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覺得自己記性好嗎?譬如說,你還記得今天早餐吃了什麼嗎?如果我進一步問你,你在哪裡吃早餐、店員的性別,以及早餐吃起來的味道,不知道你還殘留多少記憶呢?
或許你覺得早餐這種不重要的事情,記憶模糊是很正常,那麼關於父母親,我們又擁有多少正確的記憶呢?
有些來找我諮商或催眠的當事人,會提到他之所以想要來自我探索,是因為發現自己好像少了一塊記憶,那些親戚與家人信誓旦旦發生過的事情,他卻一點印象也沒有,這讓他們有些擔心。
催眠確實可以透過情緒回溯或其他技巧,來協助當事人探索這些被遺忘的事件,但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知道回憶起正確的事件,並不會解決當事人的困擾,在這背後有更複雜的議題。
在繼續跟你解釋專業評估前,我想先跟你聊聊前幾天發生的糗事:
一天晚上我洗好衣服後,照例拿去陽台晾乾,因為衣服非常少,少到一隻手可以數得出來,所以我一手拿起所有衣服,一件件晾在衣架上。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有一隻襪子不見了!
我前一秒才把第一隻襪子夾到衣架上,下一秒拿起第二隻襪子的時候,卻發現第一隻襪子消失了……
我先翻找了其他衣服的口袋,確定不是丟進洗衣機時,跟其他衣服混在一起,然後楞楞的看著陽台,在昏暗的燈光下,我確定沒有看到任何像是襪子的東西,應該也不是因為風太大而被吹落。
我帶著呆掉的心情走回房裡,赫然發現「第一隻襪子」正好端端的躺在地板上……
我快速回想剛剛的過程,發現我把「第二隻襪子」掉下來又夾回去的記憶,當成了第一隻襪子,一切都跟靈異事件無關。
我一面嘲笑自己的記憶力真是不可靠,一面想起認知心理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教授播放兩台車激烈對撞的影片,然後問學生在影片裡看到了幾個掉落的輪胎?
他發現多數學生都回憶出比實際數量多很多個輪子,如果對撞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有學生回憶起有6個輪子出現在影片裡(實際上只有2個)。
你或許發現了,不管是發生在距離現在多近,或自認為記得多清楚的事件,都有可能跟我們所認為得很不一樣。
所以,在明鏡催眠裡,我會把當事人告訴我的事件,當成是他當下從潛意識裡,撈出來的「記憶版本」,而這個版本可以有很多個。
舉個例子來說,或許當事人在情緒回溯裡,想起小時候曾經掉進水溝裡,親戚們告訴他的版本是大家合力把他從水溝裡救出來,而他回想起的版本卻是自己孤單的爬出來,身旁沒有大人。
從深度心理學來解釋的話,有可能當事人內在有個深層的孤單感,以及不被他人重視與疼惜的感受,這會是我後續陪伴他去療癒的方向,至於為什麼他在催眠裡看見的與親戚信誓旦旦傳述的版本不同,不會是重點。
不少當事人專注陪伴內心的孤單感後,即使回想起同一個小時候的場景,心情感受也大不相同,甚至有些人還會回憶起一些,原來沒有想到的細節,於是他們更懂得如何在孤單時陪伴自己。
相信你慢慢懂了,明鏡催眠想陪你的關懷重點是,如何透過進入潛意識世界,去鬆動原本充滿限制或不合適的想法與情感,進而能夠找到當下適合你的困擾因應模式。
就這一點來說,明鏡催眠想做的跟心理諮商很接近,只是因為有了潛意識的幫助,以及獨特的技巧,因此在速度上可能會比諮商稍微再輕快一點。
聊到這裡,我想起前陣子錫蘭「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的長影片裡,三階段課程中的廢墟遊戲,似乎也是運用相似的方式,去挖掘成員內心的記憶。
只不過就影片介紹看來,帶領人會透過昏暗燈光、刻意設計的音樂,以及在我聽來有點嚇人的引導語,一一把我們內心最害怕、恐懼、不滿意的人生回憶全部挖出來,甚至可能會挖掘到還沒準備好面對的創傷。
錫蘭的影片裡,採訪了一名深入參與的中國記者,這位記者表示挖掘到最後,所有人都在現場哭成一團,但帶領人並沒有做出處置。
我想這是一種心理學的誤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原本是希望能夠探討人類記憶的特性,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等與催眠回溯相似的技巧,則是為了幫助當事人安全地調適負面情緒、改變對事情的限制性信念。
然而這些方式到了三階段課程,或部分身心靈課程,卻變成了傷痛揭露大會,而且沒有提供足以信任的保護措施。
延續記憶偏誤的特性,當一個帶領人極力引導你去回憶各種不愉快的事情時,我想所有人一定都可以回憶起許多負面經驗的。
相反地,身為心理師,我認為在負面經驗裡引入愉快、放鬆與希望感的資源,才是安全而可靠的療癒方式。
在明鏡催眠裡,回憶起不愉快的事情,為得並不是引發更多罪惡感或痛苦,更不是為了向事件裡的某人究責,而是從中汲取守護自己的資源與力量,陪伴自己能夠順利化解前來求助的議題。
這是基於心理專業理論而來的催眠觀點,也是認知心理學與催眠整合後可以帶來的幫助。
如果你對於明鏡催眠這套整合式的助人方式有興趣,歡迎報名3/12晚上的「明鏡催眠:心理諮商與催眠的助人整合實務」。
我將會與你分享這10多年來的專業學習路徑,以及如何發展出有心理學基礎的催眠模式,還有這套模式背後的哲學與人性觀點,如何用於幫助有困擾的人們。
祝福我們都能慎選課程,守護自己!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