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已經提供解決方法了,個案為何聽不進去?】
如果你是塔羅諮詢師、能量療癒師或從事通靈訊息的療癒師,應該都曾遇過這樣的狀況:雖然精準分析了個案的問題,可是個案還是一直鬼打牆,而且會不斷跳針問你相同問題,又或者是每次來找你,問題點好像都差不多,你可能覺得困惑的心想:「奇怪,該說的都都說了,該傳遞的能量也傳了,你怎麼還是在原地打轉?」
有些學生會因此跑來跟我討論,是不是自己哪個地方說錯了,還是個案在抗拒、沒救了?經過仔細督導後,我常發現學生執行的技術或提供的解決策略大致上都是對的,只是人心畢竟是肉做的,不是鋼鐵打造的,正確輸入不保證會有正確的結果,因為療癒的本質涉及「關係」層次,凡是牽涉到人際互動的事情,都很容易變得複雜起來。
對於沒有接受過心理師訓練的療癒師來說,處理個案關係的方式通常靠本能,或者透過看書自修、參加工作坊來習得,比較沒有機會有系統的透過心理學觀點來理解個案的狀態,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與你聊聊,怎麼認識跟回應個案瘋狂鬼打牆與跳針的現象。
【單向提供技術的人叫技師,安放對方身心才是療癒師】
不知道你覺得什麼叫做「療癒」?我昨天在臉書專頁上分享了一篇文章談及狹義與廣泛的療癒定義,在這裡就不多做解釋,這篇文章裡談的療癒比較偏狹義,意即「身心安放」。我認為如果只是熟練的操作特定技術,無論是塔羅、脈輪、靈氣、催眠、人類圖還是占星,這都比較像是技師在做的事情,技師可以有效提供療癒技術的支援,卻不一定能陪伴個案從動蕩不安的情緒裡安定下來。
延伸閱讀:療癒不是趕高鐵,未必越快越好
當我發現個案開始鬼打牆的時候,會立即思考一件事:「我跟這個人之間,是不是還沒有建立好夠穩固的信賴基礎?」「我是不是沒有真的聽懂他要表達的?」我認為個案本來就沒有義務要全盤信任療癒師,不管我們多有名氣也一樣,因為療癒要碰觸的是生命底層的恐懼感,當一個人感到恐懼,就像是摸黑要走上獨木橋一樣,僅是保證我們會提供光源是不夠的,還需要用具體行動讓個案覺得跟我們在一起是安全的,療癒技術就是那道光,只是啟動療癒的門票,如何讓個案願意踏出腳步,靠的是我們對人心懂得有多透徹。
我認識的療癒師普遍都很有愛心,愛是身為療癒師最重要的特質,同時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鋪成的,沒有專業的愛,有時反而會讓藥變成毒,大量的把滋養、愛與關懷餵給個案,看起很有愛,卻可能讓體質虛弱的個案消化不良、產生依賴與移情,進而對療癒師造成傷害,甚至這份愛會挑起更多個案潛意識裡的恐懼。
所以接下來我想跟你分享,怎麼理解個案在療癒裡的不同階段。
【療癒分成許多階段,每個階段需要的都不一樣】
Prochaska和DiClement在1982年提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簡稱TTM),他們描述一個人從想要改變到完成改變,需要經歷5個時期:懵懂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通常會開始上網搜尋療癒服務的人,都還處於沉思期,他們只是感受到生活裡不快樂,但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或者不清楚原來改變需要付出龐大的承諾,也有可能處於準備期,帶著害怕不安的心情前來找我們。
在這兩個階段的個案都容易陷入鬼打牆,因為當他們意識到原來療癒不只是讓自己心情變好,還可能需要度過一段心情變差的動盪期時,有些人會因為壓力太大而選擇撤退,我認為療癒師跟個案之間的衝突往往發生在這裡:我們滿心認為個案已經在行動期,準備大展身手,卻沒想過個案可能才剛開始要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關。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位於行動期跟維持期的個案,其實不管我們做什麼都會很有效果,在心理諮商領域中俗稱「模範個案」,即使你可能還是個新手,只要按部就班提供療癒服務,個案都會給你很棒的回饋,然而很多需要被幫助的個案都處在前幾個階段。甚至他可能還在矇懂期,只是因為旁人建議才來「試試看」的。
聊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個案跟你想像得很不一樣?那該怎麼辦呢?
