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開始研究桌遊、跟身邊的桌遊愛好者交流之後,
桌遊開始成為繼心靈圖卡後,我帶團體或個別晤談時的道具之一,
有幸認識一位很會帶小小孩玩桌遊的學長,
參加他的幾次桌遊聚會之後,發現雖然桌遊本身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然而如何說得讓青少年覺得有趣,卻是另一門深奧的學問,
幾次學長帶著我們體驗不同的桌遊時,不僅能將說明書上的規則,
重新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清楚,
過程中更會加入一些「音效」,例如「哇」、「繃」,
以及與桌遊相關的「背景故事」,例如日本戰國的戰爭背景等等,
讓我們在還沒玩之前,就已經完全被他的說明給吸引。
受到這位學長的影響,我也慢慢學著將這些元素融入帶領過程裡,
發現比起單純介紹遊戲規則,學生們的反應變得更為熱烈,
尤其是青少年喜歡競賽的感覺,如何把團隊合作的遊戲說得緊張刺激,
或是過程較為平淡的遊戲說得具有激烈的競爭感,真的是考驗我唱作俱佳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即使是同一款遊戲,
根據眼前成員的個性與人際模式,需要導入不同的背景元素,
例如喜歡競爭的青少年們,有時不愛過於強調「公平正義」或「以和為貴」的氣氛,
因此除了遊戲性質需要帶有一點互相比較的意味,
在遊戲過程中,最好帶著「唯恐天下不亂」的鼓譟氛圍,甚至故意採取挑釁的姿態,
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投入在遊戲當中,
然而在一群希望能互相合作、替人著想的青少女面前,
同樣是競爭性的遊戲,在過程中則會多一些同理、讚賞互助的引導。
以最近剛使用的桌遊「戰國時代」來説,我在不同的團體裡,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
在其中一個後設認知較強、較能換位思考的團體裡,
我對於戰爭中互相爭奪的氣氛著墨較少,同時當成員出現互相幫助的情況時,
直接回饋他們相互體諒的優點,並給予落後者加油打氣,
相反地,在一個習慣打鬧、互相吐槽的團體中,
我一開始就強調了這款遊戲的競爭感,在過程中也不斷在成員的承受範圍內,
適度給予「刺激」,激發他們想爭奪冠軍的熱情。
會有這麼不同的風格,是因為在第一個團體中,
我觀察到成員們比較能表達真實的情感需求,也會主動建立連結,
因此多一些溫暖與支持,是他們習慣的人際溝通方式,也符合內在需求,
在第二個團體中,成員習慣用嘲諷或攻擊來表達人際連結,
比較不習慣在一開始就展現自己內心的細緻情緒,
因此在剛開始需要比較多的競爭張力,吸引注意力,
當成員遭遇挫折時,給予的溫暖不能太多,否則會讓他們覺得「太熱」。
在熟悉了青少年領域的實務工作之後,
我發現「話題」、「媒材」都是迅速跟他們建立關係的方式,
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表達自己跟他們之間的「tone調」,
「合不合tone」,是青少年對於人際之間「磁場合不合」的一種說法,
雖然我們使用的表面語言或姿態,看起來越接近青少年,
在建立關係的初期,可能會越順利,
然而真正影響我們是否能持續跟他們建立深厚關係的要素,
我發現其實還是跟「同理心」有關,
這裡指的同理心不只是我們是否理解他們,更是我們如何傳遞對他們的同理。
身為成人的我們,與還在探索世界的青少年,
在價值觀、想法與興趣上,必然會有不小的落差,
然而我們是否願意調整自己的「tone調」,讓散發出來的人際頻率更接近他們一些,
才是影響青少年是否願意信賴我們的核心關鍵。
在學校裡教導的同理心語言,通常都很成人、文言,
我自己的語言習慣也是比較成熟、「文青」的路線,
因此在接觸青少年時,剛開始遭遇不少溝通上的不協調,
慢慢的,我開始學著調整自己在與青少年互動的講話方式,
甚至連站姿、坐姿也都慢慢的有些微的調整,
雖然這對溫文儒雅的我,有點不習慣,但時間久了,
彼此之間建立起來的信賴氛圍,讓我覺得這樣的調整很值得。
我對自己「tone調」的調整,雖然剛開始有些刻意,
但後來能夠慢慢發展出自然的平衡,
現在回想起來,有賴於我持續找尋心中能與青少年呼應的部分,
這也再度回歸方才提到的「同理心」,
初層次的同理心,比較是回應可具體觀察到的表層情緒,
或是運用我們個人的經驗去進行推測,
更深一點的同理心,則是找尋自己與對方之間,
在相異經驗中,共同的情感經驗連結,
我們可能不會跟青少年一樣喜歡飆車,卻可能會在面對眾人高歌一曲的經驗裡,
找到同樣的「放縱」或「冒險」情感經驗,
我們可能不會像青少年一樣討厭上學,卻可能從渴望連假的經驗裡,
找到同樣的「倦怠」或「失去動力」的情感經驗,
我們可能不會像青少年一樣迷戀偶像,卻可能會在轉貼網路文章的經驗裡,
找到同樣對於「追尋理想楷模」的情感經驗。
當我們能逐漸建立起與青少年的情感連結,
往往就能更自然的表達出對他們身處世界的理解,
至於外在姿態的語言或媒材,是替過程加分的元素,卻不一定會是關鍵要素,
套用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比喻:
外貌美醜對於尋找伴侶,確實發揮了不小的影響力,
然而外在的帥氣美麗,卻不一定能保證關係維繫的品質,
真正能讓一段感情維持長久,除了表面的外在條件,也有賴於內在特質的成熟,
同理心的「表」與「裡」,也帶有這麼一點相似的味道。
寫到這裡,其實我想表達的是,青少年看起來很難搞,
然而曾經身為青少年的我們,即使如今長大成人,
在「人性」的底層裡,仍然具有許多共通的情感經驗,
向內深深的挖掘這些經驗,就能建立起與他們溝通、互動的基礎,
同時,也就更能知道,如何陪伴這些「難搞」的學生們,
逐漸順利的在自己與社會之中,找到彼此都舒服的位置了。
幽樹小檔案:
本名張義平,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
主要於微煦心靈診所、雙北市國高中校園進行接案與團體輔導的工作,
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
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
一步一步的,陪伴他們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想預約幽樹個別督導服務,或邀約進行校園個案研討的伙伴,
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5804377
(圖片取自網路,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