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接受心理諮商需要收費?
打從多年前直到現在,已經有許多前輩與同業伙伴從心理師的角度書寫過了,
說真的,當初我開始從提供免費諮商(因為在學校當專任,薪水是學校給的),
轉為在診所進行付費諮商的時候,心中也曾有過一段不太踏實的過渡階段,
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開始肯定自己收到某個價位是心安理得,
才確定自己所提供的服務,可以與收費標準大略相符,
即使如此,身為曾經長年接受諮商的當事人
(付費跟免費都曾有過,加起來至少超過五年),
在與不同的心理師合作的過程裡,確實也有一些個人體會,
本文嘗試從當事人的角度來進行感受,對於「付費心理諮商」這件事的經驗。
若是綜合我自己身為當事人的經驗,以及曾聽過其他尋求付費諮商伙伴的心聲,
多數的當事人不見得想「白吃白喝」,而是對於尋求諮商懷有「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
以及「不知道付了錢之後,自己到底會不會好轉?」的憂慮。
以我自己來説,尋求付費諮商時才剛進入職場,手頭並不寬裕,
一小時1600~2000元的晤談費用,如果以傳統觀念至少要談個6~8次才會「見效」,
可能需要一週一次到兩週一次來説,實在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同時,正因為我隨著求學階段的轉換,自然地經驗過好幾任心理師,
對於諮商晤談的成效雖有高度肯定,卻不太確定這回遇到的心理師是否與自己適配?
(許多時候諮商晤談的效果,不見得跟心理師的專業能力有絕對關係,有時是彼此是否合適,
這個概念跟戀愛與結婚一樣,不見得兩個好人在一起就會婚姻幸福美滿)
回憶起第一次接受付費諮商的情境,雖然早在這之前就已經有過多年晤談的經驗,
畢竟幾乎都是在學校的諮商中心進行,然而付費諮商卻是在社區機構,
即使這個機構名聲響亮,場地、行政人員以及即將要碰面的心理師全都是我所陌生的,
當時我自己的身心壓力已經有點大,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
在要晤談之前很自然的有另外一股壓力浮現在心頭,
同時免不了對接下來的晤談會有更高的期待。
原本以為自己這樣的心態是否有點太小題大作,在實際開始提供付費諮商之後才發現,
即使眼前的當事人早已透過部落格或其他方式,對我有初步瞭解,
要來預約諮商,對部分當事人來説,已經是一項挑戰,
真到了要進行諮商的那一天,多多少少都還是懷抱著複雜的心情而來,
對於那些從未聽過我的名字,也不清楚我是誰的當事人來説,忐忑與疑慮就更大了,
(有時會由機構直接派案,個管員不一定會有事前的說明)
我猜,這或許也是自費個案一直是心理師們從免費轉付費時,
始終覺得經營不易的一大理由吧?
我想對大多數的當事人來説,想要盡快從當下的痛苦中解脫的心情是真實的,
在「什麼都膨脹,只有薪水不會漲」的情景下,
希望付出的費用能儘可能降低也是真實的心情,
「如果可以讓我順利穿越這個議題,我願意更努力一點!」的心情是真實的,
「在不確定諮商是否真的對我有幫助前,還是先觀望看看好了?」的猶豫也是真實的,
因此,我試著分享以下幾點作法,給想要尋求諮商的伙伴參考,
這也是我會跟每個有緣相會的當事人討論的:
1.心理諮商只是自我探索、穿越困境的方式之一,你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方式
早在台灣還沒出現心理師之前,早期社會透過公廟、收驚、八字、易經等民俗方式,
確實也有效幫助到一部份的人們,這意味著心理諮商確實不是幫助我們的唯一方法,
同時,心理師之所以「有可能」發揮比傳統民間方式更好的品質,
主要是因為想要成為心理師,需要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與國家考試,
而且還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接受資格檢查,
雖然這個過程無法確保每個心理師都跟華陀一樣「藥到病除」,
至少比完全沒有標準化訓練的其他人員,品質可能稍微再整齊一點,
畢竟我們無法期待每次都遇到怪醫黑傑克……
2.在尋求心理諮商前,先進行資料收集
如果會很在意心理師與自己的適配性,或是想知道心理師能提供到什麼樣品質的晤談,
現代網路十分發達,一般社區機構的個管或行政人員所接受的訓練也比十多年前更為充足,
透過網站介紹、電話詢問,或與親朋好友打聽,都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當然,即使事前進行了完整的資料收集,仍然無法確保跟該位心理師晤談就能一帆風順,
