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正在整理今年看過的書籍有哪些,榮格心理學、催眠與心理專業書籍總共加起來只有28本,小說類型的休閒讀物則有16本,勉強達到每年最低閱讀量。
你可能很驚訝我平常要接案、規劃課程、每週寫這麼多篇文章,甚至還出書,到底哪來的時間看書?其實我的時間跟大家一樣,只有24小時。
只是我很早就開始練習閱讀跟寫作,所以效率可能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倍,舉例來說700頁的《臨床催眠大全》,我看完40頁可能只需要半小時。
在這半小時的閱讀裡,我腦中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1.理解作者的文字
2.把這段文字連結自己的實務經驗
3.將這些文字跟過去我看過的所有催眠書籍做對照
4.思考有哪些重點值得與你分享
5.在腦中編排文章重點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其實不是因為我很厲害,而是我在催眠領域累積的實務經驗,已經接近上萬個小時,換句話說這都是經驗的累積,沒有捷徑,畢竟我只是凡人,不是天才。
閱讀不是頭腦的遊戲,而是一種有「體感」的生命經驗。
有學生來學催眠,會跑來問我:
「如果個案在催眠時忽然情緒崩潰怎麼辦?」
「我要如何用催眠繞過個案的意識防衛?」
「為什麼我說了這個隱喻故事後,個案的議題沒有改善?」
我經常從下列3個選擇中擇一回答他:
1.你可以看書(然後告訴他書名)
看書是最花時間,投資報酬率卻最高的學習方式,
因為很省錢,而且可以反覆閱讀
2.你可以來上課(然後建議他來上某堂課)
有些人不愛看書,或是需要有人提供指引,才能提升學習效率,
這時候上課可以節省許多時間,而且我的課價錢通常很實惠
3.你可以來督導
催眠需要替個案量身訂做,所以當學生問了一個問題,
通常我需要反問他三四個問題,才能釐清這個現象的底層邏輯。
你大概注意到了,這三個回答都需要這個學生願意親身經驗,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有句話叫做「與其給人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雖然學釣魚蠻累的,直接去菜市場或超市買比較快,不過這將永遠讓自己處於可能沒有魚吃的困境裡。
魚當然是個隱喻,可以換成生活裡各式各樣的情況,或許你可以想一想,你希望一輩子都仰賴著某個大師或專家解決生命裡的難題?還是能夠逐漸累積出陪伴自己穿越逆境的能力?
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靠的不只是思考,而是源自於生活裡的經驗。
學習是一種經驗、閱讀是一種經驗、催眠是一種經驗,這些事情都需要用我們的身體去感受與記憶,而不只是活在自己的腦袋裡。
就像是我今年下定決心買了Kobo電子閱讀器,在這之前我思考了很多年,一來捨不得放棄紙本書的質感,二來我很擔心電子書會破壞閱讀體驗,三來我擔心藍光會傷眼睛,四來覺得要不斷充電很麻煩。
然而等到我實際拿到這台kobo libra colour之後,才發現這些擔心根本只存在於我的腦海裡!
雖然我還在適應新的閱讀習慣,但可以隨意折書頁又不破壞紙材、能夠一鍵瀏覽所有畫線重點,還有大幅減輕收納空間與攜帶重量等優點,都讓我越來越喜歡閱讀電子書。
況且高度近視的我,還可以調整字體大小跟行距,讓閱讀經驗大大升級,實在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有些事情我們以為頭腦知道,其實唯有親身經驗才能理解。
閱讀如此、催眠如此,生命成長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一直被頭腦裡自以為知道的念頭困住,就無法真正邁開腳步去拓展生命視野,這是我一直以來對人生的相信。
2024年即將過完了,回頭看看這一年的生活,或許我們都值得感受一下,從現在開始,值得替自己展開什麼樣的行動,來增加生命經驗的厚實呢?
祝福你的勇敢行動,與生命的豐厚!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