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章分別從諮商輔導中,外在可觀察到的規範與內在的專業思維切入,
這篇文章則是我很想好好寫、好好分享出去的重點文章,
經常聽到有人說「輔導很簡單啊,就跟學生聊聊天」、
「跟學生講話根本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啊」、
「專輔都不用上課,整天在房間裡吹冷氣,真是個涼缺」
本篇文章希望分享的便是,在諮商輔導晤談的「當下」,有多少思考歷程在同時運作。
在閱讀本文之前,建議最好先讀過「場面構成篇」與「專業視野篇」,
對諮商輔導的一些基本原則有所瞭解,
會更容易看懂接下來我要分享的諮商輔導晤談歷程唷!
如果要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諮商輔導過程中發生的狀況,我會選擇「開車找路」這個隱喻,
開車的時候不要看前方、兩旁與後視鏡,還要留意馬路上的各種狀況,
轉彎要打方向燈,還要記得換檔(雖然現在的車子多半是手排檔了),
除此之外,還要緊盯著沿路上的指標與告示,並嘗試在腦海中拼湊出地圖的全貌,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成為開車的老手了,長途駕駛或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還是很容易疲倦,
諮商輔導晤談的過程,差不多也是這麼複雜!
首先,不管學生進來是大吵大鬧、沈默不語還是躁動的走來走去,
專輔教師要做的第一步都是「建立與學生的連結」,
而且是用諮商專業訓練出來的接納、包容、傾聽的態度,
而非一般老師或訓育人員慣用的「處罰控制模式」,
在不打、不罵、不懲罰的情況下,還要讓學生能稍微安穩的靜下來對話,
這本身就已經很高難度了,
而且,還要在學生可能老大不情願的狀態下,
嘗試獲得學生的信任感,願意開始說出內心的想法與感覺,
而且還要讓學生理解諮商晤談是什麼,有哪些規範,這又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以專業術語來說,這叫做場面構成與建立關係)
關係建立了,挑戰才正要開始,
專輔教師需要從學生亂無章法的陳述之中,
嘗試整理出他想表達的重點,以及在這當中他的感覺是什麼,然後回應給學生聽,
(專業術語分別叫做簡述語意及情感反映)
並且與學生進行核對,以免誤解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專業術語叫澄清)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聽完學生從他的同學聊到他在校外結交的幫派朋友,
再聊到他跟這些朋友一起去做了什麼事情之後,
五分鐘過去了,在這過程中我只是專心聽他說,
然後我可能會說:
「哦~所以啊,我聽到的是你覺得這群朋友超懂你的,可以聽你講心事,
又可以帶你去很多好玩的地方,所以你才會跟他們在一起,
所以你才會覺得老師很煩,整天叫你跟這群朋友斷絕聯絡,是這樣嗎?」
在這段話裡頭,我只是接納學生的想法與情緒,並沒有說這些行為是對的,
要能夠以這種中立的方式嘗試表達對學生的理解,本身就要很有好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
在確定學生想要表達的內容後,專輔教師還需要同時做到好幾件事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能體會學生的感覺,
(這部分從晤談開始到結束都需要做到)
為了幫助專輔教師能與學生建立起合作關係,進而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或幫助學生看見自身的行為是如何造成生活中的困擾,
專輔教師需要能夠同理學生的感受,白話來說便是體會學生的感覺,
同理心的應用技巧很廣,上述的例子就是一個經典的同理反映,
所以單單只是同理學生一段話的感受,就已經需要用上好幾個專業技巧了!
