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作上親職諮詢的機會增加,開始涉獵談親子教養的文章與書籍,
在眾多文章中,最欣賞的,仍然是我的靈性老師王理書(靈性名字Mali)的概念,
那是一種超越語言、超越價值觀,直接回到「心」來陪伴孩子成長的概念,
於是,最重要的不是父母在每個當下「做」或「說」了什麼,
而是「為什麼」要在當下採取這樣的回應方式。
這種親職教育的特色,在於脫離傳統親職教育者所提供的既定模式:
在家庭系統中,存在著某種既定俗成、「正確」、「較優秀」的方式,
親職教育者握有這些方式的專業手法與知識,
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將家長「訓練」成跟他們一樣的「好父母」,
相反地,透過親職教育者的親身示範,讓每個父母回到自己的家庭狀態中,
依循著這種可自我學習的精神,自行發展出適合個人家庭的模式。
身為理書老師的「學生」,多數時候的學習都是透過閱讀她的部落格而來,
這本書中的許多文章,便是來自於她在部落格上分享的文章書寫,
從她的身上,我學到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帶著純淨的心對他人說話」,
這個他人包括了父母、老師,當然也包括孩子,即使對方只是個看起來少不更事的青少年,
真正影響親子關係的,並非表面的語言或行為,而是在各種行為背後的「心意」,
這份心意並不單單只是傳統上我們所認知到的「這麼做都是愛你」或「都是為了你好」,
而是當我們對孩子說出某些話,或做出某個行為的當下,
自己內心帶有多清晰的覺察,以及多純淨的愛。
從理書老師的眾多分享中,我逐漸明白,
越年幼的孩子,越是容易激發自己心中的「陰影」,
亦即在社會化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而捨棄的部分:
玩樂、自由、創意、將個人需求置於他人之前……等等,
理書老師的兩個孩子,已經進入青少年的樹兒,以及還在小女孩階段的旦旦,
各自擁有截然不同的特質,因此碰撞到理書老師內在不同的面向,
在這本書中,理書老師示範了很重要的親職態度,
那就是將事件中的每個人,包括父母與孩子,都一併納入考慮範圍內,
因為成人與孩子的需求,都同等重要。
這樣的親職態度,背後有個很重要的信念,
那便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適應社會的能力,
父母卻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習拓展自己的心靈,
孩子的心靈比起已經被社會框架綁住的成人更為自由,也更為遼闊,
許多親子關係中的衝突,正是孩子的自由,
活生生碰觸到父母為了生存與適應,而捨棄掉的面向所致,
因此若能帶著相互學習的觀點,透過一次次的衝突,反而拓展了彼此的心靈疆界。
這並非意味著父母要放下教養孩子的權力,
而是能夠明白所謂的「是非對錯」,具有許許多多不同層次的眼光,
當父母願意帶著這樣的眼光時,就能在陪伴孩子長出適應社會能力的過程裡,
不剝奪他們內在原初的自發性。
這本書雖然談的是親職教育,然而在閱讀後,
我發現書中的種種觀點,同樣適用於教育現場的老師與輔導人員,
藉由一個個活生生的日常故事,理書老師不僅分享了語言層次上的教養方式,
更重要的是,她分享了一種如何透過層層自我覺察,拓展內在舒適圈,
並以堅定的心意來守護孩子身心成長之路的過程。
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將重新意識到,孩子並非只是等待教導與帶領的「受協助者」,
父母與孩子雖然在生理年齡與社會經驗上,有著實質的差異,
然而在心靈世界裡,或許我們是不分彼此、毫無差別的存在,
當我們能夠重新在很深的內在狀態中,連結上這股靈魂的本質,
就能開啟很不一樣的親職面向,陪伴孩子發展出他獨特的生命道路。
幽樹文青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阿卡莎花精顧問、愛療法帶領人、塔羅講師、心靈圖卡帶領人,
熱愛閱讀、喜歡書寫與文字創作,
透過一頁頁書籍中的文字,我更懂得什麼是「人」,
而人性中又存在著哪些矛盾難解與值得敬佩,
曾幾何時,我也成為一位寫手,
透過文字,喚起讀者心中的情感與力量,
期待能透過每一篇文章,支持著閱讀的人,繼續走下去。
(圖片取自博客來書店,本文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進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