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改變到維持改變,除了努力還需要時間】
不知道你是否遇過一些個案,初次預約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話語的迫切:「不知道最快可以安排什麼時候?」「你今天下午有空嗎?」「我覺得好痛苦,只要能夠幫助到我的方法,都願意嘗試看看!」
然而當你開始向他說明可以提供的協助時,不管這個方法是花精、牌卡資訊、催眠、宇宙訊息還是能量療癒,他卻開始猶豫了?又或者是第一次、第二次的療癒效果都挺好的,當你覺得開始要觸及更深的議題時,他卻表示自己需要考慮看看,然後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甚至你從一些個案的聲音裡,聽得出來底下藏有許多需要仔細探索的議題,他卻很明確的告訴你:「你只要告訴我,事情的結果是什麼就好。」讓你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的需求?
其實,每個個案來找我們的時候,都攜帶著許多內心的小聲音,在上一篇文章裡,我提到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簡稱TTM),這個理論描述一個人從想要改變到完成改變,需要經歷5個時期:懵懂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與你聊聊如何聽懂不同時期的個案,他們各自心中的小聲音在說什麼,讓你的服務更加到位。
【還在沉思的個案,通常最容易終止療癒歷程】
一個人在懵懂期通常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也還沒有注意到潛意識稍來的訊息,因此他們絕對不可能會想到要找個療癒師好好談談。然而你一定有遇過一種個案,是剛好在臉書、YT或IG上看到你的服務,點進來之後,表示「想要嘗試看看」。這個「嘗試看看」有很多意思,其中一種意思是「我覺得有些困擾,但又覺得還好,不過剛好看到你的文案,覺得蠻有意思的,所以來試看看好了。」
在文章一開始我提到那個「可不可以今天下午或晚上就約」的個案,有不少都屬於這個類型,我會說他們正處在跨理論改變模式裡的沉思期。這樣的人通常知道自己生活不開心,但還不太知道原因,甚至覺得這個不開心跟生活事件有關,自己只是個倒楣的受害者,因此會希望兩三次療癒就能處理完自己的問題,又或者是會希望療癒師直接告訴他事情到底怎麼了。
在服務這樣的個案時,我想請你記得一件事:「他們通常覺得事情沒有太嚴重」,身為療癒師你可能學過很多技巧,可以從個案的言談裡看出一些隱藏資訊,然而這些資訊通常還沒有從個案的潛意識浮現到意識裡,所以這時候我們能做的比較有限,好好認識他、建立關係,然後不需要太強求療癒結果,同時也別因為個案拒絕繼續預約,又或者是一直在鬼打牆而對自己或個案生氣。
我覺得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透過提供療癒的過程,提供個案一些暫時性的支持,讓他知道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繼續來找你,療癒一定需要個案自行上路,我們只是過程中的陪伴者,即使你已經看見前方有個大坑等著他掉進去,太早警告他有時反而會讓他懷疑你是否別有企圖,就像是駭客任務首度曲裡,莫斐斯曾經警告尼歐:「小心,不是每個人都樂於看見真相,他們可能會因此而對你生氣。」
【當個案一腳踏進療癒,即是關係建立的開始】
如果個案表示他先上網搜尋了一些不同療癒師的資料,最後因為某某原因所以找到你,又或者是一直很想要處理某個議題,剛好看到你的服務,這都透露出他已經對於療癒略有準備,亦即處於改變理論的準備期,這時候你需要評估幾件事,才會知道如何陪伴個案從暖身邁向行動。
療癒分成很多不同的層次,從最基礎認知上的覺察與理解,到信念的挖掘與釐清,再到情緒釋放、沉澱與轉化,再到潛意識中經驗的修復跟安放,在這當中我們會與個案面對許多未曾想過的挑戰,例如個案沒有太多療癒的經驗,所以需要我們對於過程有清晰的解說,又或者是個案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許多阻礙,可能需要相關資源一起來協助(例如醫生或心理師)減輕阻力,又或者是個案有創傷經驗,因此不太容易信任你。
這些評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牽涉到個案在準備期裡,正處於一腳邁向改變,一腳正悄悄想要退回沉思期的狀態,因此我們還不急著提供太深度的療癒,而是需要花點時間,認識個案這個「人」,好知道他替這趟療癒之旅準備到什麼程度了?他覺得自己缺少了什麼,又覺得自己需要什麼?
