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我談了三次戀愛,一開始都好好的,
怎麼到了最後,我好像都發現,這個人根本就不適合我?」
「上次的戀愛真的讓我非常痛苦,
所以從那次開始,我都在跟對方剛認識時,
就努力看看,這個人的個性跟習慣,
但結果怎麼到最後,卻發現他們其實都很像?」
「心理師,請你很誠實的告訴我,我是不是心理有病?
不然愛我的人我不愛,那些對我很好的人,
卻都讓我愛得死去活來?」
10個因為愛情來接受諮商或催眠的個案裡面,
大概有8個伙伴,坐下來的開場白都不脫離上面幾種劇情,
你,也跟他們一樣,有「所愛非人」的經驗嗎?
每當聆聽個案們滔滔不絕訴說這些「愛錯人」的經驗,
我會溫和看著他們,慢慢的說:
「不只是你,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困擾,甚至連心理師也是!」
事實上,在我的幾段感情裡,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狀況,
我發現,每當跟喜歡的人關係進展到一個深度之後,
就會開始出現互相挑剔,或是爭吵不斷的情況,
每次我都會很理智的告訴自己:
「拜託,我是心理師耶,深呼吸…覺察一下自己怎麼了?
下次,換個方式說話吧,不要總是挑剔跟吵架了!」
當然,下次又出現了一些跟伴侶意見不合的情況時,
我還是很容易在短短一兩分鐘內,就冒出大量的憤怒,
爭吵,自然也就免不了了……
身邊有些跟伴侶交往多年,親密關係經營得不錯的朋友,
當我很心虛的詢問他們:
「你也會有某些爆點,會在幾秒鐘內就讓理智斷線嗎?」
他們往往帶著憐憫的眼神看著我:「有,當然有啊,誰沒有呢?」
當跟幾個朋友反覆求證後,我終於發現,
無論是心理師,或不是心理師,
不管學了心理學,還是對心理學一竅不通,
基本上,人只要進到愛情裡,很難很容易「鬼遮眼」,
尤其當我們跟父母親的關係,還存在許多情緒糾結與衝突的時候,
很容易就會受到跟他們特質相似的人吸引,
即使我自己是一個非常有經驗,陪伴許多個案走出情傷的心理師,
當愛情的網灑落在自己身上,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受盡委屈,
聽起來好像很違反人性跟邏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很合理的一種選擇!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是我們的全世界,
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或是我們跟父母親的互動,
對幼年時期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有些人是親戚或其他人從小養大的,因此父母可以理解成幼年時期的主要照顧者,
為了寫文方便,以下仍統一用父母代稱)
想想看,如果父母親一天到晚為了錢而爭吵,
或是我們從小就聽著母親抱怨婆婆虐待,而父親都不保護自己,
又或者是看著父親毆打母親….
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裡,必然會冒出很多情緒、想法,
希望自己能夠變成某個樣子,好讓他們之間的爭吵能夠平息,
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取代父母親某一方,好提供另外一方情緒上的慰藉。
上述這些發生在潛意識當中的心理歷程,
在心理學中有很多不同的專有名詞來稱呼,例如:
「情緒配偶」,透過成為父母某一方心理上的伴侶,
提供他們情緒上的安慰與支持。
例如成為「爸爸心中的小公主」,代替母親聆聽父親的苦悶,
又或者是變成「母親身旁的騎士」,阻止父親繼續動手毆打母親,
有時候我們心中會形成一套「愛情劇本」,影響自己的親密關係,
這套劇本對我們來説可能非常合理,對其他人來説卻匪夷所思,
認知心理學中稱之為「非理性信念」,
有些心理學家則稱之為「投射作用」,
例如我們可能每次都會愛上一個無微不至照顧自己的人,
卻又在開始深入交往之後,
對這個人的照顧感到「窒息」,覺得對方「管太多」。
許多前來諮商或接受催眠的人,
會覺得自己一直愛錯人,或是找不到適合的伴侶,
可能是自己的「眼光有問題」,或是脾氣太差不懂得溝通,
又或者是不會穿搭、化妝,還是身材過胖、太瘦,缺乏吸引力….
就我的觀察,這些確實可能會是一部份的原因,
然而最主要的因素,往往還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某些經驗,
這些經驗不一定都是「創傷」,也不一定造就什麼「心理問題」,
單純就是因為我們透過內化作用,複製了父母親的親密關係模式,
進而對現在的親密互動,造成某種干擾與影響。
這幾年大眾心理學的書籍,讓我們更容易瞭解自己,
卻也帶來一些容易讓人自我誤解的解讀,
當心理師提出「你的感情困難,跟原生家庭經驗有關」時,
只是很單純的在表達一件事:
我們現在挑選伴侶的方式,或是與伴侶互動的方式,
深深受到小時候,我們對父母親的觀察、情感與理解所影響,
這些影響讓我們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受困,
但不表示我們自己或父母親的婚姻「是種病態」。
多數願意自費來接受催眠或諮商的伙伴,
大多都已經在親密關係中受盡挫折,
有些人經歷過幾次「愛錯人」的戀情,
已經對談戀愛這件事感到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有些人則是持續在與伴侶互動中,
經歷到磨合、溝通上的卡,覺得痛苦卻又不知怎麼做,
也有些步入婚姻的伙伴,持續在與伴侶互動中,
覺得被指責、遺棄,感受到灰心、沮喪、挫敗….
人在低潮跟痛苦的情緒裡,往往容易鑽牛角尖,
也更容易帶著「我有問題,需要把自己修好」的心態,
進入諮商或催眠的過程裡,
好像「如果我不找出自己的問題,就無法擁有幸福與親密」。
其實,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受困與幸福,或許是並不互相衝突的兩件事,
在親密關係中,總會有些讓我們感到痛苦與挫敗的地方,
也會有些讓我們感到溫暖與幸福的地方,
在這篇文章即將結束的最後,其實我想分享的是,
人都不完美,我們自己如此,伴侶也是如此,
兩個不完美的人相遇,本就會產生許多衝突與矛盾,
當原生家庭帶來的潛意識影響威力越強,
我們就越難有充足心力看清楚眼前的狀況,
衝突與矛盾也就可能會變得更大,
這與我們是否「有問題」,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們需要的,只是願意把自己看清楚,
願意帶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持續成長、蛻變,
持續療癒過去那些尚未化解的家庭經驗,
學著把眼前伴侶跟潛意識中的父母親分開,
許多困境的解答,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上!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新北市國高中特約心理師與督導、
NGH催眠治療師與催眠訓練師、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分享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