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催眠跟正念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催眠就只是比較深的冥想而已啊?」「我被催眠後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好奇?
對於沒接受過催眠,或是只接受過團體催眠的伙伴,我經常覺得要用一句話來解釋催眠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就連國際上的資深催眠治療師們,也都同意有多少個催眠師,就會有多少種催眠定義。
Yapko心理學博士就在《臨床催眠大全》一書裡表示,越是資深的催眠師,越傾向描述催眠中的各種現象,而不是嘗試下一個僵死的標準定義,因為催眠涉及的層面太深太廣,沒有任何一個定義可以涵蓋所有現象。
例如長年推廣艾瑞克森催眠的蔡東杰醫師,即從他的老師薩德博士身上,學會運用催眠現象學的方式來描述催眠,在催眠現象學中,會以解離、注意力管理、知覺改變等幾種方式,來陳述你被催眠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描述催眠中可能會發生的不同經驗,比起簡單粗暴的說催眠就是什麼,多了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你的頭腦大略想像,被催眠之後可能會有哪些反應。
我喜歡用食物來隱喻催眠現象,如果有一道菜,上面寫著:「本料理用月兔的肉,放進烤箱至五分熟,佐以來自古希臘的紅色香料,搭配新鮮現採的烏干達果實。」
請問你知道這道菜吃起來是什麼滋味嗎?顯然只能在知識層次上知道,這道菜有兔子肉、水果跟調味料,但實際上吃進嘴巴裡的味道,你絕對一無所知。
催眠就像是一道你聽起來有點熟悉,但在體驗上有些陌生的菜,唯有親身經驗後才能知曉。
即使如此,如果我告訴你,月兔的肉吃起來跟雞肉有點像,吃第一口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點辣,但慢慢會有一些酸酸甜甜的味道出來,而且會覺得滑順,即使你還沒吃到這盤料理,是不是就多了一些具體的感受?
這就是催眠現象學在做的事情。
雖然我們無法完整列出所有人在催眠裡會發生的事情,那大概至少要列出100條以上才寫得完,但至少我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大多數人在被催眠後,注意力跟覺察力都會大幅提高,因此對深度探索與改變特別有幫助。
除此之外,催眠師所說的話,甚至房間裡的聲音,你都可以聽得很清楚,同時,你可以決定想告訴催眠師多少事情,在催眠裡保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最重要的是,你在催眠結束後,或許會感覺精神變好、或許會覺得身體變暖和,經過整理與沉澱後,思緒變得清楚了,情緒也跟著緩和多了。
這些都是你在明鏡催眠裡可能會有的經驗,同時還不只如此。
明鏡催眠是陪伴你進出內在真實與外在現實,協助你改善困擾並開啟生命成長的方式。
如果仔細回想我們所困擾的事情,可能會覺得是因為外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了阻礙,所以才這麼痛苦。
例如在婆媳衝突中,婆婆可能會認為是媳婦不懂得做人道理,不好好說她一頓不行,而媳婦可能也覺得婆婆為什麼總是誤解自己,在心中覺得委屈。
雖然婆媳的衝突有外在現實因素沒有錯,然而如果我們只是要求其中一方換位思考,那恐怕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真正彼此交惡的,是潛意識裡那些尚未被覺察的情感與想法。
例如婆婆出於一片好心的提議,卻總是被媳婦拒絕,於是心生委屈,但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認為的善意是基於成長經驗裡的學習,而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並不相同。
媳婦因為做什麼事情都要被干涉,覺得非常困擾,甚至將潛意識裡尚未化解的母女衝突,投射到婆婆身上,讓婆婆變成了代罪羔羊。
在明鏡催眠中,或許是進入潛意識深處解開生命裡過不去的結,或許是連結潛意識裡的資源與寶藏,當內心的想法與情緒,被一個個梳理、歸位、安放以後,將會打開一條不一樣的路,通往外在世界的出口。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對於這個外在世界經常都懷有不自覺的執念,而每一個執念都是基於過去經驗,長久累積而來的,當外境看似不存在解答時,進入內心探索會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對於催眠是什麼,是否有更清晰的印象了呢?我認為催眠是一套幫助你探索自我、改變生命的好方法,就如同所有的療癒方式一樣,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你一定不會真正知道這是什麼。
在這週五晚上蔡東杰醫師將會在「催眠現象學」的講座裡,一一為你介紹催眠裡常見的現象,並學習我們如何積極應用自我催眠改變生活。 如果你對集體催眠已經很熟悉,希望能夠一對一進行替你量身訂做的催眠,1月只剩下少數名額,歡迎把握機會預約喔!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