除此之外,有些位於準備期的個案,可能正處在極大的痛苦之下,他們可能會展現出急切想要改變的意願,卻只是希望我們替他移除痛苦而已,又或者是他們雖然渴望改變,卻又缺乏信心,因此如果你發現個案正處於準備期,最好的方式是提供同理心的支持,讓他們心情得到舒緩,並運用話語回應,來表達你對他的深層理解,增加他對改變的信心。(具體內容請參考生命奧德賽系列文5)
【當個案準備好了,你一定會立刻知道】
處於行動期的個案通常很好辨識,他們預約的時候可以清晰描述自己的情況,而且大致上跟你後來的評估相符合,在過程裡雖然有些恐懼,仍能保有對自己與你的信心,我通常稱呼他們為「課本裡走出來的理想個案」,可遇而不可求,通常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些良好的療癒經驗,而且大概知道你的服務內容是什麼,也有可能他們是你經營平台的長期觀眾,因此很容易建立信任感。
有些個案可能當初來找你的時候,還處於沉思期或準備期,經過一段時間後,他開始慢慢醞釀要好好來看看自己怎麼了,無論基於什麼理由,這時候比較會是我們真正陪伴他們進行療癒與探索的時期,個案通常也會挑戰到我們是否受過足夠的訓練,是否能在他們敞開自己、跌入創傷或脆弱狀態時,還能有足夠的勇氣支持他們前進。
因此這個階段你需要的做的是,把十八般武藝都拿出來,評估看看哪個方式比較適合眼前這位個案,看到這裡,你可能發現一件事:我們不是陪伴每個個案都需要立刻拿出一堆複雜的技巧,也不是每個個案都適合深度陪伴,在這當中有許多需要評估跟觀察的細節,如果力道拿捏不當,療癒也可能變成一種二次傷害!
【別被大師的示範唬住,改變不總是輕鬆愉快的】
最後我想分享近年來參加許多工作坊與專業訓練時的觀察:當我還是學生坐在台下的時候,常驚嘆著大師們出神入化的功力,本來死氣沉沉的個案,在經過一小時的療癒後,不管是催眠、諮商還是什麼樣的療癒技巧,當個案走下台時,神情已經跟前一個小時判若兩人,當時我滿心認為這跟專業功力有關係。
直到這幾年我自己當了老師,有越來越多機會在公開場合示範個案,對於這種「公開做個案」的場合,開始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工作坊或教學課程中進行的個案療癒,與你私下在會談室裡跟個案一對一進行的療癒,看似相似卻有本質上的差異。
會私下找你的個案,可能涵蓋了從沉思期到維持期共4個階段,然而會自己付費報名要當現場被示範的個案,或是在工作坊自願舉手擔任個案的人,絕大多數都處於行動期,或至少是準備期中暖身比較足夠的這群人,當你從文章開頭一路看到這裡,一定可以明顯感受到,位於不同時期的個案,能夠在一次療癒過程中獲得的改變,絕對是不近相同的~
我想這可以解開你或許曾經有過的困惑:「為什麼我自己跑去找大師療癒,得到的卻好像跟傳聞中的不太一樣?」因為這兩種類型的療癒過程,本來就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
我想特別分享這段,是聽到一些療癒師拼命花錢上課,希望可能從大師們身上學到更多技巧,並且對於自己的不足感到焦慮,甚至覺得自己接案量不夠,是不是跟專業度不夠有關,然而有時候我覺得這只是邁向成熟療癒師的必經過程,課程裡的名師端出來的都是濃縮十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精華,甚至個案本來就位於一個相對比較容易改變的狀態,我們實在沒必要拿高標準來苛求自己呀!
同時,我也想藉由這一段經驗的分享,幫助你明白:大師所展現的出來的「快速療癒」,有非常複雜的因素在影響著,我並非要說這些大師只是在「表演」,但有學過舞台催眠的療癒師,必然懂得工作坊其實就是一個「舞台」,具有平常會談室裡所沒有的集體能量,從事療癒工作超過10年,我認為大多數私下進行的療癒,大多數時候都蠻樸實無華的,畢竟工作坊裡看重的是舞台效果,日常療癒卻講求平淡雋永。
【評估個案的專業能力,靠的不只是上課還需要持續督導】
你可能會好奇要怎麼發展出這篇文章裡所說的,評估個案在哪一個時期的能力?又該怎麼學習跟不同類型個案互動的能力?坦白說,雖然心理諮商研究所有一些課程會談到這些概念,然而大多數的實戰能力,都需要透過實習以及與實習督導的討論才能獲得。
這是因為研究所的課程光要讓我們掌握足夠的理論基礎,差不多就已經沒有時間了,因此鍛鍊實務能力的責任,通常被分配給個別督導,督導的任務除了協助實習心理師發展同理心與基本晤談技術,還會幫助他們增加自我覺察,並培養他們能夠自己檢視接案歷程,從中找到問題與解答的能力,我目前提供的諮商督導、催眠督導與療癒督導都是如此。
談完了實務現場的情況,你可能會想:除了花錢上課進修外,還有哪些CP值比較高的自我進修方式?不然感覺要成為一個專業療癒師,似乎遙遙無期啊!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會整理自己的經驗,與你分享如何維持投入療癒工作的續航力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