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出爐,就一直很期待可以進電影院欣賞,
過程中經歷幾番波折,最後終於趕在下檔前一睹風采,
說真的,比我想像中得還深刻、沈重,
對我來説,無論是樂樂與憂憂之間的微妙互動,
或是小彬彬出現之後,劇情的大幅轉折,
都象徵著一個人從孩童時期,正式邁入青少年階段的成年儀式,
一種開始整合內在矛盾情感,破除不切實際之幻想的偉大追尋。
電影剛開始沒多久,我就感受到一股不對勁:
為何一切大小事情都由樂樂來主導,其他情緒只是居於輔助地位?
更讓我納悶的是,憂憂除了「污染記憶」之外,似乎沒有別的用處!
早在劇情進行到萊莉一家人搬遷之際,我就猜想大事不妙,
果然到後來一連串的意外持續發生,當一座又一座的個性群島崩解,
我彷彿也在見證萊莉進入青春期風暴時,內心的狂亂與不定,
在深深的沈痛與悲傷中,我忍不住自問:「憂傷」在這一連串的變化裡究竟有何定位?
直到樂樂意外發現原來記憶中的悲傷與喜悅,或許只是一體兩面時,
「憂憂」在萊莉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才正式確定:
原來,悲傷得以使人們彼此連結,進而創造出溫馨的回憶,
這種深刻的情緒記憶,有時竟比狂歡、喜悅來得更為深邃!
走出電影院,我忍不住想起Freud與Jung兩位心理學家的理論,
Freud提到每個人都帶有生之本能(積極創造)與死之本能(破壞毀滅)兩股力量,
兩種本能的力量都很強大,也各有其功能,
Jung則認為每個內在面向都有其反面,兩者是相互完整的一體兩面。
雖然我從心理諮商的領域,已經深深涉足到身心靈領域,
至今仍然難以全盤接受,身心靈工作者時常強調的「心想事成」或「喜悅平靜」,
對我來説,沒有盡情品嚐過人類各種情緒的極致,就尋求超越解脫之道,
某程度來説,只是一種對人類天性與七情六慾的逃避罷了,
就像是樂樂一旦發現萊莉陷入情緒危機,立刻想辦法要把她的心情提升到喜悅的狀態,
這不僅排擠掉其他情緒出現的空間,更犧牲了各種情緒原本可帶來的好處與功能!
還記得大學時期,老師曾經說過一句很深奧卻又非常貼切諮商實務現場的話: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要有能力自在進出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進入,是一種與當事人同在的同理心展現,
我們需要允許自己暫時被捲入當事人高漲的情緒亂流裡,
甚至因此打開尚未處理過的生命經驗,
通過這種感受力,我們才得以更往當事人的生命靠近一點點,
然而我們同時也需要「退出」,與當事人的經驗保持一段距離,
心理師需要用自身的穩定,來穩定當事人的心理狀態,
進出之間,我該與眼前這個人的內心狀態保持多少的距離,就是一門藝術了。
我想起理書老師在部落格上提及,在小說陰陽師中,安倍晴明面對世間苦難的「淡定」,
對我來説,這股淡定的心境,與大學恩師曾經提及的教誨,始終存於心中,
在面對當事人的種種經驗時,勇於投身於湍流之中,
設法去經驗人性中最幽微的情緒變化,
然而縱使這份經驗多麼沈重,甚至讓人悲痛,仍儘可能地維持一絲清明,
在關鍵時刻回到自身那片安定的中心,用更全觀的角度來理解與回應當事人,
這才是一個完整與人交流的過程。
書寫至此,眼前浮現「慈悲」兩個字,
對我來説,慈悲是既有所感,又不被情感所囚禁的一種狀態,
就像是樂樂最後發現原來憂憂的悲傷、無力,有其重要的價值,
就像是小彬彬到最後發現,原來唯有讓自己「消失」,才能保住更完整的情緒記憶區,
就像是厭厭故意惹毛怒怒,讓憤怒的動力得以打破障壁,使樂樂及憂憂重返指揮中心,
慈悲、同理、自在進入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似乎就是如此高度整合的狀態。
如同電影中所演出的,各種情緒往往會在我們的心中相互衝撞,
而這些衝撞又會激發出其他人內在的情緒矛盾,進而製造出更多的漣漪效應,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當我們能允許自己真正的進入這些情緒裡頭,
反而更容易達到一種自然的情緒整合與平衡狀態,
每一種情緒,在我們心中都佔有其重要的地位,
無論是喜悅、驚恐、憂傷、厭惡甚至是憤怒,
當我們允許這些情緒自然的流動時,生命也因此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電影的英文原名:Inside Out,除了意味著透視大腦內部神秘的情緒功能,
似乎也暗喻著唯有深深進入自己的內在(Inside),才能找到生命的出口(Out),
如何既保有深刻的體驗,又維繫住一絲清明的覺知,
似乎是我們每個人重要的心靈功課呢!
幽樹(Sho Ra)戲迷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阿卡莎花精顧問、愛療法帶領人、
靈氣療癒師、家族排列師與塔羅講師。
打從大學時代起,就瘋狂沈迷於電影裡,
總覺得一個人一生只有一個生命故事實在太少,
恨不得從電影當中盡情地體驗各樣人生故事,
喜歡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欣賞電影,
也熱愛將從電影中獲得的點滴心情,與人分享。
(圖片取自網路,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進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