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人跟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的程度有多少?相互理解就能夠繼續維持關係往來嗎?這個問題在每天生活裡都會出現,但我們通常傾向於不去想,因為深思後的答案,有時會讓我們感到害怕。我最近恰好閱讀完一本很棒的奇幻文學,談得就是我們如何在寂寞、害怕、衝突中,嘗試重新反思自己的人際關係。
《巴別塔學院》是一部兼具歷史、哲學與文學性質的奇幻小說,以四個出生在不同國家的少年少女為主角,建構出一個以白銀為主導權力結構,虛實混合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誰擁有越多的語言天分,就擁有越多使喚白銀魔法的能力,也因此受到英國政府的重用,而同時精通多國語言的譯者,正是大英帝國無所不用其極想要拉攏的對象。
四名主角卻都有個相似的共通點: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展現出極高的語言天賦,並因此被送到培育翻譯技能的巴別塔學院受訓,他們一見如故,並立刻認定同樣都是孤兒的彼此,必定是彼此此生的摯友。
然而他們完全忽略另一件事情,出身於不同國家的彼此,在價值觀上存在巨大落差,光是曾經為奴與生而自由,或是因為不同膚色帶來的社會待遇差異,就都是藏在友情之下的裂痕。
隨著歷史巨輪滾動,以及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如何成為權力機器的幫兇,加上地下革命運動的崛起,感情真摯而深刻的四人小組,逐漸產生情感裂痕。
讀完上面這幾段介紹,想必你發覺了,隱藏在歷史、魔法、翻譯文學外皮之下,作者真正想引導我們思考的是,其實是人際之間本質上的差異,以及如何理解與處理差異所帶來的衝突跟裂痕。
然而,人與人之間真的能夠相互理解嗎?
當革命的狼煙燃起,他們才發現當初彼此之間的友情,其實才更像是一股為了彌補寂寞孤單,於是自行蒙蔽雙眼後,所做的天真決定,為了能跟彼此和諧相處,他們自願將彼此差異所可能帶來的衝突,壓抑到潛意識裡,直到自己也毫無察覺。
換句話說,並非革命帶來的信念衝突,造成這段友情產生裂痕,而是打從一開始裂痕就存在,並隨著他們持續的自我說服,藉由自我催眠帶來的視而不見,以致於在時空中逐漸蔓延,直到再也無法修復為止。
同時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主角們確實某程度上是世界上對彼此最瞭解的伙伴,因為在大學四年的時光裡,他們無數次的協助彼此完成翻譯任務、共享聚餐時的歡笑跟戲謔,知曉彼此內心最深的恐懼與夢想。
因此這四年的時光絕對不是虛度的,他們彼此之間的友情也絕非虛假,而是確確實實地存在過,只不過他們為了逃開空虛孤獨的感受,選擇對應當認真討論與對話的分歧,視而不見。
所以我說這是一種自我催眠,藉由不斷告訴自己別去看、別去想、時間會讓一切自然變好的自我說服,直到自己真心相信,即使眼前擺著種種分歧,彼此仍然會是最好的朋友。
我剛補課書適圈舉辦的系列講座第二場,由陳塵老師主講的「壞女人?野女人?——從分裂走向完整」,聽完她與愛智者書窩 鐘穎老師的對談,覺得心中的死去已久的部分,好像被重新喚醒了。
多重伴侶、多邊戀、開放式關係,在台灣社會仍然是一個很不容易討論的議題,因為我們很容易立刻用道德觀點譴責正在實踐的人們,認為他們是自我中心、慾望索求無度的人。
然而在陳塵老師細膩真誠的分享中,我聽見最重要的關鍵不只是「我要不要跟這個人在一起?」「我適合單邊戀還是多邊戀?」
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字:「覺察」。
陳塵老師在講述每一段親身經歷的中途,都會加入自己從中反思後的想法,以及如何透過這些經驗,逐漸覺察到自己內心潛藏的需求與感受,從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真是一個不斷藉由覺察來整理關係的人呀~
不只是心理治療,靈性療癒或許多不同的自助助人法門都強調覺察,但覺察好難啊!我們會因為害怕被譴責,而自動關閉那些認為不該出現的念頭,佛洛伊德稱之為壓抑(suppression)。
換句話說,在關係中其實藏著許多連我們自己都感到陌生的念頭,因為這些念頭會讓我們立刻恐懼自己是否不道德,然而這些念頭並不會自行消失,它們會轉化成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或惡夢與成癮行為,嘗試索求我們的注意。
這份索求就如同持續陷入飢餓的人,會本能想要取得吃的喝的東西,一旦這個行動被抑制了,將為帶來生活與行為的扭曲一樣,情感需求的飢餓,與生理飢餓某方面來說是等同的,自我壓抑最終將會替關係與生活帶來破壞。
我並非鼓勵你從今以後,就拋開所有社會價值,當個自由自在的人,當我們這麼思考甚至行動時,其實只是落入了另一種道德教條的陷阱裡,只不過我們把現今主流價值上下顛倒過來,骨子裡仍然是道德的奴隸。
同時,我們一方面需要往內理解自己究竟存在哪些需求,嘗試不去壓抑這些真實的想望,另一方面明白關係由兩個人共同組成,在做出任何決定時,必然需要考慮到對方的心情。
如果看到這裡,你開始覺得內心深處有個說不上來的難與折騰,我想說的是,你開始碰觸到那個壓抑在潛意識裡的東西了!
社會常告訴我們一些看似有道理的捷徑,好像做到這些就能確保關係一帆風順:「男人就是讓自己有錢一點,不怕沒有女人會看上你」「女人就該溫柔體貼替對方著想,太自私是不會被愛的」「好好修飾自己的身材跟外貌,才會得到別人的愛」
事實上這些捷徑只是一種速成的幻象,當我們失去覺察,就像是被訓練成只要按下按鈕,就能喝到糖水的老鼠一樣,不斷瘋狂地累積各式各樣能夠獲得愛的條件,內心卻仍藏著害怕被拋棄的恐懼。
無論是《巴別塔學院》或是陳塵老師的分享,都同樣指出一件事:愛與關係,有時候可能會是分開的兩件事!
當然我們儘可能想要把這兩者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是過去幾十年來被教導的正確選項,然而我們愛一個人,不一定就能好好跟對方繼續相處,又或者說,我們可以同時很愛一個人,卻同時在關係裡感到不滿足。
因此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關係裡經常覺察自己的狀態,並儘可能坦誠地與對方溝通,如此一來,彼此才能越來越知道這段關係可以如何發展下去。
《巴別塔學院》的四名主角正是因為缺乏覺察與溝通,導致最後走上悲劇的命運,陳塵老師則透過漫長而深沉的探索,一步步嘗試描繪出關係的輪廓,與適合自己的道路。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與我有相同的感覺:能夠穩定維持一段關係,還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能夠跟一個以上的人,建立起真誠而深刻的關係,或曾經擁有這樣的關係,那你確實是個幸福的人!
我常說,心理治療或許是我的天賦,關係卻是我的業力,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一直是我努力嘗試學習與弄明白的課題,這也是為何我最後走向關係心理學的原因。
如果你正在關係裡感到為難,或許翻開《巴別塔學院》這本深刻精彩的奇幻小說吧!或是私訊書適圈報名剩下的兩堂課程,因為他們好像關閉報名表了。
新年之初,祝福你在關係的旅途上,享受蜿蜒帶來的豐富,從中深刻地覺察自己!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微光中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