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來雖然表面上生活作息上變得比較悠哉,
在知識吸收與閱讀的速度上卻似乎沒有停下來的腳步,
年初先透過娥蘇拉的經典作品「地海系列」,深深感受潛意識裡的流動與各種意象,
之後開始閱讀吉立根博士的催眠聖經與其他催眠相關書籍,
最近則開始閱讀許多前輩推薦的創傷治療書籍:「心裡的傷,身體知道」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閱讀、省思、自主學習的人,
越是接觸到豐富的知識,越是懂得前輩們在上課時,
總會笑笑的說:「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有所不足」,
持續在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中穿梭,更是深刻體會到,
無論如何勤奮的學習,總有更遼闊的一片心靈海洋等著我去探索,
關於療癒、成長與轉化的知識,恐怕是這輩子都無法窮盡的,
走在持續成長的道路上,有時甚至會因為吸收新知而推翻自己過去的學習。
在這漫長的諮商訓練過程裡,正因為老師們總是提醒自己要謙卑,
同時,很幸運的是我身邊的同儕能力都非常非常優秀,
還記得在成為心理師的兩年內,都無法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個「好」的心理師,
並非覺得自己「不好」,而是怎麼看,都很難覺得自己「夠好」。
看著同儕們各自穩定朝著特定學派,一路追隨老師踏實的學習,
我卻似乎仍在尋覓一個真正有熱情投入的取向,
看著前方的學長姐們各自事業有成,努力的耕耘著特定的社會族群,
甚至每年都會接觸到許多優秀而認真的學弟妹,
跟這些很棒的心理師或準心理師們交談,我往往會感受到自己有種遺憾,
遺憾自己好像沒有好好把握過去研究所的時光,
那麼多的時間,我到底都消耗到哪裡去了呢?
在這條漫長的學習路途上,我究竟留下了什麼具體的收穫與經驗?
帶著這樣的不安與懷疑,持續深化省思與學習,
慢慢的,在實務經驗中,我好像長出了些信心,
又或者可以這麼說:對於是否「足夠」這件事,似乎慢慢不再是主要焦點,
更多時候我會去思考的是,如何在迎接每一個個案前,
先穩定自己,讓自己能夠成為涵容對方的空間,
在帶工作坊或訓練課程時,我如何能夠讓團體動力維持在一個流暢的循環裡,
隨著帶領的工作坊越來越多,遭遇到的挑戰也越來越難,
在這一兩年的工作坊中,開始會遭遇一些提出質疑、懷疑的伙伴,
也越來越常遇到諮商或身心靈領域的伙伴,一起來交流與學習,
剛開始,每當知道對方跟我一樣都是心理師,或是身心靈的同業時,
心中難免會有些緊張,那個「我還不夠」的感覺也變得更加強烈,
然而,隨著我持續有更深入的學習跟省思,
反而讓我開始經驗到,身為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難以被取代的特性,
總使表面上學派、技術或個人特質有相近之處,
只要好好往內在挖掘,終究會有一塊他人難以取代的立足之地。
這一兩年督導或訓練學弟妹與新手心理師,
這個經驗很深刻的幫助我,重新去看待「好」這件事,
我很幸運的是過去遇到的督導或訓練師,多半標準嚴格卻充滿溫暖,
讓當時還是菜鳥的我,不至於被表現焦慮給淹沒,
在每次討論裡,能夠盡情表達自己的困惑、焦慮跟想要學習的地方,
當時督導對我的深深肯定,我只當成是一種客套,
甚至覺得督導只是為了怕打擊我的玻璃心,故意說些安慰的話,
如今自己成為督導後,才發現「你已經很棒了」
「你有細膩的心跟敏銳的觀察力」
「你對個案的瞭解很深刻」
這類的回饋,其實是真的,而且這些回饋也常成為我說給受督者的台詞…
在這個相互平行的歷程中,我才很深很深的看見,
如果要從絕對的角度來説,「好」的標準將會是永無止盡的鍛鍊,
隨著自己持續成長,很自然會看到自己身上不足之處,渴望有更深厚的學習,
所以如果真的要用嚴苛的標準來看,很難有個心理師敢自稱「我已經很優秀了」,
同時如果從成長的角度來感受的話,「好」與「不好」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需要學習跟掌握的重點,
在研究所階段可能是把基本的同理心打下穩固的基礎,
同時能將各種基本的理論與知識一一充實,就已經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了,
從研究所畢業後的頭一兩年,大概會是個案概念化跟晤談模式的深化及穩固,
再接下來則可能會是特定理論取向的深入學習與精進……
在寫碩士論文時,記得看過孫頌賢老師寫的一篇研究,
裡頭提到心理師的專業成長大概需要經歷五六個階段,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深深感受到自己不足,
很可能是因為把眼光放在下一兩個階段的目標上,
又或者是拿自己跟同儕相互比較的結果。
同時,當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回到此時此刻正身處的學習階段時,
或許我們會發現,自己還是擁有一些不錯的能力與特質,
正是因為這些資源,讓我們仍然能夠平穩的度過每一回合的晤談。
在實務工作上,我很習慣從時間脈絡來看待人的困境與轉化,
也發現人有時會感到痛苦,是因為太過於聚焦在當下的困難,
導致最後幾乎看不見在其他時間點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美好,
在與學弟妹們交談時,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的焦慮,有時也來自於此,
還記得多年前有個老師在課堂上曾經說:
「我們身為心理師總是自我期許很高,老是會說我覺得自己還不夠拉之類的,
當然這是一份很好的自我提醒,
不過好像也不能夠永遠都處在不夠的狀態下嘛!
而且如果我們真的都這麼不足的話,那是怎麼接個案的?」
此刻再度回憶起這段話,我內在有個很深的觸動,
會不會,我們其實一直都有所不足,同時也擁有許多美好的特質跟能力呢?
好與不好、充足與不足,或許從來就不是一個互相排斥的狀態,
一方面感受到前方還有更多能夠學習與充實的遼闊大地,
能讓我們更有精神跟熱情的往前邁進,
一方面清晰看見自己已經擁有的知識、技能與能力,
會讓我們在前進的同時,也能適度自我肯定,堅定成長的信心,
這兩種不同的視野,事實上可以同時存在的。
帶著這樣的心情,我發現在面對一些提出質疑或挑戰的伙伴時,
心情上變得放鬆而平穩許多,也因此更能聽懂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內涵,
這樣的心態轉換,讓我更能夠與眼前這個人連結,
去感受與體會他內在的種種變化,
而我其實想說的是,持續記得自己仍有不足,才能繼續保有創造跟成長的可能性,
同時我們或許也需要經常提醒自己,身上擁有許多不錯的特質與能力,
如此一來,才不至於被沈重跟困難的實務工作消磨掉信心與熱情,
同時能夠涵容自己身上的各種狀態,不也是身為心理師很重要的能力嗎~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新北市國高中特約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與催眠療癒師與催眠訓練師、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分享本文)

1 comment
幫他人解憂,亦是自己療癒身心靈健康更進一層突破,相信無法全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