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碩班寫論文,為了熟悉自我敘說而接觸敘事治療時,
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的詞彙:「在地性知識」,
相較於我們從理論或權威者手上獲得的「專家知識」,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知識建構方式,
「在地性知識」,或者稱之為「常民知識」,則恰好相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知識理解方法。
白話來説,專家知識是獨立於我們生命之外,透過閱讀、研習等方式吸收而來,
在地性知識則早已透過生命經驗,內建在個人心中,
因此,我把這種知識種類稱之為「生命知識」。
根據我這麼多年來的經驗,越來越深刻的覺得,
當學習專業理論、累積實務經驗到一定程度後,
專家知識越來越不是自己學習的核心途徑,
相反的,這幾年來我越來越專注於重整個人生命經驗,
然後透過確立自己對生命的相信,反過來尋求相對應的專家知識,
因為唯有透過這種方式,我才能儘可能發揮學來的理論及技巧的效果。
還記得剛接觸諮商時,我是個非常認知而理性的人,因此學起認知行為治療輕鬆愜意,
後來慢慢釋放心中的情感,並發現「關係」對自己的重要,
於是在應用人際歷程治療時,同儕們紛紛覺得頗有挑戰,
我卻覺得這些概念好像是自己的本能,只是透過書本來驗證自己對人的理解。
這幾年自己的個性有了許多改變,變得更有創意、更流動,也更活潑,
於是開始接觸排列、心理劇等動態的治療方式,
在使用過去學過的完形技巧時,也覺得容易許多……
雖然一路上學習的理論與技術,表面上看起來差異性極大,
若從個人生命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一直保有共通的主軸,
也因此不同的治療哲學跟技巧,到了我手上,
往往會重新排列組合,成為能夠靈活運用的素材,
在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不覺得這跟天分或對專業的理解力有絕對關係,
相反地,很感恩碩班時期接觸敘事治療的經驗,
讓我明白與其學一個熱門、好用的理論,不如學一個跟自己有密切相關的取向,
每一個知識跟技術,唯有通過自己生命的檢驗,才能更完整的被吸收與使用,
這是「生命知識」的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
外來的理論跟知識只是為了服務個人生命經驗而存在,而非反過來定義了我們是誰。
帶著這樣的眼光,在與學生晤談時,雖然我也常做出家族治療、精神動力上的分析,
然而這些分析與判斷的目的,在於幫助我更去瞭解學生們內在的心情與處境:
當我發現學生正在「抗拒」,是因為我感受到對學生來説,
此刻要跟我分享自己的事情,似乎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會強化他的不安,
我感受到的是學生想要連結背後的猶豫,
於是我會暫時放慢腳步,而非認定學生不肯改變。
當我評估學生出現「親職化」的行為,是因為我發現對學生而言,
雖然還是國中生,卻已經為了父母親而付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
我感受到的是他對父母的在乎,於是更加渴望瞭解能維繫他忠誠的原因,
而非認為他缺乏現實感、自不量力。
當我判斷學生有「愛情上癮」時,是因為觀察到他藉由戀愛來確立自己的價值,
我感受到他渴望生命中能有人一心一意的支持自己,只因心中有個黑洞,
而非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病態的行為。
我常覺得在諮商輔導的實務現場裡,生命知識最寶貴之處,
在於當能深深進入自己的生命底層,挖掘出這些經驗的本質時,
往往就多了一把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鑰匙,
雖然彼此的生命經驗在細節上往往有很大的差異,本質上卻是相通的。
讓學生們沈迷其中的動漫畫,就跟我父母幼時愛看的「四郎真平」一樣,
當學生追著「蘭陵王」,過去不也曾有著紅極一時的「花系列」?
人手一機的「神魔之塔」,跟傳統的ㄤ仔標、我幼時喜歡的「拼拼」,
在玩法跟外觀上迥然不同,在我們不同時代的人心中,卻有同等的價值!
對於長期投入校園輔導工作的伙伴們,
我想,在生命知識的累積上,絕對已經足夠,
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是缺乏更多專業知識的累積,
而是忘記暫時停下腳步,肯定自己過往從生命中學到的一切,
再多的理論學習,也難以取代我們從生命大事件中學到的信念,
再多的同理心訓練,也難以超越我們從重要他人身上學到的溫暖之心,
再多的技巧培養,也抵不過曾經觸動我們心扉的溫柔對待,
早在我們接受專業訓練前,早就已經身處於密集的「人性訓練」了,
既然如此,為何不重新檢視自己「學」到了什麼呢?
專業訓練同場加映:
在11/15(日),我們將用一整天的時間,來回顧與重整生命經驗,
並從中開始省思,究竟目前所學習、使用的理論與技術,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如果在未來一兩年裡,想要進行專業進修或參加研習課程,
哪些方向才是真正能符合個人需求的?
在這個工作坊中,我也將會分享自己摸索的歷程,當作專業對話的參考素材喔~
有興趣的伙伴,請參考:「找尋心靈的燈塔」諮商取向探索與建構工作坊
幽樹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
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
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
一步一步的,陪伴他們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想預約幽樹個別督導服務,或邀約進行校園個案研討的伙伴,
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75804377
(圖片取自網路,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