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覺得今天該不該放颱風假,我想你一定同意一件事:山陀兒颱風相當「叛逆」,它的移動路徑不只前所未見,而且還相當詭異。
先是不斷在南台灣滯留,遲遲不肯登陸,接著又可能往北穿越中央山脈,這麼叛逆的走法,讓我想起了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也想到了自己。
榮格認為人的前半生多半追求安穩、順遂與融入社會,然而當生活逐漸趨於平穩的時候,卻可能突然遭逢意外,以致於推翻原來預測好的人生發展,大幅轉向從未料想過的方向,這即是個體化歷程。
這種轉折像是電影《魔戒》的開頭,哈比人佛羅多開開心心的在夏爾過著平凡的生活,他還以為自己將會在餘生度過悠閒而平靜的時光,沒想到巫師甘道夫卻稍來神秘的訊息,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神話學大師坎伯用「英雄旅程」這個詩意的說法,來隱喻人踏上個體化之路的過程,然而我相當認同陳大樹老師在催眠群組裡所說的:「個體化是非大丈夫不能爾,才叫做英雄之旅。」
如同佛羅多前往末日火山銷毀魔戒的途中,屢次遭遇劫難,個體化之路也是一條崎嶇難行的路,然而,對某些人來說,卻又似乎不得不往這方向前進,榮格因而稱之為「召喚」。
在這看似平靜卻暗潮洶湧的颱風假裡,我想與你分享自己今年所遭遇的召喚,以及在英雄之旅裡的崎嶇遭遇及反思。
我對今年的規劃本來是這樣的:搭配第三本書《隱喻催眠》出版,專心把「心理專業傳承計畫」實踐出來,讓有心想要跨界整合心理學與催眠的伙伴,可以逐漸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社群,成為互相扶持的隊友。
然而從去年12月我就面臨沒想過的挑戰:在寒冷的冬天裡,因為脊椎與骨盆的問題,我被迫休養將近一個月,甚至連下床都有點吃力,幸好有伴侶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從死亡蔭谷走出來。
今年春天好不容易恢復元氣,我的幾位重要他人先後面臨人生難關,開口向我求救,同一時間,我正忙於新書推廣的策劃。
就像是冥冥中約好的一樣,我在國外合作的團隊遭遇危機事件,住處也在此時出現急需修復的問題,接二連三的突發狀況,讓我在整個夏天疲於奔命,甚至開始有胃食道逆流,即使求助醫生也沒有明顯改善。
如果你對我有些認識,會很明顯看得出來,我是個相當擅長危機處理的人,求學時代頻繁出現的各種危難,訓練出我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而且相當擅長縝密的規劃。
然而今年不只計畫趕不上變化,身體健康更因此每況愈下,在面臨生死交關的那一條線之前,我感受到一股深沉的無力感。
很共時的是,就在內外交迫的時刻,《中年之路》、《移情心理學》與《心靈解剖學》這幾本榮格專書先後出版了,我深刻感受到書中的文字就是自己內心的映照。
這些書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每天的心情,那是一種從身體深處湧現出來的焦灼,像是火山熔岩般滾燙,在噴發之後迅速摧毀周遭原本堅固的陸地,遇到本就脆弱的地方,則是大塊大塊的崩解、融化。
天空整個被黑霧籠罩,連吹過來的風都瀰漫著刺鼻的氣味,伴隨著難以呼吸的熱氣,讓置身其中的我,看不清楚方向,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前進。
幸好有幾名摯友與前輩,非常有耐心的陪著我,度過這段不容易的時光。
當大地震動逐漸穩定下來,天空慢慢重新在黑暗裡透出光線,微風開始冷卻,而我竟發現自己所站立的地面,並沒有完全被摧毀,甚至在更遠的地方,有些樹木仍然生機盎然的佇立著,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陳大樹老師提到英雄之旅的時候,是這麼說的:「英雄之旅,是要一個人放棄自己過去賴以維生的模式,同時運用這個模式所建立起來的自我強度,支撐著自己過渡到另外未知的新的模式。」
在今年以前,我賴以為生的模式是盡一切努力來維持生活的安穩,成長過程中太多的不穩定,讓我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拉得非常高,這不只讓我特別擅長危機處理,也發展出一套相當看重安全與信任感的治療模式。
然而過於在乎安全感,也讓我無形中喪失很多成長的機會,也讓我在人生的彎道上有適應困難。
在《中年之路》裡作者提到,人為了適應社會並追求安全感,會發展出暫時性的人格,而中年危機的發生,就是為了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這個看似穩固的人格,其實只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人生彎道上,我們需要發展出第二人格,也就是大樹老師所說的「未知的新模式」。
對我來說,在這條中年之路上,我需要學會的重要課題即是不再將外在有形的事物視為安全感的來源,真正的安全感需要是打從心底散發出來的,否則只要生活一發生劇烈變化,我的安全感就會像是海砂屋一樣,瞬間輕易的被瓦解。
榮格曾經在1944年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候,出現一個深刻的體悟:
「我的一切目標、希求、想法,還有世俗世界裡的繁雜景象,全都離我而去,這是一個極端痛苦的歷程,然而某些東西還是留存了下來。」
「起初遭到湮滅的感覺淹沒了一切,我感覺遭到剝奪或掠取,但突然之間,這一切變得無關緊要,一切似乎都過去了……人們對任何的損失、任何的奪取不再有遺憾,恰恰相反,我擁有了一切,我就是一切。」
這一段體悟記錄在《心靈解剖學》之中,當我讀到這一段時,想起前陣子在靜心過程中忽然浮現出來的感受:
在這一年的生死交關、人際交迭與工作困頓裡,每發生一場「意外」,都將我外在的人格狠狠削去一大塊,在這過程裡我經驗到烈火的煅燒與能量的分解,我感受到自己的內在逐漸崩解,這讓我感到無力。
然而當我深深墜入這無力感的底層時,竟經驗到在內心深處有一個部分,是任憑生命變換都無法帶走與瓦解的部分,當我連結到這個部分的時候,逐漸覺得自己好像開始「活」了起來。
這是一種相當特別的感覺,我不再能夠清楚定義自己是誰,卻仍同時可以感受到「我」的存在。
在這個如同颱風眼中心的寧靜裡,能夠清楚感受到,情緒不是我,想法不是我,人格不是我,那些可以被環境摧毀、改變、形塑的都是我的一部份,但在這一切之下,還有一個如實存在的自己。
我不知道這該說是榮格所謂的「自性」,還是存在主義治療創始人法蘭克所提的「存在性的意義」,還是佛家談的「明心見性」,對我來說稱呼不重要,珍貴的是我感受到內在有一個無法被剝奪的部分。
我想起在人生少數幾次的驚鴻一瞥裡,也都曾經驗過這個部分,雖然生活瑣事很快又掩埋了這種感受,然而這次靜心帶來的強烈感受,讓我決定擁抱早已進入生命裡的新模式:
一種有彈性、開放並且奠基於內在安全感的生活模式。
我想起今年替自己許下的新年願望是「臣服」,忍不住驚嘆著潛意識的智慧,這讓我對於踏上中年之路的曲折,有了不同的理解方式。
接下來幾週我會慢慢分享幾個重大的生命改變與計畫,敬請期待~
謝謝你閱讀到最後,祝福你在這個颱風假裡,安適自在。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