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伴侶的條件說,與愛情隨緣論】
在服務有感情困擾的當事人時,很常聽到一句話:「我對伴侶沒什麼期待,只要感覺對了就好」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總會多關心一點:「可以多說一點,那個感覺大概像是什麼樣子?」通常這句話會得到兩種結果,一種是「我不知道」,另外一種則是「大概就是可以給我安全感,然後聊得來吧?」後者經常會慢慢延伸出五六項甚至多達十點的條件清單,而且每一點都有一定的達成門檻,說完之後,當事人可能會不好意思的說:「我忽然發現自己好像對伴侶有蠻多期待的!」
該不該在找伴侶時設下條件,一直是情感專家眾說紛紜的謎團。有人主張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重點是彼此的心意跟努力,太多條件反而容易讓自己迷失在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裡,這一派的專家與擁護者們認為,把真誠的情感窄化成身高、金錢、外貌甚至是星座等條件,顯得相當無情。
另一派專家則會端出各種心理學理論,認為找伴侶應該要依循一些原則判斷,比較能夠過濾掉不適合的人,甚至應該要能夠清晰想像未來伴侶大概符合哪些條件,就跟找工作一樣,目標明確,才更有機會尋覓到合適伴侶,這一派論點的支持者,覺得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該隨便交給緣分。
【設定條件與否,在催眠師眼中其實是個假議題】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一直覺得該不該設下條件,或是怎麼設定伴侶的條件,其實有一點像是「假議題」,條件只是意識最後能夠理解的結果,真正重要的往往是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潛意識獨白。
在感情中提倡靠感覺的小妙,當初來進行催眠的困擾是剛結束一段談了一年多的感情,在這之前他還談過3段戀愛,剛開始她認為自己的前任們沒有明顯共通點,無論是年齡、外貌、職業與個性,好像無法理性地列出相似之處,然而透過催眠引導,她慢慢發現,自己其實在找「有爸爸感覺」的男人。
小妙發現自己之所以會採取靠感覺的方式來尋找伴侶,其實是因為害怕會被拋棄,再次回到不被愛的狀態裡,就像是父親當年拋下她跟媽媽,獨自帶著弟弟跟外遇對象一樣,於是她乾脆憑感覺來做決定,讓自己蒙上眼睛,只要感覺對方好像是個不錯的人就趕快靠近,卻沒想到潛意識總是引導她回到原點。
替伴侶列下五六點要求的小波,則是因為眼看已經快要過了適合生育的年齡,卻一直遇不到合適對象,前來進行催眠探索,她堅信著寧缺勿濫,卻也因此從未談過戀愛,因為父母壓力跟自己很渴望有孩子,於是想來看看自己「在潛意識中有什麼問題」,透過對話式催眠,我們逐漸看到,這些條件就像是一層厚厚的盔甲,保護她免於在感情中受傷,卻也隔絕她進入關係的機會。
小波的父母親從小就激烈衝突不斷,每當吵到最激烈的時候,就會問小波「你想跟誰住」之類的問題,這讓小波的潛意識裡種下一顆恐懼的種子,她深信感情是容易讓人受傷的,就像是父母不快樂的婚姻一樣,她一定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卻也因此把每個追求者身上的缺點看得太清楚了,以致於遲遲無法步入愛情裡。
【放心享受與對方的相處,是踏入關係的第一步】
回到「該不該在找伴侶時設下條件」,如果只是想要一段穩定持續的關係,確實可能需要列出幾個最基本的方向,而且最好可以列出自己的「底線」,例如不能抽煙因為自己對煙味很過敏,或是對方需要熱愛寵物因為自己養了兩隻貓,或是對方需要情緒穩定等等,這些底線、與其說是設條件,不如說是讓自己清楚知道,哪些會是關係中絕對無法退讓的,減少不必要的關係耗損。
至於內外在條件是否該列幾項出來,取決於你對於感情的看法,有些人彈性很大,只要有一兩項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剩下都可以協調,有無列出理想伴侶的條件可能不太重要,有些人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與關係樣貌,那麼把最重要的三到五件事情列下來,可能會增加一些效率。
無論你在找伴侶時有無設下條件,最重要的都是心態上的開放度,我很喜歡榮格心理學的觀點:親密關係意味著允許他人走入自己的世界,這意味著我們都需要敞開自己,並願意從對方身上,看見自己真實的模樣,因此在條件比較像是一份參考清單,畢竟我們渴望伴侶的心是由情感所牽動,而不是理性意識可以控制的,一切都在意識控制範圍內,就好像我們嚴格把守人際界線,很難有空間容納另一個人存在。
【對待感情的過與不及,反映出潛意識中的脆弱自我】
對於現代人來說,在找尋伴侶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兩大困難:很難開始一段關係,以及很難維持一段關係,兩者都反映出我們對待感情變得越來越慎重了,表面上是我們在找伴侶時變挑剔,事實上也反映出我們潛意識中對自己的標準被拉得很高,主流價值觀鼓勵我們「超越」、「成長」與競爭,一切都求好求快求進度,這都是資本主義所投射出來的物質思維,人被當成機械,伴侶則成為滿足需求的另一個機械,當我們疲於回應社會加諸的期許時,自然會更渴望伴侶可以多照顧自己一點。
於是現代感情逐漸走入一個死結中:每個人需要被照顧的細緻度增加了,但可以提供對方的滋養卻變少了,這或許是「該不該在找伴侶時設下條件」這個疑惑背後,真正想要探問的事情:如果我的生活都已經如此困頓了,那麼要如何找到一個願意陪伴我,而我又還有餘力可以陪伴的對象?有些人選擇看淡感情需求,採取佛系與隨緣的態度,有些人則選擇建立較高的標準來自我保護,兩種人背後的心情其實是相似的:我很脆弱,所以我跟感情保持一點距離,以免再次受傷。
對於這種感情難題,我沒有太簡單的答案,然而從幾段跌跌撞撞的感情中,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敢允許自己受傷,就無法真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想要迴避關係中的衝突與痛苦,就難以感受關係中真正的幸福,親密關係勢必會開啟生命經驗裡尚未整合與穿越的心靈課題,我們無法等待自己都療癒完全了才走入關係,也不可能會有這一天到來,同時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如何去愛,如何在愛中成長。
七夕情人節前夕,祝福每個看到這裡的人,都能勇敢選擇自己的幸福。
延伸閱讀:內心足夠強大的人,才能坦然在關係中示弱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