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慮,真的是你的焦慮嗎?】
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我稍微談到了新手焦慮的第一個層面:
現實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在「職業發展規劃」上需考慮的重點,
誠如有些伙伴提到的,心理師也只是一種職業,
其他行業會遇到的,這個行業也會遇到,
所以在財務規劃與投入心理師這行業的動機評估上,值得仔細思考,
接下來這篇文章會來聊聊,如果真的要繼續往「心理師」發展,
無論是在學學生,或剛畢業的新手,可以如何與自己的焦慮共處。
首先,就我自己有限的觀察裡,新手焦慮是必然會存在的,
但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新手焦慮會因為各種因素而被引發,
甚至會受到不同的「歸因」方式,過度被放大與增強,
然而只要有真實晤談經驗的伙伴都會發現,
一旦心理師陷入焦慮甚至是反移情裡,當次晤談的品質都不會太好,
這點是無論新手或老手,都會共同面臨的困境,
除此之外,焦慮感通常只會隨經驗增加而降低,卻不大可能完全消失,
帶著這種眼光回來看新手焦慮,或許可以有更務實跟平心靜氣的處理方式。
【是我真的不夠好?還是我一直在做不需要的比較?】
從大學念心輔系開始,一直到我現在成為新手心理師的督導,
這麼漫長的歲月裡(為了不透露年齡,究竟有幾年就在此省略),
我發現多數助人工作者的焦慮,有一部份來自於跟別人比較,
比較是成長的動力,但跟「誰」比較,或「怎麼」比較卻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我自己其實在求學時期,也是個蠻容易拿自己跟別人比較的學生,
直到現在仍然偶爾會不自覺努力追趕著前輩們的身影,
但我發現這種比較有時只是造成無謂的困擾,
一方面我確實可以透過上課、看書、閱讀文獻等方式,快速學習與成長,
另一方面卻深深在潛意識裡烙印了「我還不夠」的信念,
這反而造成在深層內在的專業成長中,一個隱形的阻礙!
(同場加映:讓斜槓成為你的心選擇–諮商基礎能力養成)
這幾年很幸運的有些新手心理師或學生,會來找我做自費督導,
甚至我也督導過工作多年的助人工作者,例如專認輔導教師、療癒師等等,
我發現當作在會談室裡,有機會陪著他們重新檢視一次當事人的狀態時,
幾乎有八成以上的機會,他們會看懂自己卡住的關鍵,
甚至也更能同理當事人的隱藏的心境轉折,
這時候我往往會停下來,認真跟他們討論,
既然重新回頭看,就可以有不同,那當下他們的困難是什麼?
扣除少數因為學校培訓系統緣故,真的連基本功都不太容易建立的情形下,
大多數的時候,我發現這些新手們,都可以在督導後,
能有穩定的進展,也看懂自己的困境並知道如何突破,
因為,他們更看懂在會談室裡,自己跟當事人的身心反應是什麼,
對我來説,新手跟老手最大的差異,可以是理論知識的豐富度,
也可以是諮商技術的精熟度,但或許很多時候,
差異來自於經驗,以及經驗帶來的自我肯定與信心!
【學習心理學,首先要服務的對象,其實是自己】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各有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先從理論架構開始,
有些人會在過程中,需要技術的磨練跟精進,
雖然我自己一路算是「讀書派」,在大學研究所讀了不少書籍跟文獻,
但我很早就開始學著將理論運用在生活中,
所以當我失戀時,我會去看看自己除了分手的痛苦外,
這個經驗本身挑起我哪些過往尚未處理的經驗,並跟學校的心理師做討論,
我自己長年在原生家庭裡的糾結,也是透過這種方式慢慢梳理開來,
回頭觀看這個過程,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的在碩士論文投入自我敘說,
並在學習敘事治療的過程裡,親身經驗什麼叫做「將專業整合到生命裡」。
這讓我在督導學生時,往往會先拋開理論跟技術層面,
(除非某些回應真的很有狀況)
反而是先邀請受督者先放鬆下來,聊聊他看到的當事人,
聊聊他怎麼理解當事人的困境?這個人的內外在需求是什麼?
或是他怎麼卡在系統期待(例如父母與學校)跟當事人之間?
