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孤獨嗎?害怕孤獨的人總是不希望一個人落單,但麻煩的是即使身處於人群、身旁人有陪伴,還是可能會感到孤獨。
孤獨並不是一種好受的感覺,大抵上沒有人會喜歡,即使是那些宣稱享受孤獨的人,從深度心理學來說,也可能是用浪漫美化後的感受,來排遣這種難以形容的心理狀態。
胡慎之是中國的分析師,他在《恰如其分的孤獨》一書裡,寫下一句讓我很有感的話:害怕孤獨的人,通常來自於不認識自己。
這很貼近我在實務現場的觀察,不少帶著憂鬱、焦慮、恐慌症狀走入會談室的人,探索一段時間後,都會發現自己的痛苦來自於迴避孤獨感,而我進一步發現,容易感到孤獨的人,大多不太認識自己。
換句話說,孤獨表面上是人際議題,同時也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出了狀況。
我注意到深陷憂鬱與焦慮的人們,他們通常習慣在心中強烈地譴責自己,若引用作者書中的話:「愛自己有多難,攻擊自己就有多簡單」。
尤其是曾經遭受過創傷的人,大抵上很習慣自我否定,並認為自己難以做到跟常人一樣的事情:保持樂觀、行為積極、成熟穩重、善體人意,然而我常發現,這些負面的自我認同,往往源自於無意識的自我攻擊與否認。
同時,為了不讓自己在這些無意識的攻擊中更加痛苦,當事人習慣用層層防禦機制掩蓋這些自我否認的聲音,以致於延伸出更加複雜而難以分析的症狀。
就像是我們手上有一道傷口,為了避免看到這個傷痕,我們在傷口上敷了一層泥巴,泥巴讓傷口潰爛,我們又在上頭纏上紗布,最後弄得面目全非,讓我們再也認不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
若是有機會一層一層細緻地去懂自己、陪伴自己,最後我們經常會發現,傷口的核心即是孤獨感,而要能認出自身的孤獨,以及逃避孤獨的策略,必須先懂得認識自己。
胡慎之用非常華人的語言,來細細地跟我們介紹,我們可以透過付出與獲得構成的四個向度,來理解潛意識裡的核心認同:你是屬於高付出高獲得的自在者?還是低付出低獲得的孤獨者?
你是偏向高付出低獲得的照顧者?還是低付出高獲得的依賴者?這四種核心價值,又各自形成成全、疏離、控制與順從四種不同人際模式,進而培養出逃離孤獨的不同方式。
若是我們難以認識自己,那麼就很難打從心底愛自己,也就容易經常否定與攻擊自己,使得我們不僅在生活中容易感到被他人傷害,更多時候還會自我傷害:拖延、成癮、冷漠、疏離……甚至形成受害者情結。
這即是「愛自己有多難,攻擊自己就有多簡單」這句話的意思。
我想沒有人喜歡成天自我批評,也沒有太多人是真的想要傷害自己,更多時候是因為孤獨感太強,為了存活必須仰賴虛假的安全感,於是用這些方式來保護自己,卻也因此付出龐大代價。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很容易看到人們之所以感覺難以認識自己,並不是缺少方法與知識,畢竟現在要獲得心理學知識非常簡單,甚至絕大多數這些資源都是免費的。
然而是什麼讓我們比起父母那一代多了許多知識,卻仍感覺對自己陌生?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裝載的核心是「我不夠好」。
華人文化的特性是建立在自我譴責與羞辱上,當我們被社會集體催眠為「我不夠好」時,任何有用的資訊都很容易變成自我攻擊的手段。
我遇過一些當事人,很容易拿心理學知識來攻擊與否定自己,覺得上了許多課程、甚至成為療癒師了,卻還是處理不好自己的心情。
我認為這是因為他總是拿心理學知識來「分析」自己與旁人,卻很少在情感層面上「懂得」自己。課程中的技巧跟知識,轉而成為攻擊自己或他人的武器,其核心仍然是「不認識自己」。
胡慎之在書中提到,認識自己需要經過四個過程:瞭解自己、理解自己、自我和解、成全自己。
如果用我的話來說,那便是「靠近自己、懂得自己、陪伴自己、守護自己」。
這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過程中需要無比的耐心,以及想要支持自己的堅定決心,不少人都在邁開腳步一段時間後就放棄了,因為在過程中的孤獨感實在難熬,若沒有同行伙伴與引路人的支持,實在很難繼續前進。
雖然書籍文字無法代替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陪伴我們,但我很喜歡胡慎之用非常好懂的文字,將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克萊恩等精神動力取向的理論,轉化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語言。
就好像有個手藝精湛的廚師,替我們殺雞拔毛、細心分離骨頭,耐心熬煮成一鍋湯,讓雞肉能夠入口即化,又能從湯中嚐到原汁原味,不只暖了我們的胃,也暖了我們的心。
孤獨感是需要仰賴「關係」來化解的,然而這並非要求我們要去大量結交朋友,更多時候需要我們懂得與自己建立關係。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常說每個人都有雙重自我:意識層面的我,以及潛意識的我,孤獨感正是我們在意識上以為自己做遍了各種能夠照顧心情的行為,潛意識裡卻只是想逃開那些難受的感覺。
因此在自我認識前,我們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步驟,那就是不怕面對讓自己感到痛苦的感受,如此一來,我們才有機會懂得自己如何在潛意識裡掙扎,只為了逃離痛苦,又是如何在意識上百般努力,只為了保護自己並在生活中倖存下來。
自我認識需要非常細緻的過程,這是我在對話式催眠中陪伴當事人在做的事情,然而如果在這之前,能夠讀一讀《恰如其分的孤獨》,或許你也能一窺認識自己能夠帶來的感動與溫暖。
祝福你對自己的懂得。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