其次是評估學生的狀態,選擇問話方向,
專輔教師不是只有被動聽學生描述,在一邊聽的過程中,
我們需要迅速的思考自己該如何繼續詢問下去,
這些問話不是警察辦案式的瞭解事件經過,
而是幫助我們更瞭解學生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從而帶出有效的介入語句。
譬如說,同樣學生說一句話:「我平常最喜歡打電動,可以打好幾個小時都不休息!」
如果這個學生有過動的傾向,平常在課堂上都無法專心聽課,
我可能會有個評估是:「學生怎麼有辦法在打電動時這麼專注?一定有吸引他的地方!」
於是我會問:「哇,太了不起了,你平常在上課的時候都會動來動去的,怎麼有辦法一打電動就是幾個小時?」
如果我想要建立關係,可能會詢問「那你都打什麼樣子的電動?可以跟我分享一款你最喜歡的電動嗎?」
但如果我是想要找到學生的優勢能力,幫助他在生活中強化這項能力,
我可能會改問:「是喔!那你覺得啊,打電動的時候,你需要運用什麼能力才能順利破關?」
(或是請學生描述內容,由我反映給他知道)
如果今天這個學生有網路成癮,那我又會換個問法:
「你覺得電動最吸引你、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
此外,學生在不同的晤談次數中提到同樣這句話,我需要做的回應也不一樣,
完全沒有標準答案可循,只能依照當下我對學生的理解與評估來做回應,
而且還需要從學生的反應來判斷,我的回應是否有貼近他的心情,是否有跟上他的談話節奏,
譬如當學生話說得越來越少,或是開始表示不耐煩,又或者是表面點頭卻語氣猶豫的時候,
我就要修正自己的回應,或是直接詢問學生:「我剛剛好像沒有完全聽懂你在說什麼,你可以告訴我是哪一部份嗎?」
在貼近並理解學生的狀態之後,專輔教師隨即需要在對話的過程當中,
逐漸形成對學生的概念化,並且回應給學生。
再以最初所舉的學生結交幫派朋友的例子來說,
在大多數老師眼中,會覺得學生的「問題」是表面上的誤交損友,
然而專輔教師需要對學生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例如在上述的對話舉例中,我們已經瞭解到學生是因為可以分享心事、好玩才與幫派份子在一起,
在後續的晤談過程中,我們可能還會收集到他在學校與家庭中的生活背景資料,
因此經過了五六次的晤談後,可能會發現學生之所以遲遲無法離開這些「損友」,
是因為在學校沒有同學理解他,在家中也沒有人能夠關心他,
老師雖然關心他,卻總是以「曉以大義」的方式來說教,讓他覺得無法被理解,
因此,他選擇與這群唯一願意支持自己的朋友在一起,
即使搞不好他自己都知道這些朋友只是在利用自己,
但對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獲得同儕及他人的愛,卻是非常重要,
重要程度跟吃飯睡覺可以相提並論的程度!
(這也是從發展心理學提取出來的的專業知識概念化)
專輔教師在一邊與學生晤談時,除了需要同時進行上述的各種判斷之外,
還需要隨時留意一項警訊:反移情的產生!
反移情指的是專輔教師受到個人內在議題所影響,因此對學生的言行做出不恰當的判斷或回應,
例如愛上學生、對學生的行為有超乎專業規範的動怒,或者是過度關心學生等等,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專輔教師可能會過度的同情學生的處境,
在潛意識中不自覺的想要當拯救者,將學生拉離受虐的家庭,
因此特地延長晤談時間、增加晤談次數,或是在沒有詢問學生的情況下就替他做了很多決定….等等,
這些都涉及諮商專業中過度涉入的倫理議題,會對學生造成程度不一的負面影響,
因此專輔教師需要儘可能的在晤談的過程中,觀察自身情緒的變化,
並區別這些情緒與想法究竟是基於學生言行而來的合理反應,還是反移情在作祟。
通常,專輔教師在晤談的同時要進行上述的反思,就已經耗盡心力了,
但偶爾還會遇到雪上加霜的情形:遇到需要打破保密原則時,與學生的拉扯。
需要打破保密原則的情況,多半與家暴、性侵等法律通報案件有關,
立基點在於能有更多專業人員共同來關心學生,
然而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卻未必如此,
譬如學生可能會說「讓我爸知道是我告訴妳的,我會被打死!」,
或是「如果社工來了,我媽媽是不是就會被關到監獄裡?我不想這樣!」
於是,專輔教師又需要耗費一番唇舌,以站在學生立場的角度來討論這件事,
以免在盡到通報義務的同時,卻破壞了原本的信任關係,導致無法繼續輔導學生。
我想,如果閱讀本文的人覺得看到這裡,開始覺得有點疲倦的話,
那應該多少就能體會實際與學生晤談的專輔教師們,每談完一個學生,有多麼耗能了吧!
然而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炫耀專輔教師有多專業,或是抱怨諮商輔導有多累,
而是希望透過細部拆解晤談歷程,幫助大家瞭解專輔教師與學生晤談的模式與投注的心力有多麼複雜,
能夠給與我們更多的支持、鼓勵與幫助,
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教育與諮商輔導是陪伴孩子的兩大專業,各有各的優勢與功能,
正如同專輔教師願意尊重教育專業,也希望教育專業人員能體會我們替孩子們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