我覺得尤其對於在學學生來説,雖然最好要對特定一兩個理論比較熟悉,
但除了在少數有天分或極端努力的情況下,
才有辦法在研究所或剛畢業時,就已經能充分掌握特定理論的架構,
並持續運用一兩個理論來服務當事人,
在此之前,反而是逐漸形成一套貼近自己生命經驗的視框,
長出自己與當事人互動的「手感」,培養足夠的同理心跟基礎晤談技巧,
更有助於在人與人的相遇裡,儘可能自在坦然的去面對各種突發狀況。
【我到底該花多少時間與金錢去上課進修?】
這個問題我大概從第二次轉為行動心理師後,就不斷在各種場合被詢問,
如果有時間,我通常都會先反問:「你為什麼要上課?」
我很幸運成長在家境尚可的環境裡,但可能當年並沒有太多課程可以上,
而且可以看到的課程資訊,對當年的我來説,價格仍算偏高,
所以我通常會很好奇學弟妹們上課的動機,以及實際上是否有足夠經濟基礎上課,
因為我覺得進修其實是一輩子的事情,短期內的大量進修,
除了讓履歷表比較好看之外,實際上沒有辦法快速轉換成「功力」,
也就是在實際晤談上,我個人覺得大量進修專業課程,
反而可能會造成治療觀點的混亂,技術上互相衝突,最後打亂晤談節奏。
相反地,可能是我自己習慣先把新接觸的技術跟理論運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在研究所時參加的課程,比較多都是幫助自己整理過往的未竟事宜,
這是因為我的信念是「內在探索得多深,就能陪伴當事人走多遠」,
但對於抱持著不同信念的助人者來説,對於上課與進修的選擇可能就會蠻不一樣的。
然而我覺得多數資深心理師可能都會同意,
無論是專業理論或生命成長的課程,上完之後能內化並吸收到生活裡才是有意義的,
因此或許好好思考,自己的學習跟吸收速度如何,便可安排適合的進修節奏。
除此之外,部分學校的課程訓練確實可能比較不足,
不少學校規劃的課程,確實距離實務經驗有段距離,
然而多數坊間課程的設計,都是給「已經具有基礎者」上的,
若是想要彌補實務經驗,找機會爭取額外接案機會並尋求督導,
有可能會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從我個人的學習經驗裡,將課程與進修當成營養保健品而非正餐,
或許會是一個更可以兼顧時間、金錢與專業成長的考慮方式。
【除了上課進修,我可以怎麼做?】
在這個系列文的結尾,我想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專業學習方式,
這純粹是我自己喜歡的方式,也有不少前輩分享過自己的方法,
對我來説,增加專業成長的方式,就跟所有當事人來與我們晤談的作法很像:
先瞭解自己,同時瞭解環境,最後看看自己可以在此刻做什麼?
我自己是個熱愛大量閱讀的人,所以除了透過專業閱讀補充知識,
也會透過看小說跟不同領域的書籍,來培養對人性的觀察,
除此之外我也熱愛透過電影來深化對不同經歷的當事人的理解,
所以小說、電影、戲劇,大概是我主要的休閒興趣加專業學習方法,
在閱讀的部分,我知道有些認真的學弟妹,會願意讀「原典」,
也就事理論創始人的自傳跟經典作品,透過這種方式去深入理解理論脈絡,
也有人會去閱讀新近文獻,定期更新專業資訊。
除此之外,我可能受到成長經驗的影響,凡事習慣「自我反思」,
加上後來跟著幾位督導學習、踏入敘事治療的領域,
會很習慣透過各種事件整合專業與生活,
這部分會反映在我每日的省思書寫中、撰寫電影或閱讀心得裡,
有時在生活中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或是接完個案,
我也會花一點時間重新回顧整個過程,透過文字自我覺察與陪伴,
這些都是「自我專業訓練」的方式。
(同場加映:你是嗎?直面自己、毫不退卻的負傷療癒師)
當然,找到一個能夠持續指引自己方向的前輩,
以及幾個能夠互相加油打氣,甚至良性競爭的同儕,
會是持續在心理師之路上前進的重要因素,
專業成長只靠自己絕對是不夠的,身旁的師長、同儕與貴人也很重要,
在面對動蕩不安的環境時,具有穩定的人際支持,顯得格外重要!
系列文章寫到這裡,原本覺得可以告一段落,
但在書寫過程中,又看見了一些新的脈絡,
在整理之後,關於「面對大環境,自我可以如何面對」這件事,
或許還可以形成第三篇文章,等我梳理之後,有機會再與伙伴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