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我將個人治療取向,從對話式催眠改名為明鏡催眠後,就陸續有人問:「為什麼取名為明鏡?」更多人問的是:「為什麼有現成理論不用,要自己創一個?」
其實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替自己掛頭銜的時代,要創一個新理論是很容易的,甚至在美國各式各樣的新興學派,讓我們知道,「創立新理論」可以變成一門生意。
我為什麼創立明鏡催眠?
因為當年我踏入瞬息萬變的實務現場裡,便發現困守單一學派是相當危險的事情,無論是獨尊經典的深度心理學,或擁抱開放多元的後現代學派,兩者都有其不足,只是使用現有理論對我來說,很不夠用。
最重要的是,我不是會拿理論這頂大帽子硬扣到當事人身上的心理師。
什麼叫做拿理論扣到當事人身上?我舉個例子:每個當事人來都請他做正念、每個人得了憂鬱症都叫他多運動、只要有心理困擾就說是原生家庭的議題……
在我成為中生代助人者之前,就已經發現這麼做至少會出現4種問題:
1.這套理論可能根本不適合當事人,要求他依循這套流程,就像是要求成年人穿上青少年的服裝一樣,很不合身。
2.當事人或許適合這套方法,但欠缺執行的能力與資源,在這之前,應該先陪他做點暖身,才能從中得到好處。
3.理論與技術太過於西方化,會讓台灣人感覺尷尬,甚至會讓他失去原來生活中的人際支持,俗語說,長在北方的橘子移植到南方後,會變得苦澀。
4.過度執著於用理論來解釋複雜的人性,可能會讓助人者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認為大象長得像是扇子,是一種自圓其說的努力。
當我越是深度閱讀深度心理學的書籍,就越是發現這些生活在40-50年前的老前輩們,跟年輕助人者很不一樣,他們不把理論當宗教信仰一樣崇拜,而是學遍各式各樣的知識後,把這些道具變成自己的工具,然後活出自己的樣子。
我們現在所流行的各式各樣的心理學理論,在那個年代裡,並不是像是切蛋糕一樣,這裡切一塊叫做榮格心理學,那裡切一塊叫阿德勒,遠方有熱騰騰的薩提爾剛出來,想嚐一口看看嗎?
各式各樣看似各自獨立的理論,其實在邊界上都相互混雜在一起,對我來說,這是更貼近人的實務現場,而這些前輩大多也不是致力於推銷理論,而是鼓勵徒弟們成為自己。
以我熱愛的榮格來說,他認為每個人如果持續成長,最後終將走出一條與別人都不一樣的道路,他稱之為個體化歷程。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更常對學生說:「不要成為我,而是致力發展你自己。」
在我寫碩士論文時,研究主題即是個人的生命歷史,如何產出自我療癒的方式,在與不同的教授、副教授們討論這份論文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生命無法被理論所限制住。
這讓我很早就明白,身為第一線的助人實務工作者,我需要擁抱多元理論,一旦專業知識變成信仰,我就失去深刻理解另一個人的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當有人惹怒我時,我首先不是用榮格去分析他身上有什麼陰影,而是優先回頭來想:「我的陰影是什麼?這個人挑起我的什麼情結?」
同時我可能也需要想想:「在關係層次上,面對這個惹怒我的人,需要讓他知道我生氣了嗎?如果需要的話,怎麼開口是合適的?」這是社會心理學跟關係心理學教會我的事情。
你可能注意到了,以被人激怒這件事情來說,至少就有兩個層次可以思考:對內反思自己,對外守護界線並善待他人,而且來自不同理論的整合。
如果這篇文章可以繼續寫下去,那可能還有四五六種不同理論層次,值得我們仔細反思:面對一個讓我感到生氣的人,我怎麼了?
明鏡催眠是整合式的助人方法,也是我用來支持自己不斷成長與進化的系統,之所以命名為明鏡,是因為當我們擦亮了心中的這面鏡子時,才有機會從各式各樣的生活事件裡,好好看懂與陪伴自己,於是有能力跟他人建立起適當的關係。
對我來說,明鏡催眠是一套有生命的、會隨著時間不斷演化的助人方式,從一開始的對話式催眠,到如今的明鏡,在六七年間,我發展出越來越細膩的人性觀,也開始有了自己創立的獨特技術。
上過我課程的伙伴,一定可以清楚感受到,我不會永遠只是重複舊的知識與技巧,因為每一年的我,都在去年的基礎上走得更遠、看得更深。
如果你想要瞭解這是一套什麼樣的助人方法,歡迎報名3/12晚上「明鏡催眠:心理諮商與催眠的助人整合實務」。
如果你對這套方法怎麼用來陪伴自己的情緒有興趣,歡迎報名2/19「擁抱自己:開啟內在力量的情緒療癒旅程」明鏡催眠線上講座。
祝福你能從這兩場講座中,踏上自己的道路,成為你所喜歡的獨特模樣!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