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有時候會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相互對抗,
訓育人員或導師覺得輔導室的老師都對學生「太好」,
在面對學生的偏差行為時「太心軟」,
專輔教師則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沒有同理心」,
其實,彼此只是因為受到的專業訓練不同,
所以在與學生相處的方式及態度上,各有不同的思考邏輯罷了。
在校園裡,教育與諮商輔導就像是養育孩子的一對父母,
各有各的專業,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接續著上一篇文章是以場地挑選及專業規範來探討諮商輔導晤談,
在這篇文章中,將會從專輔教師的專業視野出發,
我會從「主體性」與「概念化」兩個角度來進行分享,
讓大家了解諮商輔導與教育的差異。
首先,雖然一般教師很願意尊重與關懷學生,
然而在面對一班三十個學生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有太多時間傾聽學生說話,
加上教師的角色在於協助學生回歸校園,培養良好品行,
因此對話中,多半還是以引導學生遵守校園規範、
在學業上發揮優勢能力,建立生活目標為主,
雖會關懷學生,但比較著重在生活層面,
若有餘力,才會深入到心理議題,
此外在談話中,比較會以分享個人的觀點與解決之道出發,
這是一套以老師說,學生聽為基本模式,
在「主體性」上,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
諮商輔導的晤談,則是偏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說,老師聽,
專輔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會把焦點放在學生的感受與想法上,
花較多時間傾聽學生說話,或是提出反問,幫助學生說得更清楚,
不會有太多價值觀介入,或是諄諄教誨之類的舉動,
在前一篇文章中有提到,在諮商輔導的專業思維中有兩大原則:
「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以及「在沒有核對前,不假設自己已經理解對方」,
適用於A學生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B學生,
老師覺得不錯的方式,不見得就適用於學生,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無法一概而論,唯有貼近學生,才能真正瞭解學生,
透過對話協助學生釐清思緒,對他們才能有所幫助,
學生是主體,是負責做最後決定與自我統整的人,
專輔教師只是一面鏡子,如實回應他所看到的學生,
陪伴他釐清思緒,做出最好的決定,(註1)
由於是以學生為主的影響,因此在與學生談話時,
專輔教師儘可能做到不批判、不建議、不驟下結論的原則,
以包容接納的態度來互動,
為的是更貼近學生的心情,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
從中陪伴學生看到自己還有什麼不一樣的選擇。
這就好像是當我們失戀或被老闆痛罵一頓時,
通常會希望身旁的朋友跟著我們一起哭、一起罵、一起同仇敵慨,
有時候情緒抒發了,自然而然就能想到解決辦法,
就算想不到,當情緒過了,通常也比較願意聽朋友提供的好建議,
相反的,當朋友一開始就提出解決辦法,或是數落我們的不對時,
縱然講的話再有理,我們也難以聽進去一樣。
相反的,教師的角色與專業訓練在於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思維,
在校園能有合乎規範的行為舉止,並培養良好的道德操守,
因為教育的其中一項功能就在於幫助學生適應群體生活,
故這些內容多半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有是非對錯」,
既然有是非對錯,就很難做到包容接納、不批評、不給建議,
雖然如此,並不代表一般教師與學生談話的方式不對、不好,
正因為學生平時能有老師們的約束及教導,
才讓專輔教師能將寶貴的時間,花在理解學生這件事情上。
在校園中訓育人員與專輔教師還可能會有另外一個衝突是,
訓育人員覺得「你怎麼都不矯正學生的錯誤行為?」
專輔教師則覺得「不斷處理學生的偏差行為只是治標不治本」,
雙方僵持不下,也就難討論出共同的合作策略,
這是因為諮商輔導與教育在「概念化」上有所差異。
所謂的「概念化」,指的是如何理解學生的行為,
比方來說,今天如果電腦出問題了,有時候是表面上看得到的問題,
例如主機板壞了、螺絲鬆了、螢幕有問題了,需要更換外部套件,
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在於「教化」、「導正」,就是在處理外在的行為問題,
因此老師思考角度多是檢視學生「是否合乎常規」,
並找出造成偏差的外在原因,
例如學生的行為可能是因為交友不慎、疏於管教、作息混亂等造成的,
需要引導學生切斷與「損友」的聯繫、想辦法調整作息,
或者是與父母溝通,請他們多加管教學生,
這些方法都很棒,但諮商輔導卻有另外一套思維。
回到電腦故障的比喻,有時候是裡頭的運作系統出狀況了,
這時候就算更換零件,也難以讓電腦恢復正常,
從諮商輔導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
看似不合理或有害的行為背後,也多半有其值得關注的原因,
專業術語叫做「心理動力」或是「內在動機」,
就像是電腦中各種用程式編碼寫成的系統軟體一樣,
當程式出現問題了,系統就當機了,
當學生內心有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就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偏差行為,
例如狂換男友或許是因為生活中缺乏他人關愛、
對學業缺乏興趣是因為自尊低落,放棄人生希望等等,
找到了內在匱乏的需求,才能與學生討論如何用適當的行為滿足它,
否則某個行為進步了,很可能又會產生其他行為的退步,
因此專輔教師並非「不糾正學生的偏差行為」,
而是透過思考「學生這麼做,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
「學生這麼做,是否對他來說有什麼特別的理由?」
設法與學生共同找到生命的出口。
所以,從外在環境與行為導正來教育學生很重要,
瞭解內在心理動力,從根本上讓學生獲得滿足,進而有良好發展也很重要,
教育跟諮商輔導並非對立衝突的兩極,
相反地,這兩項專業都是共同陪伴學生成長的重要養分,
下次,當又遇到學生們出狀況時,
若能對彼此的專業更瞭解,合作分工上也就能更有默契囉!
註1:
在國中小的環境中,由於學生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
故專輔教師不太有可能像是大專院校的心理師一樣,
單純只是傾聽同理然後回應自己所聽到的內容,
有時候還是需要採取教育或勸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面對困境,
或是與學生一同分析現況,做出有利的決定,
然而這些方式的比例不會太高,依然是以諮商輔導原則為主。

1 comment
寫得很好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