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情色」,
如果認真回憶一下平常的生活經驗,似乎又蠻貼切的,
我在對大學生的演講裡,常會舉一個例子是:
「明知該運動或瘦身了,每到吃宵夜時,卻還是想去買雞排」
在對社區民眾的催眠工作坊裡,則會舉比較成年人的例子:
「雖然衣櫃已經快要爆炸了,看到這件衣服卻還是衝動的買了下來」
「明知道隔天一早要上班,卻忍不住繼續再看幾部影集,才上床睡覺」
這些內外在相互矛盾衝突的經驗,
都是意識與潛意識拉扯,最後往往是潛意識勝出的絕佳例子。
雖然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平日的工作表現上,
或是原生家庭中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或是親密關係裡跟伴侶的相處上,
甚至是婆媳相處、朋友往來、生涯抉擇等生活層面,
若顯現出來的外在行動能與心裡所想的一致,
又或者是內在的情感與想法,能夠有較為和諧一致的方向感,
就比較能夠維持身心穩定與平和,
同時,在每天的日常生活經驗裡,我們大概也會發現,
上述這種「寧靜、和諧、穩定」的狀態,似乎很難長久維繫:
打從睜開眼睛,決定該多賴床幾分鐘,還是立刻跳起來去上班(上學),
進了辦公室後面對大大小小要處理的工作項目,
到下午該買杯手搖飲料獎賞一下自己的辛勞,還是該選擇比較健康的飲料,
再到晚上下班後該好好放懶當個「沙發馬鈴薯」,或是持續精進的做些「有意義的事」,
最後在睡前,可能還要經驗「再看一集孤單又燦爛的神」,還是早早休息的掙扎,
甚至有時即使躺在床上了,家人、孩子、或白天尚未完成的工作……都仍浮現於眼前,
想要在生活中體驗到內外一致的平靜感受,對多數現代人來説,似乎有點困難。
心理治療理論中,對於上述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矛盾與衝突,
不同的理論創始人,會用不同的角度或詞彙,來加以解釋,
當然,不同的理論也會提供學習者不同的化解方式,
例如從完形治療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內在兩股力量的相互對抗,
因此我們需要能夠去經驗兩股力量帶來的感受,
設法回到內在核心,去整合原本互相矛盾的力量,
譬如說,或許還想再看一集美劇的自己,帶有放鬆與自我照顧的功能,
而督促自己早早上床睡覺的自己,具有回應現實任務的力量,
當這兩股力量都被好好看見與珍惜,就有可能找到平衡。
從焦點解決取向的角度來看,則認為找到我們真心想達成的期待最為重要,
因此對於想戒除吃甜食或炸物習慣的人,
治療師會邀請當事人說說這個習慣改變將會替自己帶來什麼好處,
以及當飲食習慣調整成期待中的方式時,對當事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然後設定清楚的階段性目標,一次一小步的進行調整。
從潛意識理論來看,雖然佛洛伊德、榮格與阿德勒等精神動力取向的學派創始人,
彼此之間對於潛意識地圖的概念各有不同,
若從比較統整性的角度,也就是催眠的理論角度出發,
我們可以簡單將上述這些矛盾衝突,當成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互相矛盾衝突的結果,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在可觀察到的部分,對自己的矛盾如何進行透徹分析,
都還有一部份的自我,潛藏於潛意識的範圍裡,難以被我們所發現。
催眠,與心靈圖卡、生命書寫等技巧一樣,
都是一條從意識層面搭建而成,通往潛意識領域的道路,
當我們進入催眠狀態,開始從意識狀態沈入潛意識狀態之中,
允許潛意識裡的智慧與資源,開始輸送回意識系統裡,
我們就有機會重新瞭解自己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進而創造想要的生活形態,
就像是電腦、手機每隔一陣子,都需要進行硬碟清理與重組一樣,
我們的心靈世界,也需要定期進行修復與保養呢!
你/妳對於目前的生活,有什麼想要進一步調整的期待嗎?
又或者是在最近的生活裡,是否正存在著一些矛盾與拉扯的地方?
在3/31晚上七點到九點,我們將會從心理學中的潛意識理論出發,
透過有趣而活潑的方式,具體感受潛意識替生活帶來的影響力,
同時學習自我催眠方式,逐漸讓意識能與潛意識同步,
在親密關係、工作狀態、原生家庭與自我成長等生活面向上,
具體朝向自己想要的生活邁出第一步!
活動詳情請參考:「滋養心靈,讓生活更美好」身心整合催眠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