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希望自己可以跟社會上大多數人一樣,反之則擔心自己不正常,那麼《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應該很適合你讀讀。
作者透過多年接觸大學生的經驗,創立了一個新的名詞:「好孩子症候群」,用來形容希望不要在團體裡太突出,以致於遇到問題完全不採取行動的學生。
根據作者所說,在日本這樣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多了,甚至有些人已經進入社會,開始往企業與組織的中流砥柱邁進,什麼都不想做、遇到麻煩只要沒有給予SOP就不會行動、即使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求助……這在日本似乎造成許多問題。
基於日台民族性的相似性,我觀察到這種「儘可能採取消極被動」「等待旁人主動出手援助」的心態,無論在職場上或諮商的會談室裡,在台灣也不少見。
這樣的人會盡可能迴避競爭,並且會盡量依循團體規則,如果不在規則上的事情就不會採取行動,雖然態度上看起來很溫和客氣,但卻也給人一種好像不夠積極與認真的觀感。
作者指出,這是因為對好孩子症候群的人來說,自我價值感低落,因此會特別害怕犯錯,因為犯錯會顯得跟別人不一樣,有意思的是,他們也怕自己表現太突出,因為傑出同樣會引來旁人的異樣眼光。
換句話說,這些人期待的是「我要跟大家一樣」。
從對話式催眠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他們替自己植入了一個強烈的自我暗示:「只有跟別人一樣,我才值得被愛。」
不知道你心中也有類似的信念嗎?覺得要夠好才能被接納、要夠美才會吸引心儀對象、要夠堅強才能被肯定……這些其實都是一種拿自己跟主流價值比較後,以旁人眼光來檢視自己的嚴苛標準。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字母實驗,他先給一群不同國籍的孩子題目,然後請他們嘗試解開這些問題,中場休息後,實驗者發下第二份題目,並告訴其中的一些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解哪些題目,因為題目是隨機挑選的,有些孩子則被告知這些題目是母親特別挑選的。
實驗結果發現,歐美國籍的孩子對於自己選擇要解的題目花費最多時間,具有亞洲血統的孩子則會對母親挑選的題目花費最多時間,換句話說,日本孩子跟台灣孩子都有個特質:「我想儘可能滿足他人的期待。」
在會談室裡這個現象可以觀察得更明顯,對於較為認同歐美文化的當事人來說,他們會很積極主動跟我討論目標,並會透過回饋協助我更瞭解他們。
對於較具亞洲傳統特質的當事人來說,他們傾向於把我當成全能的專家,期待我可以指導他們怎麼解決問題。
兩種特質並無優劣,同時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當我們總是期待著專家現身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時,很容易在生活裡會遭遇委屈與挫折的感覺,因為委屈事實上就是一種「我期待你配合我,但我又不想明說,所以我勉強自己來配合你」的情緒。
我覺得這個實驗相當傳神地呈現出一些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當我們太過於在乎他人的期待時,很容易就會再與人互動時進行腦補:「他這麼說,應該是期待我可以改進吧?」「看他的神情,可能是覺得我做得不好吧?」
當你照著心中的想像去做,得到的結果不是對方的肯定,而是出乎意料外的回饋時,委屈也就油然而生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明白了一件事情:天底下根本沒有「正常」這件事!
沒有正常的婚姻、沒有正常的伴侶、沒有正常的孩子,也沒有正常的老闆,許多年前蝴蝶曾在他的小說裡寫過一句話:「在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常,有的是一千種不同的瘋狂」。
即使是編撰出國際心理疾患診斷手冊的專家們,他們也都一致認為,要完全決定哪些人是健康而哪些人有心理疾病,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對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社經地位、年齡、性取向的人來說,他們心中的健康都不一樣。
舉例來說,在歐美文化裡強調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身心健康的表現,甚至在對方不同意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己見,可能是高自我價值的展現,然而對台灣人來說,這不一定行得通,因為台灣更看重彼此和諧。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期待自己永遠當個好孩子,那就只能把自己催眠成他人心目中的樣子,然後承受各種失衡的身心代價!
你可能會想問:「我也不希望這麼痛苦啊,那我該怎麼辦?」
作者提出一個看似平凡卻重要的方式:主動學習。
無論你是為了提高自尊心而學、為了成為心目中崇拜的楷模而學,或是單純為了興趣而學,只要你願意主動學習,就能從這個過程中有所改變,進而增加你對生活的掌握感。
我還想增加一個值得學習的理由:為了減少痛苦而學。對話式催眠建立在榮格心理學的基礎上,這是一門重視因應痛苦的學問,我們向痛苦學習,因為在這當中有我們期待轉化的事物。
當我們理解了自己的痛苦,對這份苦產生接納,我們就拾回了面對人生的勇氣與力量,有「好孩子症候群」的人,表面上看起來隱身於正常人之中,卻付出更大的情緒代價,這不只是日本社會正在面臨的問題,台灣也正處於類似的情況裡。
所以主動地為自己學習吧~或許生活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掌控的,心情卻是我們可以決定的,當我們累積越來越多的學習,就能擺脫「如果我不夠正常,就不值得被肯定」的自我催眠,邁向真實而遼闊的世界!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