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編碼的隱喻】
駭客任務三部曲可說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
前幾年的全面啟動上映時,也有人試圖將兩部電影進行類比,
正因為駭客任務充滿心理學、象徵符號、隱喻、宗教等元素,
每一幕都有許多值得讓人重新欣賞、解析、重組的價值,
今年我的新書「潛意識自癒力」也有多處借用電影台詞,
來向讀者解釋催眠原理與核心本質,
衝著對駭客任務與基努李維的愛,前陣子修復版上映時,
我也在百忙之中抽空進電影院重溫回憶。
在第一次看駭客任務時,我還是個連心理學都不懂的學生,
如今學過古典催眠、艾瑞克森催眠與NLP,重新看到許多經點場景,
立刻對電影中使用的許多隱喻產生豐富聯想,
在這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裡,我想與大家聊聊關於「程式碼」的隱喻,
以及看懂「程式碼」隱喻後,對生活的幫助。
在駭客任務的開頭,主角一行人對話焦點全部集中在「母體」,
當尼歐吃下紅色藥丸時,他發現原來自己生活在母體打造的虛擬空間裡,
在這裡他所看、所嚐、所聽、所聞的一切,全部都只是電腦創造出來的程式碼,
他以為鮮嫩多汁的牛排,是程式碼,
他深受吸引的紅衣女郎,是程式碼,
他所身處的辦公室,也是程式碼!
甚至他在虛擬世界裡所進行的各種動作,也只是系統編列好的程式碼!
【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心靈程式】
NLP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同樣有一套心靈程式碼系統在無形中影響我們,
我們會以VAK模式來感知自己所接觸到的環境,並決定我們如何回應情境。
VAK模式,白話來說就是視覺、聽覺、觸覺,
我們會透過視覺來判斷自己看見的物體是什麼,
藉由聽力來搜尋環境中大大小小的聲音,增加空間立體感,
並且透過手腳與皮膚,去感受身處環境的溫度、濕度與舒適度,
VAK還可以繼續細分成許多不同元素的「次感元」,
例如當我現在坐在咖啡廳裡快速敲打鍵盤,努力寫出這篇文章時,
我會感受到這煎咖啡廳裡光線是明亮而充足的,
整間裝潢是以淺色系的木頭質感所打造,
我所坐的區域空間算是寬敞,所以跟其他客人可以保有較大的間隔,
明亮度、顏色、空間距離、桌子大小….都可以是視覺次感元的一種。
從NLP的角度來看,人們所感知到的環境,其實就是一組組神經傳導訊號,
(以生理心理學來說,通常叫做神經傳導電位)
透過這些傳入大腦的訊號,我們得以將接觸到的環境資訊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
如同駭客任務中所提到的,身處在虛擬世界裡的人們,因為缺乏覺知,
所以母體要他們相信什麼,他們就會經驗到什麼,
一如我們對環境所產生的知覺,事實上並不是完全複製了環境中所有的訊息,
我們所感知到的,其實只是大腦接收VAK模式下,所轉譯出來的「心靈程式」,
而且這個程式碼通常都無法完整傳遞我們所知覺到的一切。
舉例來說,雖然我剛剛描述自己看見咖啡廳中採用淺色木頭質感的設計,
但具體來說,在剛剛匆匆一瞥裡,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到木頭材質上的花紋,
更沒有注意到自己正身處的大木桌,其實是由深淺不一的木板拼湊起來的,
這是因為我為了快速形成對這間咖啡廳的印象,大腦為了加速我的認知處理速度,
自動刪除甚至扭曲了我所看到的畫面裡,某些我認為不那麼重要的細節,
從這個很簡短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明白,「眼見不一定為憑」的道理,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資訊需要處理,所以我們往往會自動篩選需要接收的程式碼,
刪除、修改並扭曲原始的心靈程式碼,好減少我們做出選擇的時間,增加生活效能,
但這樣的方式,當然也造成很多麻煩,因為我們經常會陷入無效的行為反應裡,
甚至自願受困在有侷限的「虛擬世界」,看不見「真實世界」的可能性。
【理解程式碼運作,幫助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從這樣的概念重新回來看駭客任務第一集,
我們就可以更理解尼歐為何能夠成為救世主,
在電影首部曲裡眾人除了談論母體,還大量探討「信念」的重要性,
從一開始莫斐斯提醒尼歐在虛擬世界裡不需要呼吸,
所以他希望自己動作多快,速度就可以有多快,
到參見祭司時,小男孩告訴他扭曲湯匙的秘密在於扭曲自己,
暗示改變自己的信念,其實就可以改變環境,
再到尼歐決定依循祭司的預言,重返母體救出莫斐斯,
透過這次行動他親身見證了自身能力確實超乎想像得強大,
甚至最後崔妮蒂告訴尼歐因為她愛他,所以他不會死,
他也一如耶穌復活般在母體中重生,
因為他認知到真實世界的肉體之所以會死亡,
是因為在母體中的自己相信被子彈打中就會死,
然而這一切不過都只是程式碼的運作罷了!
這一連串的劇情談的都是「我相信什麼,就創造出什麼結果」。
很多靈性療癒的書會用這個案例來解釋「心想事成」,
但我比較希望從NLP的角度,比較生活與人性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
回到前述咖啡廳的例子,第一次我認定木桌就是淺色系的,
這也讓我看向桌子的時候,知覺到木桌是淺色的,
如果我一直相信這個想法,到我離開前應該都會保存著淺色木桌的影像,
然而為了替這篇文章寫下夠有說服力的案例,
我帶著一絲懷疑第二次檢視桌子的時候,才看到木頭紋路與深色木板,
於是我心中「淺色木桌」的影像,就瞬間更新了,
這個影像更新,也同步影響了我對空間環境的認知,
雖然微小,但還是有微弱的影響,而生活中充滿了更多類似卻更重要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原理相同,但過程更複雜的例子,
例如我在青少年時期曾經有段時間很不喜歡父母親,
覺得他們無法理解我、只會限制我,甚至無法幫上我任何忙,
當時我有個很深很深的信念是「父母親不愛我」,
這個信念造成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親子衝突,
我甚至還引用很多心理學的理論來指責父母親對我的傷害,
然而慢慢的我發現這麼做,似乎無助於維持心中平靜,
對於我跟父母親的關係也沒有什麼幫助,
於是我的信念慢慢從「我需要重新理解父母」,到「父母原來有自己的難處」,
甚至到了我今年出新書、搬到獨立住所的過程中,接受到父母親的大力支持與幫忙
我才發現自己心中慢慢有個新的信念叫「父母是愛我的」。
從NLP的眼光來看,隨著我的信念持續更新,
我與父母親互動的態度跟方法,也隨之有所不同,
而新的互動方式當然也造就了新的親子關係,
如今我也正在學習重新認識父母親、更新對父母親的程式碼,
這也連帶影響到我與同儕、同事及其他人的關係,
這樣的程式碼更新,耗費的時間比較久,影響力卻也更深遠。
駭客任務的尼歐,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踏上自己的救世主之路,
因此從NLP的角度來說,電影裡救世主的隱喻,對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重新檢視自己大腦下載了哪些心靈程式碼,
並學習更新、修改、刪除那些已經過時的程式碼,
就像是尼歐在下載了程式後,立刻就學會飛躍大樓與各式功夫,
我們也可以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學習下載新的心靈程式碼,
而這就是NLP、催眠與心理諮商希望達到的效果,
當我們能夠認識自己,就能夠成為自己心靈世界的救世主!
然而,具體來說我們該怎麼做呢?
這就是下一篇文章要繼續分享的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