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本書可能不太適合平常缺乏閱讀習慣的人,因為《聖與俗》更像是學術研究文獻,只是寫得稍微白話一點,但我還是推薦以下幾種人可以閱讀:
1.身心靈工作者
2.心理師或正在學習諮商的學生
3.渴望追尋生命意義的人
為什麼這3種人需要讀一讀這本書
對於身心靈工作者或療癒師而言,既然自認為這份職業牽涉到「靈性」層次,若缺乏對神聖世界的理解,恐怕也很難真的明白什麼叫靈性。
心理師若只是自認為諮商就像是修補東西一樣,致力於把個案在物質世界的問題修理好,這當中同樣少了關於人類健康的全人視野。因此對於這兩類助人者來說,少了這份對神聖奧秘的理解,在實務上可能都會有些殘缺不全。
至於追尋生命意義這件事,相信你已經無法在物質世界裡得到滿足,才促使你開始思考那些一般人棄而不談的內在情感與思想,因此這本書更是幫助你重新找回人生意義的助力。
作者伊利亞德在本書一開始就提到所謂的「神聖空間」,白話來說就是聖殿、教堂、廟宇這類建築,這是榮格也曾在他的心理分析中反覆提及的概念。
伊利亞德認為在這世界上有一類人,無論他們有沒有宗教信仰,都非常渴望親近神聖。因此他們會儘可能地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或許放上一塊石頭,或許搭建一間房子,然後把屋頂打開,又或者建造廟宇教堂,或是在住處擺上一些具有宗教意義的物品。
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人可以連通天地,藉由象徵性的物品,讓自己的肉體雖處於塵世,卻好像可以親近地與天對話,進而感受到自己是這世界上的一份子。
伊利亞德更進一步提到這即是「聖所」或「聖壇」的意義,藉由在空間裡制訂出一種與日常不同的秩序,像是特別規劃出一個區域興建寺廟,又或者是在家中的某個木櫃上擺放神像與蠟燭。
這些行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隱喻著自己就像是諸神當初創造世界秩序那樣的,規劃著自己這個小宇宙(住處或城市)裡的秩序。換句話說,這些空間之所以具有神聖的意義,不是因為本身就是神聖,而是因為與神聖所連結。
所以你現在明白了一件事,想讓自己的生活感到有意義,重點從來不在於要去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存在,本身可能都毫無意義,然而當我們有意識地去親近潛意識、親近天地,那麼我們就可以從萬事萬物中,重新窺見神聖的意涵。
神聖跟世俗,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存在,神聖存有並非如同我們所想像的,好像居住在另一個維度或次元,好像只有具有天賦的人們,才有能力領受神的話語或菩薩恩典,神聖其實就定居在世俗的每一個事物裡:石頭、花草、樹木、火焰、山巒、海洋……
如果你能懂得親近自己內心的奧秘,神聖就居住在你的體內,而你眼中的所有事物就都是神聖的,伊利亞德稱之為「宗教人」。
我在對話式催眠中也有名為神聖空間的技巧,這是從榮格分析借來的詞彙,榮格認為會談室即是暫時提供給個案的聖所,在這裡面一切矛盾衝突的力量,都能在其中獲得保護與接納,因而矛盾糾結可透過對話,一層一層的調和起來。
榮格用煉金術來隱喻,這是個案正在藉由一次次面對內心衝突,冶煉自己心中的黃金。
在對話式催眠也有這個過程,藉由我探尋了潛意識深處裡,那個冥冥中撲顛不破的能量核心,並且透過話語將這個內心空間帶到現實裡的會談室,於是讓內心的神聖能夠觸及到空間裡,讓個案從話語中有所感受,這個空間就具有伊利亞德所謂的「聖化」,或是榮格眼中「神聖密封容器」的品質。
看到這裡,你可能發現了,神聖跟世俗並非截然對立的兩個概念,事實上他們是同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當我們心中沒有神聖,就會覺得所有的事情都很俗氣,而當我們心中有神聖,這世界上就都是神聖的。
這讓我想到幾年前開始在住處設置自己的聖壇,這個聖壇並不是我用來執行什麼宗教儀式用的,因為我從小到大雖然接觸了佛教、基督教跟一些些道教,以及新時代思維,但並沒有特別信仰特定宗教或靈性法門。
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的聖壇,是因為我希望在有需要的時候,都可以藉由點燃一盞蠟燭、抽出一張牌卡,甚至是擺放曼陀羅的儀式裡,重新跟內心那個如如不動的我,展開深度對談。
如果是從催眠的語言來說,這個聖壇就是讓我能夠進行深度自我催眠,並從中打開一個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空間,使我越加容易連通到潛意識內豐富的象徵素材的地方。
於是你或許又發現了一件事:在這世界上所有的人,其實都是宗教人。
就算你平常沒有求神拜佛的習慣,那個你致力於追求的事物,其實就是內心深處的信仰,而這會驅使著你終其一生如同宗教人親近神一般,不斷努力地想要靠近這份事物。
信仰資本主義者追求極度的金錢,信奉菁英主義者講求高度知識與權力的掌握,一個總是在伴侶關係裡患得患失的人,信仰的是愛情,一個總是講求理性邏輯分析的人,信仰的是科學。
這就是為什麼佛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後,一度被批評為他用精神分析取代宗教的原因,因為每一個心理治療流派,都是一個信仰,就算那些口頭上表示不依循特定理論的治療師,內心必然有他的信仰。
一個人不可能毫無中心思想,而有中心思想的人必然有其信仰,只是他拜的不是耶穌或佛陀,也不是聖母瑪利亞或阿拉,而是他在潛意識裡認定的那個「世界中心」。
換句話說伊利亞德寫下「聖與俗」這本書,我想他不是要鼓勵大家信教,或是追尋新時代思潮裡那些酷炫的通靈技術、前世今生、高靈訊息,他是鼓勵我們低頭看看自己腳下的這胚塵土,抬頭看看我們的天花板,在這當中找尋內心的神聖,有意識的重新接觸心中信仰。
無論你是否選擇翻開「聖與俗」,請記得從現在開始,有意識的從世俗生活中親近你內心的神聖吧!
或許那是早晨透進窗戶的第一道陽光,或許是你替自己泡的一杯咖啡,或許是吃飯前的靜默禱告,或許是你靜下心來翻開一本好書。
或許那是你跟同事坐在居酒屋裡喝下的啤酒泡沫,或許那是你睡前給伴侶的一個擁抱,或許是你對女兒露出的鼓勵微笑,或許那是你固定去找心理師師聊聊。
在世俗的一切裡都有神聖,只要我們心中願意觸及神聖,而這將帶來靈性上的完滿,甚至伊利亞德還提到時間本身也是神聖的,但這會讓文章暴增到5000字,所以我在這裡需要先打住。
神聖與靈性的追尋,絕對不是靠我們像學者一樣研讀書中的每個字,或是聽著台上老師講得口沫橫飛,好像藉由他人的二手經驗,我們就已經領略了什麼。
那是一種經驗,如同催眠跟諮商是一種經驗,在還沒經驗之前,一切都是幻象,當你體驗過了,幻象就成為真實,而且鐵定跟你想得不一樣。
祝福你的靈性追尋,帶你通往人生意義的完滿。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