凡與之相戀者皆可感受到生命中的魔力,玉手伊索德有一雙巧手、個性溫和又懂得操持家務,或許可視為白玫瑰,純真務實體貼,是適合與之相伴一生的對象。大多數男人(或女人)多少都曾經驗過這種兩難:能激發自身情慾跟生命熱情的對象,以及適合走入深刻長久關係的異性,恰好不是同一個人。
【榮格心理學眼中的戀愛與愛】
如果問到戀愛與愛是否一樣?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表示不太一樣,仔細想想兩者差異在哪裡?有人可能會回答是佔有欲,也有人可能會回答是性吸引力,作者採用榮格心理學的方式這麼說:戀愛之所以如此讓人難以抗拒,是因為若從象徵層次來看,愛情如同情藥一樣,都會激發出西方男性對於精神世界的嚮往,更直白來說,激發了他對內在女神的崇拜,愛則是屬於塵世俗務的活動,是細水長流走入生活中的情感。
西方男性在愛情裡的難題,就是無意識的將內在陰性面投射到另一個女人身上,錯把平凡女性當成女神,於是滿心認定妻子可以滿足自己情感上所有的需求,卻忽略這份溫柔、魅力與對精神層次的激情,其實應該往內尋找,而非要求另一個人負起責任送到枕邊。這份存在於男性心中的陰柔面與激情,即是榮格所謂的阿尼瑪。
自從過往對性與親密關係的壓抑被揭開後,在關係中的活力與激情被視為至關重要甚至是絕對重要的事物,我們不再欣賞上一代細水長流的感情,也對於家庭俗務感到鄙斥,認為這些平淡而沉重的「責任」是種妨礙親密的負擔,自由、輕盈且濃烈的感情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在作者眼中,後者確實是值得一嚐的戀愛滋味,卻絕對不是「愛」。
【從戀愛情藥裡提煉出愛的元素】
戀愛能帶給我們活力甚至「回春」的感受,並且激發出潛意識裡最好的一面,然而戀愛與書中故事裡的情藥一樣,都有個大麻煩,就是「時效有限」,故事中凡是飲下情藥的男女,都會像是著了魔一樣的相戀,這般魔力可說是心理投射,讓人看不清楚彼此的真面目,一旦激情退卻,就開始進入相互指責與厭煩的階段,有些人會開始設法將對方抓得更緊,好再一次感受到被愛(其實那更像是一種疼痛),也有些人會開始迴避,覺得另一個異性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展開下一個老掉牙的循環。
戀愛與愛是否如此無法兼得?作者認為要看我們對待這杯情藥的態度。只要對深度心理學略有認識的人,都瞭解沒有投射就無法開展一段關係,對我們來說已經無法忍受為了結婚生子、防老或家務分工而走入一段關係,因此投射帶來的激情與渴望一如情酒,可以誘使我們投入愛人懷抱,開展親密關係的可能,這其實也是愛情中動人而好玩的地方,不妨盡情享受一番。
同時,我們心中仍可預期投射出來的美好幻象終究有一天會結束(故事裡的情藥是3年),為此我們需要有能力認知到一件重要的事情:所有我們在對方身上看見的美好,都是自己潛意識裡尚未發揮的潛能,如果只是將親密關係化約成滿足需求的活動,這段關係可能看似得以維繫,內在精神卻會悄悄乾枯,相反地如果我們可以開始把滿足需求的責任拿回自己身上,就會明白戀愛所喚起的熱情不一定只存在於「愛情」裡,在靜心、冥想、祈禱或各式內在精神活動裡,同樣可以得到。
作者認為在親密關係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認為只有愛情可以滿足生命中最深沉的渴望,甚至把愛情當成了愛,於是各式各樣本質上不同的事物,全都被攪拌在一起。用我的話來說,就像是把佛經跟聖經當成人類歷史而非象徵語言研讀,又或者是把愛情偶像劇的情節直接搬到現實生活中演出,同樣都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當我們有能力建構出自己的心靈安定,就有能力再次從與伴侶的互動中感受到神聖的熱情。
【深刻的親密關係,關鍵在於從投射到去除投射的能力】
如果要總結「戀愛中的人」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或許可以用下面這段話來描述:「我們必然會因為投射而墜入情網,同時也需要有去除投射的能力,才能將眼前的伴侶當成活生生真實存在的人,而不是滿足個人慾望的物。」這或許是深度心理學一直都不太討喜的原因,因為在深度心理學中,對於「成熟之人」的要求可說是相當嚴苛,不僅需要能夠處理外在生活事務,還要懂得面對內心陰影,並在關係裡替自己負起責任。
然而這也非常呼應多數靈性教導中,對於親密關係的看法,無論是奧修、賽斯、一念之轉、零極限……大多傾向認為「伴侶無法回應自身期待」是個「幻象」,事實上在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滿足我們在生命中的渴望,唯有我們自己擔負起這個責任,關係才有維繫下去的可能,有些心理學者會用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來形容這個過程,榮格則將此歷程稱為個體化。
翻開榮格相關書籍,總是會給人一種「諄諄教誨」的陳舊感,包括我寫這篇閱讀心得時,也可以感受到心中彷彿有個智慧老人,用澄澈、溫柔卻嚴肅的口吻,設法寫下自己從書中所得到的愛情體會,對於崇尚自由的人來說,可能會將此視為「束縛」、「責任」、「八股」,然而親密關係事實上本就不是輕鬆的事情,榮格將其視為煉金術,是需要將內在分解、消融,甚至徹底死亡而後再生的過程,這絕對不是「滿足彼此需求」如此簡單的事情。
正因為親密關係事實上相當艱難,才得以成為值得我們追求的事物,我自己在感情路上始終跌跌撞撞,經常因為飲下情藥而頭昏眼盲,又因藥效快速消退而感到進退兩難,然而一次次飲下藥酒,我從歷任伴侶身上拾回身而為人的珍貴特質:溫柔、穩重、堅忍、勇敢與自由,若無這些水深火熱的經驗,我絕對無法真正貼近每個前來尋求諮商與催眠協助的人,因為飲下情藥是非常私密的經驗,唯有飽受煎熬者才能有所體會。
最後,或許套用一點後現代治療學派的說法,讓我們不至於在對愛情的沉重與苦澀中感到絕望:投射所帶來的愛情幻象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處理這份投射才是問題,祝福勇敢飲下情藥的你/妳,能夠完成自己在這場煉金術中的諸多試煉。
延伸閱讀:愛情裡面,從來沒有白馬王子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