【除了理解個案的不安,還需要用話語傳遞這份理解】
你可能聽過對憂鬱症或一些深懷絕望的人,最好不要輕易說出「我懂」「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句子,因為這種空泛的回應往往會讓極度痛苦的人心生懷疑:「你懂我什麼?」在心理師訓練裡,光是要把「我懂」這兩個字變成一段讓個案感覺被療癒的話語,至少就需要花上足足兩年的學習,外加50小時以上的個別督導,所以在這裡恕我無法提供SOP給你,不過我可以分享自己實務上的一些回應方式,當作你的參考。
有些個案會在陳述自己的經驗時呈現非常理智的狀態,甚至有些個案還會很有自覺的說:「我這人很理智,可能很難被催眠。」聽著他們用好像談論別人家的語氣講著自己的事情,我有時候會說:「我聽到你剛剛跟我分享了一段不容易的經驗,在那麼小的時候就需要在這麼害怕的情況下,還要一個人默默把心情收拾好。」「我也看到你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你用你的理智保護了那些不安的心情,好讓你可以繼續好好的生活下去。」
在這段話語裡,我沒有跟個案討論理智的人是否比較不容易被催眠,也沒有要求他要「敞開心去經驗」,我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讓個案感受到,我正嘗試去理解他怎麼了,這份理解顯然跟他周圍的人的說法很不一樣,同時我也嘗試用這段話,陪伴他重新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看自己。
當個案陷入鬼打牆時,我有的時候會做幾次深呼吸,溫和的打斷他講到一半的話:「我感覺到你在嘗試告訴我,你有很大的不安。」「一方面有個聲音在說,我好害怕,另一方面又有個聲音在說,不要想就沒事了,兩個聲音在心中吵來吵去,搞得你更累了。」
這裡我嘗試陪著理解個案在鬼打牆裡的辛苦,因為陷入鬼打牆或跳針之中,最累的一定是個案本人,療癒師所被挑起的不耐煩,其實也正是個案本人對自己的煩躁,如果能夠體會這點,我們就有機會往個案的內心世界多走一步。
【個案跳針得越厲害,越需要我們深思他在說什麼】
你可能會想問我:「只要不斷回應我對個案的理解,建立好信任關係,他就可以從療癒中得到改變嗎?」雖然我很想效仿大師口吻深情的看著你說:「是!」很可惜的是,在實務現場裡很多時候答案可能會是「對,也不對。」
每個個案在療癒這條路上走的時間與深度都不一樣,所以有些個案在經過幾輪同理心回應之後,就會慢慢敞開新房,從鬼打牆的狀態裡離開,可是我確實也發現有些個案需要的時間比較久,通常這都跟創傷經驗、依附關係受損或憂鬱恐慌症狀有關,在這裡我可以提供你一個簡單的參考原則:個案跳針得越厲害,表示我們需要聽懂的層次越深。
「深度同理個案的心境」一直是實務現場的藝術,即使有許多前輩用心整理出一些規則與作法,當有個身心受創的人坐在你面前,不斷跳針的詢問相同事情,或是每隔一陣子就來找你療癒類似的困擾時,那真的很考驗我們對人心的理解程度到哪裡。因此在下一篇文章裡,我想與你聊聊「個案概念化」是什麼,以及怎麼有系統的認識個案的不同反應。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想起了什麼樣的棘手個案類型,也歡迎私訊臉書「幽樹的療癒客棧」,有機會我就會寫篇文章與你分享實務作法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