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的國高中校園工作大致上都告一段落了,
打從擔任專輔教師的那一年起,意外開啟了陪伴青少年的緣分,
至今也已經滿三年,很享受跟青少年互動的我,未來應該仍會持續下去,
在過程中,隨著接觸到越來越多不一樣的青少年,
對於如何進行「青少年諮商」或「青少年輔導」有了更細緻的觀察。
還記得大學時代修中等教育的課程時,
老師不僅針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出許多建議,
同時也在我們的口語表達跟肢體展現上給了許多回饋,
從那時候開始,活潑、生動、帶一點點隨性的風格,
就成為我對於陪伴青少年的既定印象,
總覺得在他們面前就是要懂很多「次文化」的元素,同時體力充沛、膽量過人,
隨著這幾年體力上逐漸不如大學時期那麼「勇健」,生活步調也逐漸「慢」下來,
加上逐漸有了生命的歷練,陪伴青少年的方式,開始有了些轉換。
過去我跟青少年的關係,比較像是「手足」,亦即大哥哥的角色,
這幾年來隨著各式各樣的學習,經歷了生命的風雨波浪,
開始發現,在跟這些青少年互動時,開始像個「父親」,
相較於大哥哥的敢衝敢撞、活力四射,
多了些父親味道的我,變得比較文雅、安靜跟穩健,
同時我也越來越清楚的看見,手邊陪伴著的青少年們,
與我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所經驗到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國高中的我,學業成就極高,高中是推甄上的,
大學指考除了數學,都在全國排名非常前面的比例裡,
因此那種「聽不懂老師說什麼」、「上學好無聊」、「成天打電動跟睡覺」的氛圍,
對我來説是極為陌生的文化,
除此之外,我生平蹺課是從大學才開始的,甚至初戀也發生在大學,
跟這群學生才國二國三就有輝煌的愛情史,蹺課可能跟吃飯一樣平常的習慣,
簡直就是天跟地的差別!
雖然如此,我卻發現這些表面上的行為差異,
雖然在剛開始的關係建立上,容易有一些隔閡,
然而在第二次、第三次碰面後,想要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也不這麼難!
回顧我與青少年們晤談的方式,慢慢看見我跟他們互動時的獨特樣貌:
1.相較於青少年們的「叛逆」與「新潮」,我對自己的古板欣然接受
雖說我對於輕小說、動漫畫、電玩等青少年喜愛的元素,擁有濃厚興趣,
但這幾年來,對於這些事物的接觸,仍然大幅下降,
對於目前流行的行話跟作品,幾乎可說是「看不見車尾燈」的狀態,
(看不見車尾燈,是賽車遊戲中的用語,意指對手車速遠高於自己,
苦苦在後面追趕的自己,連對方的車後燈都看不見)
面對青少年們的調侃,甚至是「輕蔑」的回應,我很能自我嘲諷,
用一種欣然接受彼此不同的方式,邀請他們多跟我分享一點自己熟悉的事物。
2.面對可以調整的給予彈性,無法退讓的堅持底線
青少年正處於需要透過衝撞,來測試自己的力量,
透過瞭解自身的能耐,認識自己與世界的發展階段,
因此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通常都會給出寬鬆的彈性,
然而,在該堅持的底線上,例如相互尊重、準時晤談等等,則會予以要求。
在與青少年互動的界線拿捏上,我有點類似所謂的威信型父親,
一方面給予情感支持與理解,另一方面也引導青少年理解環境的限制,
與成年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對於生命的本質與世界的具體樣貌,
尚且處於探索跟未知的狀態,
對於他們的心情予以接納跟關懷,同時幫助他們認知到社會既有的規則,
同時跟他們討論如何在自己與環境之間,取得適切的平衡,是我會做的事情。
3.在聆聽青少年的表達時,搜尋自己類似的經驗本質
不僅在諮商實務工作中,同時也在日常生活裡,我發現自己很善於建立「心理連結」,
也就是在對方表面的言語或行為底下,找出自己的相似之處,
這份相似通常不是事件細節上的相似,而是「心境」上的像,
我朋友曾經分享一個他的親身經驗:
國高中時,當他跟好朋友訴說在家庭中受到的委屈時,
朋友用很認真的眼神看著他,真誠的說:
「我知道這種痛苦!這就跟我爸媽不讓我買電話卡一樣對不對!」
原生家庭的情感創傷,與無法滿足物質慾望所帶來的痛苦,
若從客觀角度來看,當然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在主觀的真實情感經驗上,強度卻可能是一樣的,
我的生命經驗雖然與這群青少年大相徑庭,但仍具有許多共同的本質。
4.無論彼此有多大的差異,持續表達想要理解的意願
說真的,從事校園輔導工作的伙伴們,
要跟正在陪伴的青少年們擁有許多相似的生命經驗,
從生命脈絡來看,機率是非常低的,
同時,隨著我們的生命經驗越來越豐富,
與青少年們認知與見解之間的落差,也會逐漸加大,
然而真正讓諮商輔導產生效果的「關係連結」與「同理心」,
卻是能夠穿越表面差異,打動青少年內心的兩大要素,
用我的話來説會是:
「我知道我們兩個人的差異大到如此不同,即使如此,
只要你願意讓我靠近,我會帶著真心誠意,好好的理解你。」
就像是知名電影阿凡達的經典名言:「I see you!」
當我們看見的不是青少年們的偏差行為或惡劣的態度,
而能看見他們飽受折磨、正在經歷生命困惑的心,
就有可能從自己的內在經驗中,汲取出類似的經驗,
與他們分享的內容產生共鳴,進而建立同理心的連結。
書寫到這裡,其實我想說的是,
面對青少年,我們不必然只能用活力十足的方式來建立關係,
(當然能在身心狀態上都如此同步,會更容易靠近他們)
更重要的是,接納自己與他們的差異,同時盡力找出彼此相似的共鳴之處,
對我來説,陪伴青少年最重要的並非表面形式上的相同,
而是看見縱使存在著年齡、生命經驗、價值觀的種種差異,
穿越這些表面的事物之後,我們仍然共享著非常相似的生命本質,
當我們能一次又一次回到這個很核心的生命本質時,
與青少年工作也就不會這麼費力了呢!
幽樹小檔案:
本名張義平,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
主要於微煦心靈診所、雙北市國高中校園進行接案與團體輔導的工作,
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
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
一步一步的,陪伴他們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想預約幽樹個別督導服務,或邀約進行校園個案研討的伙伴,
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5804377
(圖片取自網路,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