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在粉絲頁好奇提出一個問題:「你覺得大師比較懂如何療癒人心嗎」沒想到引發不少伙伴的熱烈回應,這讓我發現一件事,台灣對於療癒這件事,正在往一個很不一樣的方向發展,但在過程中卻充滿傷痛。
早在我讀研究所時,就有些前輩針對心理諮商領域信奉權威這件事提出質疑,表示心理師不該過度追捧大師光環,塑造新手們的偶像崇拜,畢竟心理諮商的任務是陪伴當事人發展自主選擇的能力,心理師又怎能自己先丟掉這個能力?
當我從諮商跨足靈性圈後,才發現這似乎不是心理圈特有的現象,而是台灣這塊土地上,還遺留著對權威、大師身份的投射。
就像是武俠小說中,彼此過招前不只要自報師門,還要喊出招式,才顯得自己是名門正派、具有大義的名分,然而如果你對武俠世界略知一二,或讀過歐美冰與火之歌這類的奇幻文學,就知道一件事:大師有時其實就是大魔王!
我從催眠師的眼睛看出去,當有人自稱某流派大師或某領域權威時,表示這個人非常擅長運用集體信念來做催眠,畢竟台灣人不一定尊重專業,但絕對尊敬大師。
在跨領域學習時,我一直觀察到有個神秘現象:同一套技術,由小白在實務場域裡私下進行,跟由大師在眾目睽睽之下出手,得到的反應竟然截然不同!
這個小白其實就是我……
一開始我認為是自己不夠認真努力或尚未掌握精髓,但後來終於發現,大師出手的時候,他面前的這個人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甚至因為執行者被賦予崇高地位,因此許多事情似乎不證自明。
簡單來說叫「我說的就是對的,而且不需要證明給你看,照著做你就會得到療癒。」
如果當事人確實得到幫助,這種「催眠暗示」未必會有什麼爭議,然而我一直思考著,究竟是因為這個大師相當厲害,於是把當事人的困難解決了,還是當事人藉由這份相信,療癒了自己?
再進一步往下思考,當有越來越多當事人願意跟著大師學習,這位大師究竟是把這股力量緊握在自己手裡,還是謙卑地將所有功勞還給當事人的努力?
其實文章開頭的問題,是我對自己進行的靈魂拷問:「幽樹啊,當有越來越多人認同你的專業,你會記得自己曾經是誰嗎?面對他人的信任與欣賞,你將如何迎接?」
我創立自己的治療取向將近四年了,從明年開始將會開展一套傳承計畫,來支持跟我一樣,喜歡跨界學習的助人伙伴們,我記得在宣告這個計畫前,猶豫了好幾個月,甚至最近會在深夜裡一個人沉思。
我發現即使是在療癒這個相對看似軟性的領域中,其性質還是很像個武林,有些人當擁有權威的頭銜後,講話就開始大聲起來了,但我也看過有些人最後因為禁不起考驗,黯然殞落了。
對我來說,我知道青少年被霸凌與成為邊緣人的經驗,一直讓我渴望獲得認同與掌聲,在實踐專業信念的路上,若不覺察這股渴望,有可能它就會化成一股心魔,讓我走向歪斜的方向去。
因此我常在陰影工作的時刻裡,問問自己:「我所接受到的這一切,是替自己帶來自滿?還是謙卑?我如何繼續守護這顆渴望獲得認同的心,讓心成為資源,而不是唯一指引?」
說到謙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新取向的創始人往往需要為了替自己掙得一個位置,而不得不去批判舊有取向,像是所有的心理治療流派都有個共同敵人:創立精神分析的佛洛伊德。
有時候我會壞心的想:「佛洛伊德真的是很好用的工具人,任何流派只要攻擊他,立刻就可以拉到支持者。」
可是認真說來,佛洛伊德當年在創立精神分析的過程裡,他學習了一支深刻影響到靈性療癒發展的源頭技術:催眠。
佛洛伊德與他的老師對催眠所抱持的種種疑慮,至今仍然未被消除,因為在台灣基本上還是把催眠當成一種神奇的萬靈丹來使用,致力於深入研究心理治療的催眠師,或是致力研究催眠的心理師,在台灣仍是少數。
這可能跟台灣人根深蒂固的潛意識有關:只要是權威或大師講得就是對的,而在台灣最早期引進的一本催眠書,正是魏斯醫生寫的《前世今生》,這讓催眠與神靈、宇宙、外星人、前世劃上等號。
其實我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攻擊大師或專家權威,然而我聽過不少心痛的故事:
「催眠師告訴我要勇於傾聽自己的心,所以我選擇跟那個有婦之夫在一起,但我好痛苦…等了三年還得不到答案,是我的業力太深嗎?」
「我在前世裡看到,某一世殘忍的對待伴侶,這一世他變成我的母親,我是不是只能一輩子用忍耐來償還?」
甚至我聽說過有些人,被強迫一定要跟父母和解,或是一定要學習愛自己,不然權威告訴他:這課題終生無解。
看到這裡你或許發現了,當我們在思考專業助人時,無論身為助人者或當事人,經常會有個迷思:要能解決眼前這個問題,仰賴得是一個比自己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有技術方法的人,運用他的知識與技能,把這個問題「修」好。
這讓當事人習慣仰賴權威,也讓助人者對於自己還不是權威,感到焦慮恐慌。
然而心理治療的根本在於:願對世間萬般艱難,我無法替你拔除苦難,卻願意與你同行一段路,直到你長出力量,不再需要依賴我為止。
心理治療的前輩們正是因為這些考量,對催眠產生了許多疑慮,他們並未放棄催眠,而是將可能帶來依賴與崇拜的元素移除,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取向。
因為他們深知一件事:縱使助人者再專業,人生這條路還是需要你自己走出來!
所以談了這麼多,如果你是助人者,請記得練習敬重當事人自身的力量,別當一個救苦救難的菩薩了,這世界唯一需要度化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如果你是正身處在痛苦裡的人,也別再寄望有個救世主能將你帶離苦海了,因為你就是自己的救主、就是自己的菩薩~
回到專業助人這件事,如果你想知道佛洛伊德當年是怎麼看待催眠,如何讓催眠與心理治療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療癒圈,請記得報名1/24「催眠與心理治療:助人專業的技術與藝術」。
為了維護課程品質,我特別拜託另一位擅長催眠的心理師好友—-小山催眠心療師來擔任助教,負責護持線上參與者的身心狀態。
期待能在線上見到你,一起暢談許多坊間課程,因為分裂而閉口不談的助人心法與技術!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微光中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