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在伴侶關係中替對方著想,但對方卻常沒有如此為你想,因而感到委屈嗎?
甚至你懷疑自己是個磁鐵,總是遇到那些會利用你、操弄你、傷害你的人,卻不知道怎麼斷開連結?
從深度心理學來說,即使身處自由戀愛的時代,我們的伴侶關係並不完全是都是靠著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的。
沒錯,或許我們深思熟慮伴侶的條件,所以選擇跟對方結婚,我們認為彼此價值觀契合,或許還計算了對方的MBTI,認定對方就是自己的理想伴侶,但這或許只是關係中的冰山一角。
在《你以為你在談戀愛,其實是在越級打怪》裡,森女慈慈分享了她親身的慘痛故事。
在偶然機會下,她遇見一名溫柔體貼的男子,總能細膩觀察她的需求,並提早預備好提供陪伴與幫助,他們可以無話不談,男子也願意參與她的交友圈與感興趣的活動。
最重要的是,在森女慈慈還沒擁有充裕的經濟基礎時,男子對金錢支持很慷慨,提供大筆費用好讓同居品質能夠提升。
這樣天掉下來的夢幻王子,實在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對吧?
然而這名男子慢慢變得奇怪,像是單獨跟前女友碰面、謊報行程,讓森女慈慈感到不安,最後還被捲入複雜的三角戀情裡,這時男子竟反過來情緒虐待她。
一切都讓森女慈慈感到錯愕與不解,曾經溫柔體貼的男子,怎麼會無視於她的感受,將一切責任都推向自己,還理直氣壯的覺得同時與多名女性互動沒問題呢?
不知道你對於這樣的劇情翻轉,有什麼想法?
雖然我們的伴侶可能不像森女慈慈交往過的這名男子這麼可怕,會不帶感情地PUA與情緒勒索,但或許你也曾經遇過一些自私的男人,甚至正深陷於一段深受委屈的情感關係裡,並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困惑。
我很佩服森女慈慈願意寫出自己遭受情感虐待的遭遇,同時運用教育心理學背景替自己進行了深度剖析,她發現自己跟第三者的原生家庭,居然擁有相同的模式!
兩位女性的父親都是嚴厲卻無能的家中指揮者,母親則有過度付出的習慣,即使父親從來不替這個家負起責任,母親卻仍願意低聲下氣地配合,甚至全家人都要看父親的臉色過活。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讓她覺察到,自己內化了母親過度隱忍的性格,她總會敏感於伴侶的需求,習慣過度付出,這讓她心底一直渴望有個願意無條件呵護自己的人出現。
正是這樣的特質與無意識的渴望,讓她深受有情緒勒索與暴力傾向的人吸引。
(這是森女慈慈寫在書中的自我剖析,不是我的隔空診斷)
如果看到這裡,或許讓你想起身旁朋友的遭遇,或是回憶起家中長輩的婚姻:女性總是忍氣吞聲、為了不離婚而忍耐丈夫的惡言惡語、努力想扮演好母親與太太的角色卻沒了自己……
現代心理學稱這些女性為「聖母」,認為他們太濫情、缺乏自我、沒有界線、用付出來情勒別人……
我想對你說,這絕對不是她們刻意如此,更不是告訴她們「你要多替自己想想呀!」就能改變的事情。
如果我們從深度心理學來嘗試理解森女慈慈及這些女性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些故事都長得很像,像極了某種原型,而這其實有歷史時代因素。
在二戰結束後,有大批人口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改變了人口結構,緊接著戒嚴時期到來,讓人民活在不敢發聲的恐懼下,無論男女在潛意識裡,都被剝奪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思考能力,甚至發展出自我審查的態度。
此外,政府推行的家庭教育,以倫理道德為規範,三從四德、溫良恭儉讓等禮俗,讓女性被套上賢妻良母的模版,人們心中普遍認定,女性就該以照顧者及家務承擔者為己任。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當整個社會都認為女性長大後就該以丈夫及孩子為重,只要你有一絲不一樣的想法,就指責你有違婦道,在這種沉重的團體壓力下,培養出忍耐、負責甚至是過度付出的性格,反而是一種正常,不是嗎?
看著森女慈慈在《你以為你在談戀愛,其實是在越級打怪》描繪的內心側寫,其實讓我想起了母親,我的母親終其一生奉獻給父親與我,以及兩個家族,她的辛勞跟委屈,我從小就看在眼裡。
為了讓家族滿意,母親做出不少妥協,我從青少年時期就都看在眼裡,也替母親感到不捨,直到大學開始念心理諮商,開始有了界線的觀念,我才驚覺自己早已從母親身上繼承了「聖母心」!
所以你或許注意到了,聖母心不是個人特質,而是長在家族歷史裡,一代傳一代的遺產,如果沒有覺察,這個遺產還會從我們身上,繼續流傳給下一代。
森女慈慈的故事絕對不會是特殊個案,而是有很大機會,發生在你我身旁,甚至是自己身上的事情,因為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身上攜帶著哪些家族遺產,就容易進入一段讓自己覺得受傷委屈的關係。
這並不是我們的錯,然而如何因應伴侶關係中的不愉快甚至是傷害,確實是只有我們自己願意,才能有所改變的事情。
就像是我與深度心理學相遇後,開始學習與潛意識對話的方式,同時借住家族治療、敘事治療幫助自己檢視、改變繼承自父母的特質與習性,如今我已經是個懂得設立界線、尊重自己的心理師。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停下自己的聖母心,讓自己不再受困於一段過度付出的關係,歡迎閱讀《你以為你在談戀愛,其實是在越級打怪》這本好書。
如果你希望能有專業心理師,透過5週的時間,循序漸進地陪伴你從心理學認識自己,放下委屈,勇敢在關係裡設立界線,迎向苦後回甘的人生。
那麼邀請你可以報名正在早鳥優惠的「明鏡催眠聊心室:化情結為力量,活出苦後回甘的自在人生」。
祝福你脫下聖母袍,做回自在喜悅的女性!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