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來參加這個課程,因為我擔心催眠之後,會有靈來干擾。」當這個學員在課堂裡提問時,我聽完立刻知道這與信仰有關,因此在回應上也要格外謹慎,才不會冒犯到他的個人價值。
我雖然是心理師,很清楚知道走心理學模式的催眠,探究的是人類潛意識的內心世界,同時我也有許多靈性療癒的學習,因此我會尊重每個人的信仰。
在昨晚「催眠的迷思與真相」的線上講座裡,我向張忠勛老師詢問當年遇到的情況,老師的回答相當溫暖:「我會先問他,在他的信仰裡,能夠感受得到上帝的力量嗎?」
張忠勛老師相信所有的催眠都需要順勢而為,表面上這個學員詢問的是靈擾的議題,實際上可能是因為內心害怕,然而會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大多都很清楚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不受干擾,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有資源的人。
「所以我會邀請他去連結上帝帶來的保護能量,讓這股能量可以成為催眠裡的資源。」
聽到忠勛老師的回應,我覺得真的好溫暖呀~能夠善用當事人內在資源做催眠,這是艾瑞克森催眠取向的一大優勢。
回到當年的課程上,我當時的作法跟忠勛老師不太一樣,但明鏡催眠的三大催眠理論之一,正是艾瑞克森取向,所以我使用的是「尊崇抗拒」的作法。
尊崇抗拒是後現代心理治療的觀點,這些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抗拒的產生,都是為了保護內在重要的部分,抗拒是為了守護而存在的,所以心理師需要尊重當事人看似抵抗的行動,並找到能夠守護內在脆弱的治療方法。
我知道,這個學員因為缺了好幾堂中途才加入,所以他對催眠缺乏最基礎的認識,而我也無法再花1小時把所有定義、迷思跟誤解重新解釋一遍。
所以我對他說:「我是心理師,所以我做的催眠一定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而來,同時我也還真的無法告訴你,催眠之後會不會有你所擔心的事情發生,因為我相信世界的層次是非常豐富的。」
我繼續專注看著他,放慢說話的速度:「所以你可以選擇覺得安全的方式參與,甚至你也可以選擇不要參與接下來的催眠活動,因為沒有安全,就沒有催眠,而我最看重的就是你的安全。」
看到這裡,你猜猜這個學員最後有進入催眠嗎?
其實在明鏡催眠裡,我並不是那麼在意你有沒有閉上眼睛、僵硬地躺在沙發上不能亂動,或是要求你一定要呈現標準反應,因為催眠是一種進出內外世界的方法,就在你閱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就已經反覆進出很多次了。
在昨天晚上張忠勛老師用幽默而認真的口吻,一口氣解釋了16個催眠中常有的迷思,如果你錯過了這場精彩的講座,我很推薦你可以閱讀Yapko心理學博士所寫的《臨床催眠大全》,他花了整整25頁詳細地介紹世人對催眠的誤會。
回到催眠跟靈之間的關係,我很認同張忠勛老師提到的,如果一個人很想從催眠裡獲得好處,同時又有擔心,那麼我們找到方式去陪伴這個擔心是最重要的。
想想你已經熟悉的各種自我保護方式、邀請你信賴的神祇來到催眠裡守護自己,或是運用催眠製作一個專屬於你的護身符,這都是很好的方式。
在這將近10年裡的時間,我一直努力分享有心理學基礎的催眠,並反覆強調,催眠絕對不是一套可以用來控制人、繞過意識後在潛意識植入信念的方法,甚至催眠師不該輕易藉由這套技術移除或植入當事人的信念,因為每個信念之所以存在,都是有意義的。
我喜歡榮格心理學,榮格在乎完整,所謂的完整需要我們願意接納自己,尤其是那些我們所不喜歡的內在特質,認識這些我們認為是黑暗的、負面的、具有傷害性的想法與情緒,看見它們是如何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然後,我們能夠找到與之共存的方式。
這是我當年碩士論文研究的主題,也是支撐我一路拓展生命至今的寶藏,明年春季,我打算好好來跟你聊聊「找回自己」這件事。
祝福你能重新連結守護內在安定的力量。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