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你之所以得不到幸福,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在阻礙你?」
很多人接觸靈性療癒後,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我個性悲觀,習慣負面思考,才讓自己離幸福這麼遠?」如果你會這樣想,先別急著認為都是自己的問題。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創立明鏡催眠時深入研究許多心理學理論,卻從來沒有找到這種「潛意識決定幸福」的證據。事實上,過度相信這種理論,可能讓人更焦慮,甚至覺得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幸福了。
常有學生看了靈性書籍後問我:「如果我是一個很容易胡思亂想,個性消極悲觀的人,是不是就很難顯化想要的快樂與幸福?」
聽到這樣的詢問,我覺得蠻難過的,因為我知道會這樣問的人,通常心中非常忐忑不安,如果你也容易感到悲觀或憂鬱,一定可以體會這種心情。
一方面你會想找到幸福與快樂,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好像離快樂很遙遠,這已經夠讓人沮喪了,現在居然還有一套「理論」說:你會不快樂就是因為你的想法有問題,這可能讓你更挫折了,不是嗎?
但你可能會心想:這都是事實啊!我就是因為悲觀而覺得很難快樂起來啊!
也許你發現自己很容易事情還沒發生,就煩惱個不停,或是習慣一直去猜別人在想什麼,搞得自己很焦慮,又或者你可能怕努力後還是失敗,所以乾脆躺平。
這些習慣可能會讓你覺得,只能努力樂觀起來,好像才能多感受一點幸福快樂,但又覺得很難辦到,於是自我責備,最後形成負面情緒的迴圈。
你可能會想:「所以我要改掉悲觀個性,才能快樂嗎?」
其實,你不需要變得很樂觀,才能擁有幸福。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過度樂觀」的人,有時反而因為不願意看到問題,而讓自己跌得更慘?
幸福的方式有很多種,悲觀的你,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路徑。
在明鏡催眠裡,悲觀跟樂觀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兩件事,而是處理事情的兩種態度,樂觀的人放大機會,悲觀的人檢視阻礙,這兩條路最後都可以通往幸福快樂。
在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裡,正面情緒只是獲得幸福感的其中一項因素,剩下四個分別是主動賦予事情意義、能夠深刻生活、擁有足夠的人際關係,以及成就感。
悲觀的人擁有的幸福,長得會跟樂觀的人很不一樣,但喜悅的深度可以是一樣的。
換個角度來看,悲觀真的一無是處嗎?在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有建設性的悲觀主義者」。
或許你真的天性悲觀,但如果仔細想想,或許這些對事情的擔憂跟負面想法,讓你更能未雨綢繆,反而更能安穩踏實的生活,擁有幸福與快樂。
悲觀的人追求的不是興奮、刺激與充滿冒險的快樂,而是平淡穩定的幸福,而悲觀所帶來的預測與規劃能力,非常有幫助啊!
看到這裡,你可能注意到了,讓我們無法感覺幸福或快樂的並不是悲觀性格,而是我們不知道轉化這股力量,或是因為不允許自己悲觀,反而更難獲得幸福。
我其實是個天性悲觀的人,親身走過強迫要求自己變正向,卻反而把自己弄得更憂鬱的心路歷程。
當我不再強迫自己一定要樂觀積極時,反而找到了內在的平靜,因為我發現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正是讓我培養出深度思考的養分,也因為天性帶點悲觀,所以我能夠謹慎踏實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那麼,我是怎麼降低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呢?
我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是:「我怎麼了?」並且不帶批判的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於是我發現,或許這些看似糾纏的念頭跟心情,只是在引導我注意到那些,生活裡沒有覺察到的事情。
或許我該允許自己多休息一點,或許我壓抑了應該表達的怒氣,或許我憂鬱得很有道理,因為最近真的有太多事情發生了。
在明鏡催眠裡,我們的心是一面鏡子,當心安靜了,就能看懂那些誤以為是妖魔鬼怪的負面想法,其實只是在說:有些事情不太對勁,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身為一個悲觀的人,我常覺得這種個性反而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而有滋味,而且這些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就像是好幫手一樣,總會適時跳出來指引我離開不再適合的環境、拒絕不再適合的關係,生活反而因此增加許多幸福而快樂的時刻。
你可能已經試過很多方法,告訴自己「要想開一點」,但結果卻是越努力,越感覺不到快樂。
這句話我以前也常對自己說,但後來發現,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改變個性,而是認識潛意識,深度瞭解自己之後,找到適合自己的幸福方式。
在4月的「明鏡催眠聊心室」裡,我不會強迫你變得樂觀積極,而是陪伴你找到適合悲觀者的生活方式。
這一次,讓我們試著不壓抑、不強求,而是深度認識這些負面情緒,並轉化成屬於自己的力量,讓幸福真正進入你的生活。
4月的「明鏡催眠聊心室:化情結為力量,活出苦後回甘的自在人生」正在晚鳥優惠中,請直接點選紫色超連結文字。
讓我們一起找回幸福與快樂的生活吧!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