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休養身體,允許自己用多一些的時間調整生命的方向,
於是最近比較有時間,從容的在家裡吃早餐,免不了跟父母有多一些些的互動,
剛剛在吃早餐的過程裡,母親又開始慣常的「叨念」,
告知我國民年金又要漲價、國民平均薪水如何如何、學校教職如何如何……
一直以來,我都知道父母親期待我可以恢復專任心理師的身份,
每個月有固定收入、可以領年終跟退休金,然後六日不用工作,
然而我確實也知道自己「回不去了」,因此母親每次叨念時覺得特別心煩,
人一心煩口氣就會變差,比較嚴重時免不了又要一番衝突,
不過在今天早上,當我淡淡的回應母親:「那是你們這個時代價值觀啦」之後,
腦海中不知怎的,忽然浮現了最近正在看的日劇「月薪嬌妻」的對白。
(看來我也跟女主角一樣,有時會自動進入平行時空的腦洞啊….)
在日劇中有一集的劇情,是男主角平匡因為一時衝動而吻了女主角,
因為後悔自責而想要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反而讓女主角美栗感到失落,
平匡跟美栗就這樣懷抱著各自的猜想跟擔憂,度過接下來的幾天,
有一天晚上女主角美栗真的忍不住了,於是發了一條訊息「你為什麼要吻我呢?」,
平匡誤以為美栗誤會他性騷擾,於是回了一封道歉的簡訊,
美栗看到時在心裡大喊著:「我不是要你道歉!是想知道理由!」
雙方一來一往的過程,到最後終於因為找到了體貼對方與表達真實心聲的平衡,
在「以後還請繼續觀照」、「永遠」的手機訊息中,
兩人心懷感動與感激的,各自在自己的房間裡看著夜空中的滿月……
這一段劇情不知怎的,在母親有點生氣的說:「你自己看著辦」的瞬間,
自動化的浮現在我眼前,下一秒,我在心底忍不住笑了出來,
這個笑容,是因為忽然體會到,在看電影、日劇或小說時,
大多數人(包括我),會因為裡頭人物的腦中小劇場而發笑,
就像是我在看月薪嬌妻的時候,會覺得男女主角的小劇場未免也太離譜了,
另一方面會覺得男主角平匡老實得有點憨,女主角美栗單純得有點可愛,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遇到這些人,恐怕大多數時候都笑不出來吧?
就像是在看小勞勃道尼主演電影「大法官」時,看到男主角面對父親的糾結時,
會有一股「你都一個四十多歲的大男人了,怎麼會無法體會父親的處境?」的心情,
然而換成自己在面對父親時,卻很容易陷入相同的憤怒!
(同場加映:從現在起,一切是加分:從星際效應、大法官談親職教育)
我想,那是因為當觀看電影或日劇時,身為觀眾,握有完整的資訊,
同時因為是在看「別人的故事」,所以可以以充足的心力去沈澱跟反思,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需要快速的去回應,加上日積月累的情緒,
於是當父母親一有行動或說出慣常的話語時,很容易就會按下爆炸的開關!
眼看清明節假期即將到來,在這個強調「孝順」的台灣社會裡,
對許多人來説,在這個與家族有關的日子裡,或許一些潛藏已久的情緒,又將再度浮現心頭,
那麼,我們能夠如何開始幫助自己,慢慢降低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活出自己的人生?
打從大學時期就持續面對原生家庭議題的我,整理出以下四個可以替自己做的事情:
1.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無論是在日劇月薪嬌妻或電影大法官裡,
最讓主角們痛苦的,往往不是在意的對象做了什麼,
而是當接收了對方的話語或行為後,無法接受自己產生的真實心情,
很多時候我們對父母的氣,有一部份可能還夾帶著複雜的心情:
「如果我承認父母就是這個樣子,那我是否就一輩子得不到他們的關愛了?」
「從小到大長輩教導我要孝順,那我這樣氣我的母親,是否代表我是個不孝的人?」
「大家都說我爸對我很好,那我這樣埋怨他無法傾聽我的心事,我是否太自私了?」
當我們因為這些念頭所產生的情緒,陷入一種自我矛盾的糾結時,
反而是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亂,更容易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所以透過生命深度書寫、找信賴的朋友傾訴,好好整理自己真正的感受,
將會是踏出「原生家庭魔咒」的第一步!
2.瞭解父母親成長的時代背景
我很少會要求來諮商的個案要「原諒父母」,
當人還在一股情緒裡頭時,想要「原諒」或「放下」,往往會帶來更多痛苦,
(想放又放不掉,反而還比單純的怒氣來得更讓人掙扎與痛苦)
不過當個案慢慢能夠面對自己真實的心情後,
我會邀請個案開始去瞭解父母親的原生家庭經驗(也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甚至去瞭解在那個年代裡,人們都是怎麼過生活的?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是什麼?
我自己與父母親的關係改變,是從研究所開始寫論文時,
聽到父母親的一些原生家庭故事,以及那個時代的人們都懷抱著什麼樣的信念生活,
才慢慢從歷史的角度,看見自己與父母親必然的差異,
因此慢慢放下「改變父母」的期待,並對他們的一些言行態度釋懷。
3.練習切斷自動化反應
當自己的力量慢慢長出來,也對父母親有多一些的認識之後,
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會是學習如何中斷原來的自動化反應,
開始觀察自己在哪些時候比較容易受到父母親的影響,進而陷入自動化情緒裡,
也開始練習當自己情緒還沒有很強烈時,能夠用深呼吸、在腦中大喊「停」,
甚至是暫時離開現場等方式,給自己一點緩衝的時間。
就像是日劇「月薪嬌妻」裡的男女主角,之所以能夠不完全被情緒牽著走,
有一部份是因為他們透過手機簡訊進行對話,因此有充分的時間安撫自己,
進而避開了全自動化的情緒性回應,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4.持續進行自我探索與療癒
上述三件事情看起來簡單,實際要做起來挑戰度卻不小!
我自己從大學時代容易對父母親大吼大叫,一直到現在即使父母親有一些批評或鬧脾氣,
在大多數時候還可以笑笑的回答,或是暫時停止那些即將脫口而出的反擊話語,
很重要的原因是透過心理學、生命書寫、催眠等方式,
一層又一層的去好好整理個人的生命經驗,看清楚父母親帶給自己的影響,
同時,持續瞭解父母親之所以會有這些讓我難受的反應,不都是故意的,
而是受到了他們那個時空背景以及上一代的影響。
這條自我探索之路,認真算起來也超過10年了,至今依然持續著,
許多時候,我一個人也是無法面對龐大情緒像是海浪般的襲來,
需要透過尋求其他擁有諮商、催眠或相關專業的前輩協助,
才能再次看到尚未發現的盲點,找回自己生命的力量!
原生家庭,或許可說是從小到大影響我們最深遠的一個地方,
正因為如此,想要完全擺脫「家」帶來的影響,其實是不大可能的,
事實上,當我探索得越深入時,才發現雖然父母親曾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他們身上,我確實也獲得了許多能夠一路活到現在的力量。
(同場加映:冥土與大樹的隱喻故事:我與我的家)
於是我明白,在這輩子自己所追求的,不見得是要好好跟父母和解,
光是能看清楚自己與父母,釐清彼此之間複雜難解的關係,
能夠帶著自己用成熟的方式跟父母互動著,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重要的改變了,
而我相信,當自己有越多學習與成長之後,
就越有能力在與父母的關係裡,找到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