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催眠裡協助許多人處理跟伴侶間的問題,我最常聽見他們的抱怨是「他很懶!」「我覺得他都沒有在成長」「我很討厭他很固執,不願意溝通」。
對話式催眠墊基於榮格心理學,非常看重話語中的隱喻訊息,在這些話語背後,我聽到的訊息是:「為什麼他不能像我一樣?」
無論是在我的實務經驗,還是心理治療的文獻裡,都可以看到伴侶間的爭執往往來自於「我們不一樣」尤其是關係中比較積極主動想解決的那一方,會特別容易因為另一個人的被動而惱怒。
通常在關係裡會有一方比較像是冒險者,冒險者比較富有理想,會願意積極投入各種嘗試,對於自我成長比較感興趣,當關係出問題時,通常也是比較樂於主動尋求解決的人。
相對於此,另一方經常扮演守護港灣的角色,平常可能比較安靜、隨和,不是很喜歡改變,覺得安於現狀就好,當關係出問題時,有時候會不知道為什麼這會是個問題。
你可能猜到了,絕大多數會走入會談室的人,都屬於冒險者。
畢竟對守護港灣型的人來說,穩定平安就是福,有些事情可能不是那麼令人滿意,但也沒有嚴重到一定要照著冒險者心中的理想安排走啊?多麻煩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凡事都要自尋煩惱呢?
說也奇怪,冒險者跟守護港灣雖然在關係裡經常看彼此不順眼,但當初相遇的時候,冒險者喜歡港灣的穩定與可靠,港灣則羨慕冒險者的熱情,感覺彼此很契合啊,怎麼會交往久了或結婚之後,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通常是冒險者會想提分手或離婚,因為他們總會認為:「我應該找一個更適合的人在一起。」說也奇怪,絕大多數的冒險者都仍然繼續留在關係裡。
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不分手或離婚,他會搬出很多聽起來合理的理由,像是:「他有時候又沒這麼糟。」「我是為了孩子。」「我覺得還可以努力看看」,甚至是「唉唷我就是沒辦法。」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認為這些都只是意識設法合理化留在關係裡的表面理由,事實上讓我們繼續留在關係裡的原因,很可能其實是對方滿足了潛意識裡的需要。
榮格心理學常講投射,什麼是投射?就是我暗地裡希望伴侶可以活出我無法做到的樣子,或是希望伴侶滿足我的某些需求,而且這個需求我沒辦法自己給自己。
對冒險者來說,不斷成長跟前進,嘗試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是他意識上追求的目標,然而在這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辛苦跟懷疑,而守護港灣的穩定,以及在關係中不會輕易移開的特質,恰好給了他很大的安心感。
對守護港灣來說,冒險者不斷的自我突破與成長,以及對遼闊世界的好奇,正好滿足了他因為選擇務實生活,而不得不放棄的某些東西,跟冒險者在一起,恰好點燃潛意識裡的熱情。
換句話說,兩人在初相識時,或許都在潛意識裡被激起一種「你能帶給我完整」的悸動,因而決定發展成戀人甚至伴侶,然而時間一久,彼此相異的特質卻會激起意識中的焦慮不安。
守護港灣覺得冒險者不斷改變讓自己好累,冒險者則認為港灣不夠積極努力,然而彼此又都在潛意識裡,感受到對方的特質能夠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於是讓關係變得難分難捨,互相抱怨連連。
如果你有時候也會升起「換個對方會更好」「他不適合我」的念頭,那麼我想對你說,比起搞定對方,我們更需要優先搞定自己,因為這份對關係的不滿,其實反映的是我們對自己的不爽。
冒險者不爽的是,當自己承受著成長過程中的變化與壓力時,沒有一個共同前行的隊友,但他卻沒發現隊友是用默默在原地守護的方式,進行無聲的陪伴。
守護港灣不爽的是當自己承擔了現實責任後,某程度上犧牲了自己的理想,伴侶卻不領情,卻沒發現這份犧牲可能源於對未知與變化的焦慮,而不單純只是為了伴侶著想。
當我們收回了投射,才能懂得對方真實的模樣,也才能夠替自己在關係中的幸福負起責任。
是的,關係裡的幸福一直都不是伴侶的責任,那是我們本來就該給予自己的事物,除非我們想要一輩子當個哭鬧就有糖吃的孩子,否則幸福絕對是我們需要透過學習,努力成長換來的事物。
搞定自己的第一步是覺察,其次是你需要有個技巧可以練習。
在5/12晚上,我將會在《隱喻催眠》新書分享會+線上催眠體驗裡,透過書中的案例故事,搭配一個簡單的自我催眠技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搞定自己,重新在關係裡獲得親密!
報名請見:「隱喻催眠:轉化關係阻礙的心靈原力」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