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品質不佳的催眠】
在催眠師訓練裡,會探討催眠潛在風險與倫理議題,
例如像是患有思覺失調或妄想症狀的人,並不適合接受催眠,
又或者是進行「回溯技術」時,由於容易引發當事人的情緒經驗,
因此在對特定議題進行催眠時,應該擁有心理或醫療的專業訓練,
以避免因為催眠師的能力不足,造成當事人潛在的危害,
一個有能力、有良心的催眠師,如果在與當事人會面時觀察到上述現象,
通常會在初次會面後,提出合適的說明。
雖然坊間的催眠廣告,會將催眠、NLP說得天花亂墜,
然而越是宣稱強而有力的技術,往往越值得留意背後可能的誤用,
我偶爾會遇到一些當事人,在上一段催眠裡,
帶著強烈情緒或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去尋求催眠師的協助,
卻因為催眠師對於人性心理或情緒心理學不太熟悉,
以致於催眠結束後,反而更加失落、自責!
通常有良心的催眠師,會與同儕甚至是相關專業之間,
建立起互相支援的專業網絡,
當透過初談或第一次催眠發現當事人的議題,
已經超出自己能協助的範圍時,
會建議他去找其他擁有相關訓練的催眠師,或轉介給其他的助人工作者,
保護當事人不在催眠中受傷,是催眠師很重要的任務!
(同場加映:催眠無法幫助你時,還有這一招!)
【第二件事:無法尊重當事人的催眠】
不少催眠師對「人為什麼會痛苦」,以及「人如何改變」,
都擁有一套個人的價值信念判斷,
這些價值觀都很好,但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來催眠的人,
一個有倫理的催眠師,往往會尊重當事人的生命經驗,
而非強迫當事人,「一定要聽我的才會好」。
我偶爾會聽聞一些不可思議的催眠,
例如「你跟伴侶之間這輩子的爭吵,來自於前世的仇恨」,
或者是「因為你不愛自己,才會讓人隨便糟蹋你」,
更誇張的是,有些人明明帶著生涯議題來進行催眠,
催眠師卻在完全沒有解釋的狀態下,不斷拉著當事人探索原生家庭,
又或者是直接告訴當事人:「天使告訴我,你這樣做就會讓心情變好了」
當對方提出困惑,希望能進一步瞭解時,
催眠師直接回答:「你要相信天使的話,你就是因為還找不到心中的光與愛才會懷疑」
我深信每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催眠師,必然會在催眠過程中,
逐漸歸納、建立起屬於自己對催眠的信念與價值觀,
然而「尊重不同當事人的價值觀、信仰、種族、喜好」,
是催眠師很重要的倫理守則,
「尊重與接納」更是催眠之所以能幫助到人的重要因素~
(同場加映:沒有無法被催眠的當事人,只有不知變通的催眠師)
【第三件事:當催眠成為一種自我逃避】
催眠的另外一種副作用,比較不是「催眠」本身,
而是「學了催眠」之後可能會有的副作用,
有些人在學習催眠或NLP後,
每當遇到挫折或痛苦,會習慣性的開啟「正向自我催眠」功能,
好讓自己在工作挫敗、失戀、親子關係衝突中好過一點,
「趨樂避苦」是人類的天性,會這麼做往往來自於我們潛意識的本能,
然而長久下來,卻可能產生一些問題。
偶爾我會遇到過度使用催眠或NLP技巧的伙伴,
因為習慣性的使用這些技術,使得他們產生自我覺察的盲點,
進而陷入無意識的負面循環裡:
挫折–自我催眠–挫折–自我催眠,
雖然自我催眠結束後,會充飽滿滿正能量,感覺很好,
但反覆下來,因為缺乏對核心議題的認識,
反而造成原先的困難變得越來越大,
甚至在接受其他催眠師的催眠時,潛意識還會自行避開核心議題,
使得要運用催眠的方式來自我探索、穿越困境,變得更加困難!
【催眠本身沒有危險,誤用或濫用催眠,才危險!】
在心理諮商中,有句話這麼說: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同樣的,催眠本身確實多數時候都是正向、安全、讓人放鬆的,
然而當運用催眠的人,忽略自己能力的限制、忘記尊重眼前的當事人,
甚至將催眠運用在自我否認與逃避上,
這些「副作用」才是讓催眠具有潛在風險的主因~
(同場加映:看書自療,有時候反而越來越糟?)
當我們在學習與接受催眠時,
如果除了表面的證照與頭銜,還能有機會持續透過講座、文章等方式,
深入瞭解這位催眠師的催眠風格、與當事人互動的態度、曾接受過的專業訓練,
就有機會避免催眠可能會有的「副作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