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問題想複雜了】
從去年開始,我學習的催眠機構開了督導課,
每兩週就有機會回去接受催眠督導,
有次我在督導訓練裡,提報了一個高難度的當事人–小妤,
小妤是從醫療系統轉介過來的當事人,
先前也曾接受過心理諮商,只是因為搬家而無法持續,
透過熟人介紹,得知我同時具有心理師與催眠師的身份,
希望透過催眠,可以讓長久以來的困擾獲得改善。
小妤一坐下來,拿了張面紙就忍不住哭起來,
訴說的故事讓我忍不住想到劇情可比台灣電影「血觀音」,
他的成長過程頗為曲折,也因而延伸出複雜的心理症狀,
還記得當我簡述完小妤的主述困擾時,(註1)全場忽然鴉雀無聲,
貴傑老師開始一一詢問同學們:
「如果是你們,你們覺得小妤真正的困擾可能是什麼?」
「如果他是你服務的對象,你會選擇用什麼催眠技巧?」
「神秘誘導法」、「NLP」、「感覺連接法」、「次感元技術」
同學們一一分享自己的理解跟作法,當中不乏高階技術的專有名詞,
我一邊聽,一邊想著:「我怎麼都沒想過可以用這些方法?」
內心忍不住懊惱了起來……
沒想到貴傑老師問完所有人之後,笑著說:
「你們都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
他說了一個在藍海催眠訓練課程裡,第一天上午就會教的技術,
於是,整個教室裡再次鴉雀無聲。
【為了解決困擾,有時我們反而製造出更多困擾】
貴傑老師接著繼續說:
「小妤一進到會談室,就把你們這些催眠師都催眠了,
從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不斷暗示你們,自己的問題很嚴重,
過程非常曲折、延伸出來的症狀也很複雜,
請問,你們覺得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有個同學沉思了一下回答:
「他想告訴我們,對於自己的這些症狀,真的很無力」
「是,所以你們這些催眠師,會開始努力想解決他的困擾,
好證明自己不像他的幾個前任治療師那樣,
在這些聽起來像是一團迷霧的症狀面前,束手無策,
但你們忘記一件事,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
療癒能夠發生,需要當事人真心願意改變,而且覺得他可以改變。」
當我重新回憶起督導過程中,老師所說的這段話,
忍不住想起以前在接受諮商訓練時,有另外一位老師曾經說過,
有時候當事人的困擾,遠比想像中更單純,
但為什麼會延伸出錯綜複雜又難以解開的現象?
有時候是因為當事人為了迴避或解決原先的困擾,
卻使用了太迂迴或複雜的方式,反而讓小困擾擴散成大困擾!
就好像我們把醬油塗在傷口上,又拿繃帶緊密的包裹住傷口,
結果反而讓傷口惡化、感染,最後演變成別的樣子!
【有效的療癒,需要的是回歸本心】
「面對太複雜的當事人,永遠記得,需要簡單的進行」
貴傑老師在督導結束前,提醒所有催眠師這句話,
說真的,當下我並不是很能夠明白,
為什麼小妤的困擾這麼複雜,卻只需要運用新手催眠師就會的技術就可以改變,
直到我真的把這個作法,運用到小妤以及其他當事人身上後,
我才驚覺,是自己把催眠想得太花俏,
在看待當事人的心理困擾時,又搞得太複雜了。
當我開始學習艾瑞克森催眠與NLP裡,比較複雜的高階技術後,
我開始會在催眠的過程裡,加入這些操作繁複但可以深層探索的技巧,
也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已經不再使用那些新手催眠師的技術了,
一來我已經將對當事人的評估整合到晤談裡,
二來我覺得這些技術「幫助有限」,對某些當事人來說可能不太有用,
然而「越複雜的當事人,越需要簡單的方法」這句話,持續在心中徘徊不去,
所以我決定「反璞歸真」,把我身為新手的技術重新拿出來使用,
沒想到,卻意外帶來很好的催眠效果!
「上週回去之後,我覺得心情好很多,原來的困擾也改善很多!
沒想到催眠真的很神奇!而且跟電視、電影裡演的很不一樣耶!」
看到小妤從上次愁眉苦臉的樣子,到了這週變得頗有笑容,
談話過程中,肩膀跟雙腳的姿勢也輕鬆許多,
從他在催眠過程中大幅改善的變化,讓我親身驗證了督導所做的提醒。
【療癒的品質,來自於療癒師願意倒空自己】
回過頭來詳細看看當天的督導內容,
我覺得貴傑老師重新替我們複習身為催眠師的基本守則:
「所有改變能夠發生,需要當事人自己願意,
改變的責任來自於當事人,而非催眠師,
催眠師要做的,永遠是設法貼近理解眼前的人,
根據當事人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技術,
而非透過花俏繁複的技術,彰顯催眠師的功力。」
我想起電影「一代宗師」裡,葉問告訴想來學習的弟子:
「詠春基本上只有三招,就是攤、膀、伏」
在葉問其他版本的電影裡,也會聽他提及練習打木樁的重要性,
以武學來說,只有三個招式可能不太夠用,
但唯有把基本招式練到最深的時候,才有機會從中變化出其他的技巧,
甚至因為熟練了武學精髓,可以從最基本的技巧裡,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然而要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不斷扣問基本功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透過看似枯燥乏味的練習,反而能逐漸理解背後的精神何在。
最近我常在思考,無論是心理諮商或催眠,甚至是任何療癒系統,
資深老手與新手,除了經驗、知識、技巧外,差異究竟在哪裡?
隨著我不斷累積更豐富的專業經驗,從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中,
我發現在剛踏入這行時,確實需要打下專業理論與技術的基礎,
在這階段,我需要多看書、多上課,好把基本知能練起來,
然而當理論與知識都累積到一個程度後,我開始訓練自己對「人」的理解,
甚至到了後來,我花最多時間練習的,
是在每一次的諮商或催眠之前,完全「倒空」自己。
一個杯子如果裝滿了水,就沒辦法再裝新的東西進去,
認知心理學也曾提過,當人自認對一個現象已經完全理解時,
即使出現了新的資訊,我們也會傾向視而不見,做出與先前同樣的結論,
倒空自己,意味著我在每次的過程裡,能夠將先前的暫時性結論放下,
甚至把過去的專業訓練與成長經驗放下,
讓自己儘可能敞開心去感受、張開眼睛去看、打開耳朵去聽,
用整個人去理解眼前的這個人,好好去經驗這個人的生命「怎麼了」,
當我越能放下先入為主的想法與過多的投射,
就越有機會讓當事人帶我看見,他困在哪裡、他想往哪個方向前進,
而我也能用越簡單省力的方法,陪伴他抵達渴望前往的彼方!
越複雜的心理困擾,或許背後的答案其實是越單純的,
就像是越錯綜複雜的謎題,有時反而需要越簡單的方式來化解,
然而要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不斷持續「倒空」自己,
才能如實看見眼前這個人的模樣,
這或許才是身為心理師、催眠師或療癒師的「專業」之處吧?
專業有時不完全來自於技術與知識的繁複,
而在於我們懂了這麼多,卻仍能持續歸零的本心。
註1:
在藍海的催眠督導皆依循專業保密原則進行,
故催眠師提報個案時,只會呈現必要的基本資訊,
參與督導的催眠師亦會依循保密原則,
為了保護當事人之隱私,本文所提及的人名、主述議題,
當事人所說的話語,全都經過修改與變造,
甚至督導與同學的分享內容也已經過刪減與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