心理諮商晤談是很個人化的一件事,回到戀愛的比喻來看,
大家都覺得這個男人(或女人)不錯,不見得我們跟他交往就會甜蜜幸福,
不過,若能事前增加多一些對即將要碰面的心理師的基本理解,
對於穩定自己的身心狀態,確實會有不小的幫助。
3.相信一切的成長與改變,都源自於你如此認真看待自己此刻的處境
每個心理師的治療哲學觀都不大一樣,所以這點純屬我個人的信念,
我相信在心理諮商中,心理師始終都只是過程裡一個默默支持的角色,
真正的轉化、成長與穿越,仰賴的是當事人個人的努力,
當你願意承受一連串的懷疑、擔憂與焦慮,前來預約付費諮商時,
付費行為這件事,就像是一個對自己的宣告:
「對,我願意好好的看待眼前這個暫時無法突破的困境了,我想有所改變!」
光是這份願意善待自己的心意,就已經開啟改變與成長的第一步。
或許有人會懷疑的問:「既然都是我的努力,那為何諮商還要收費?」
我有時會採用下面的比喻來回應:
「今天你想去日本旅遊,所以聘請了一位當地的地陪或導遊,
地陪的角色是替你介紹京都這個城市,同時依循著你的喜好提供參考路線,
如果你對這趟旅遊越有想法,地陪就越能發揮他的功能,
如果你凡事都交給地陪處理,那你能得到的體驗就很可能跟想像中得有所出入,
既然地陪貢獻了他對京都的知識,你願意付錢給他,
換個角度想,心理師就是你探索心靈世界的地陪,你同樣需要付費」
4.瞭解這世界上沒有魔法妙藥,心靈的成長與療癒,取決於自己的願意
無論是尋求心理諮商、占星、塔羅、傳統問事……等服務,
我通常會觀察到,或許是前來尋求諮商或諮詢時,當事人都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
因此容易會把心理師或諮詢師當成「神仙」,
認為只要接受了這項服務之後,自己就會煥然一新、百病全消,
然而,即使是我們生理上感冒了,真正治好感冒的仍然是體內的免疫系統,
醫生所開的處方,只是協助我們在康復過程中比較迅速或舒適而已,
心理師或提供任何一種療癒性服務的工作者,扮演的也是相同的角色,
因此心理諮商無法像是買漢堡一樣,「我給你109元,你給我一份大麥克」,
許多時候需要給自己多一些些耐心,允許自己在過程中逐漸消化探索得來的資訊,
然後透過反覆練習,將這些體會落實在生活之中。
同時,正因為一切的改變來自於個人的願意,
所以當在過程中感受到不舒服、疑惑甚至是緊繃時,
都可以直接提出來與心理師討論,
如此一來,心理師才能根據你當下的狀態,做出更貼近的回應,
回到地陪的比喻,當你發現自己想去吃拉麵,地陪卻帶你走到生魚片料理店時,
想必多數人都會提出懷疑:「我們是否走錯地方了?」
同樣的,心理諮商的過程也是如此,心理師與當事人處於合作關係,
一切的關鍵仍仰賴當事人的意願與信賴。
以上四點,算是這幾年下來的一點心得整理,
同時,適度評估自己的金錢、時間以及期待中的晤談目標,
並與自己的心理師或個管員討論,也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對我來説,每個願意進行付費諮商的當事人,都是如此堅強又脆弱,
脆弱之處在於眼前的生命挑戰,往往已經將個人的身心狀態磨損到一定程度了,
因此有時在晤談過程中,免不了會有些失神,或是感覺自己特別虛弱,
堅強之處則是即使身處於這樣的情境下,仍然想替自己在做些什麼強大心意,
在一些心理學的研究中便指出,心理師的風格或治療取向,
對於當事人最後是否有所改變,並無明顯的效果差異,
反而是彼此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當事人改變的動力,可能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書寫這篇文章,並非要強調心理諮商是支持人穿越困境的唯一解答,
同樣的,並非要強調諮商是一門多麼專業的工作,
同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身心正處於不平衡狀態,
又不確定是否該尋求心理諮商,或是不確定該如何善用心理諮商這項資源的伙伴,
能夠對於「面對心理師,我可以怎麼做」有多一些些的瞭解,
同時能夠明白,尋求諮商並非意味著自身的軟弱,
相反地,光是要踏入諮商室,與一個陌生人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情感與想法,是多麼有勇氣的一件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帶著這份勇氣正眼面對生命難關的自己,
是多麼勇敢而有力量的一件事情!
而我相信,能夠引領我們走出困局的,或許一部份源自於心理師的專業能力,
更大一部份,或許其實來自於我們自始至終都不肯放棄自己的決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