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日在6月,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替自己準備一個有意義的儀式,有一年是收集大家的祝福跟批評指教,有一年是認識大家眼中的我,今年則是替自己整理穿越創傷的心路歷程。
你可能會想,我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應該早就療癒完這輩子所有的創傷了吧?
事實上創傷復原之路是漫長的,在電影《飢餓遊戲》裡,女主角在結尾時說了一句話:
「這些事情就像是過去的一個疤痕,偶爾還是會隱隱作痛,只是現在我不會那麼害怕了。」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大多數創傷倖存者都沒有真正「康復」,然而多數人都能帶傷前行,活出心中的希望,而我也是倖存者的其中一員。
在這10年來越來越深入的研究榮格心理學與創傷治療後,我發現若要談論陰影,就一定得回頭檢視成長經驗的傷口,因為人都怕痛,會下意識想否認跟掩蓋過去的傷痛,時間久了,痛苦就變成陰影潛伏在角落,伺機而動。
有些人躲到和顏悅色的好脾氣裡,有些人躲進忙碌的工作中,有人逃到愛情世界裡,也有人逃向知識的懷抱,這可能麻痺一時,但終究沒有用。
當我被痛苦逼到角落時,開始想要找到療癒自己的方式,因此我踏出第一步:書寫與研究自己的創傷歷史,並當成論文題目。
在書寫過程中,浮現一段童年記憶:我小一的時候,有天放學在大馬路上被機車撞倒,在地上翻滾了好幾圈,下巴的鮮血也像打開的水龍頭一樣停不下來。
老師將我送往鄰近醫院的途中,我一直跟老師說:「不要通知我媽過來,她會擔心。」
現在回想起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我並不是怕被母親責罵,而是希望他不要為了這種「小事」擔心我,在當時的腦海裡,我只想著,送去醫院治療好之後,就可以若無其事的回家報平安了。
現在從創傷治療的角度來說,我可能在潛意識裡承擔了很多當時家中的情緒能量。
退休醫師Gabor Maté在《當身體說不的時候》裡提到,他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母親在猶太人隔離區裡勉強活了下來,當時母親在水深火熱之中,很難給他慈愛的笑容跟全部的注意力。
「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這些來銘記安全感與無條件的愛。」
所以麥特醫師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他盡量不要造成母親的負擔,如果有疼痛、不安最好不要表現出來。
閱讀麥特醫師的這段文字時,我再次想起小時候車禍的往事。
如今我明白從小我就無意識地注意到母親的生活不容易,父親則是家中經濟唯一來源,每天需要努力養活一家三口,也很不容易。所以我用一個孩子的方式,努力分擔他們的壓力。
小時候大人們都說我很乖、很聽話,不吵不鬧的,可以安靜坐在那裡很長一段時間。
我現在開始懂了,那也許不只是乖,而是我用這種方式嘗試替爸媽的心情分憂解勞。
爸媽很愛我,而且很努力的用盡各種方式,把年幼時體弱多病的我養育長大,那個年代也沒有任何一本書提醒父母,愛孩子除了給予充足的物質條件,還要關心他的情緒反應。
所以我想父母親就跟麥特醫師的母親一樣,都是一邊在跟生活搏鬥,甚至要努力對抗憂鬱症的侵擾,一邊還要榨取出最後的力氣來照顧我,他們已經盡力了。
只是天性敏感的我,從小成長在缺乏擁抱、微笑、情感滋養的環境,加上高中後長達數年的校園霸凌,讓我變得太容易在乎他人的眼光,在乎到有時候甚至忘記自己到底要去哪裡。
背負著超過20年的自我壓抑,讓我的潛意識裡充滿許多對世界的憤怒,以及對自己的焦慮,直到我開始接受心理諮商訓練,才終於有了認識自己的語言。
於是我開始一層一層地透過榮格心理學、潛意識的隱喻來聽懂自己的憤怒、陪伴自己的孤獨與焦慮。
除了接受心理諮商,研究所論文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因為這讓我有機會重新打開過去的創傷經驗,一個個從潛意識深處拿出來看清楚,那些我想逃開與躲開的是什麼?
學習催眠讓我有更多工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無論是放輕鬆、停止胡思亂想、建立健康的人我界線,還是練習表達不滿。
回過頭來,當耐心陪伴自己超過10年後,我感受到自己變得越來越柔軟而有彈性,甚至開始懂得撒嬌、示弱、不再一昧逞強,因為當我需要替自己據理力爭時,有足夠的力量守護內在脆弱的部分。
前陣子我買了拉布布的吊飾,我選了命名叫「眼巴巴」的表情,打從看到眼巴巴第一眼,就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
是多麼沉默、安靜卻又對環境的風吹草動如此在意,不哭不鬧只希望用表現良好來獲得關愛。
可惜這招很多時候都沒有效果,沉默是無法得到愛的,尤其對一個孩子來說,需要行動才能喚起照顧者的注意,才能在被照顧中感受到愛。
我把眼巴巴掛在出門休閒時的包包上,彷彿像是在提醒自己,即使我已經是很多人的老師了,但永遠記得,我內心有個脆弱、纖細而且可愛的部分,需要溫柔細心地呵護他。
我是自己這輩子最忠誠而可靠的守護者。
在今年6月份,我會將穿越創傷的倖存過程一一整理出來,在課程裡與你分享。
如果你想知道我與陰影的內在對話過程,以及從碩士論文及催眠中找到的自我陪伴方式,將陰影轉化成守護我的內在力量。
歡迎報名6/4「與陰影同行,向自己和解:高敏人的療癒告白」。
如果你希望能夠完整獲得創傷療癒的基本知識,並學習處理想太多、情緒糾結的方式,改變過度努力與討好他人的習慣,開始練習陪伴自己的內在小孩,聽我訴說更多跟眼巴巴互動的故事案例。
那麼歡迎報名7月開始的系列課程:「明鏡催眠聊心室:穿越創傷,走回心中的家」
兩者都有兩個月的線上回放,可以讓你充分在事後複習,我們也有課程群組能持續交流學習心得,並找尋能夠互相支持的伙伴。當然,也都會有線上的明鏡催眠體驗,陪你從經驗中探索與陪伴自己。
報名表請直接點選超連結,祝福你勇敢面對創傷帶來的陰影,活出苦後回甘的人生!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