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與少年的形象,讓我們可以感同身受】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齣韓劇,被許多人視為創傷療癒的經典作品,
劇中高文英的魔女形象,對比文鋼太的少年模樣,加上其他充滿個性的配角,
讓劇情除了兩人的愛情主線之外,增添不少心理學象徵的意義感,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運用艾瑞克森取向催眠中的隱喻技術,
解析劇中第一本出現的繪本「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
在重溫故事帶來的感動時,也可以進一步學習從創傷邁向復原的心理歷程。
繪本以魔女跟少年做為主角,一方面隱喻著男女主角的形象,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立刻感受到故事裡不詳的氣氛:
少年被昔日痛苦記憶糾纏,甚至連夢境裡都會浮現痛苦不堪的回憶,
突顯出他是如何飽受過去所折磨,
魔女擁有法力,是少年求助的對象,,讓我們感覺到她的強大,
一強一弱、一男一女、絕望與希望,
繪本一開始就拉出衝突與對立的主題,以及這個故事裡獨有的魔幻色彩,
神秘感以及矛盾衝突的元素,是最容易將我們拉入故事裡的兩大條件,
作者只用了三段文字,就充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與想像力,恰好都是隱喻催眠最重要的元素。
【立體的五官感受,建立起文字臨場感】
隱喻催眠跟一般平鋪直述的文字描述,最大差異在於臨場感的建立,
繪本故事通常都自帶清晰的臨場感,
「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即使拿掉插圖,我們仍然可以從文字中立刻建構出場景,
無論是開場的尖叫聲、魔女跟少年對話的交談音調,
或是他們細微的動作,例如小心翼翼移出嫩芽、興奮跳了起來,
又或者是一些情緒的形容詞,像是痛苦、埋怨、興奮……
作者的用字非常精簡,卻也因此讓每一個詞彙都展現出精準的渲染力。
許多人都以為催眠引導應該是越長越好,事實上除了集體催眠時,
需要有足夠豐富的詞彙來引導每個人都進入催眠裡,
如果是一對一進行催眠的時候,過多文字反而會稀釋情緒濃度,
精準、簡短的文字可以在隱喻催眠中創造充滿立體感的振動,
這也是高階隱喻催眠與傳統說故事很不一樣的地方,
隱喻催眠要創造的是聆聽者與閱讀者內在心理動力的變化,
就像是一杯不摻水的波本威士忌,濃度與張力會是最強烈的,
在這個繪本中,我們很清楚少年的渴望,也期待少年可以得到自己要的,
一如當我們深陷於強烈的創傷經驗時,絕對會迫不及待渴望重獲新生。
【運用心錨建立記憶點,讓我們從中獲得啟發】
只要是看過這個故事的人,必然會記得以下幾個關鍵字:
幸福、記憶、長不大、靈魂,
這些字詞充斥在各類小說、電影跟影視作品裡,
然而為什麼作者可以只用七段文字,就讓我們深深記得:
「要是沒辦法克服,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小孩子」
原因在於這個繪本掌握了心錨的原理。
心錨是NLP跟艾瑞克森催眠中經常運用的技巧,
最簡單的原理是當被催眠的人進入最深沉、最有共鳴感受的時刻,
運用一個字、一個聲音、一個身體動作或一個畫面,
讓他可以牢牢記得此刻經驗的感覺。
當我們跟著少年掉入不滿與絕望的深淵時,魔女出現了,
這是整個繪本的高潮,於是當魔女開始向少年解釋:
「痛苦不堪的記憶……懊悔不已的記憶……
傷害人與被傷害的記憶……被拋棄後黯然轉身的記憶……
唯有將它們埋藏於內心深處並活下去的人…..
幸福,唯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
我們忽然間從故事裡感受到了些什麼,
明白當自己急於擺脫憂鬱、焦慮、恐懼、痛苦甚至是過去的創傷時,
事實上很多時候自己只是期待逃避痛苦,而非面對現實。
(這是另一個韓劇中隱藏的主題:面對現實)
在創傷療癒的過程中,面對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陪伴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消化與重整自我,
接納自己進三步、退兩步,接納過程中各式各樣不同的心情,
持續練習學會的自我修復方式,並從過程裡踏實感受到自身力量,
是創傷倖存者得以真正迎接幸福的關鍵,
太早期待自己樂觀、太早要求自己原諒、甚至太急著強迫自己「好起來」,
最後可能只是跟少年一樣,沒有惡夢卻充滿不幸,
因為那些想像出來的快樂、為了逃避痛苦而建構出來的樂觀,
都只是海市蜃樓,難以真正在現實生活中長久存續,
就像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一樣,只能幻想著美夢。
這個看似殘酷卻真實的結局,讓我們的心深深被震撼著,
也讓我們再次明白,原來療癒始終不存在著捷徑,
唯有一步一步踏實前行,最終才能長成一個擁有幸福的人。
【隱喻催眠具有特定的起伏跌宕】
最後這段我嘗試從隱喻催眠的架構,解析短短七段的繪本故事,
為什麼可以讓我們彷彿經歷了一段清醒催眠,並從中獲得啟發,
(有看過這齣戲劇的人,在配樂跟女主角的話語陪伴下,會更身歷其境)
在開頭第一段「啊啊啊啊!今天,少年也從駭人的惡夢中驚醒」,
可說是強而有力的催眠引導,除了前面提到聲音是產生臨場感的方式,
資深催眠師都知道放鬆與舒服並不是唯一讓人進入催眠的途徑,
事實上至少有七種情緒或狀態都可以讓人立刻進入催眠中,
「恐懼」或「驚訝」也是其中一種,作者使用了「也」更創造出時間流逝感,
讓我們立刻明白這只是少年無數次惡夢中的一次。
作者沒有強烈描述惡夢多恐怖,而是在第三段立刻進入少年尋找魔女的行動,
這也是隱喻催眠裡精準用詞的風格,催眠師並不是要說一個詳細而完整的故事,
而是運用故事引導我們跟著主角一起踏上旅程,前往自己渴望的地方,
因此當第二段文字已經足以喚起我們潛意識裡不愉快的經驗時,
接下來隱喻就一路引導我們注意自己的目標,從絕望轉入希望:抹去不好的記憶,
魔女此刻的叮嚀「成為幸福的大人」也成為一抹不詳的暗示,
讓我們在不安中繼續期待著故事發展,
至此我們的注意力已經完全集中在少年身上了。
然而在下一段裡,我們立刻知道少年並沒有因此長成幸福的大人,
當血紅之月升起,魔女前來,跟隨著少年的埋怨,我們感到困惑,
困惑也是另外一個讓我們深深沉浸在催眠裡的另一種狀態,
除此之外,明明已經長大,作者卻仍「少年」稱呼他,
一方面讓我們可以維持對這個角色的認同與延續感,
另一方面卻也暗示著少年只有肉體成長,靈魂(心智)卻仍只是個小孩子。
於是當魔女用低沉的嗓音告訴少年:
「痛苦不堪的記憶……懊悔不已的記憶……
傷害人與被傷害的記憶……被拋棄後黯然轉身的記憶……
唯有將它們埋藏於內心深處並活下去的人,
才會變得更堅強、更炙熱、更柔韌,
幸福,唯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
我們與少年同時經驗到,原來過去看似努力的逃避,
使此刻的自己仍然原地踏步,讓歲月虛度卻仍走不出過去的回憶,
痛苦回憶只是被自己親手封印起來,並且吞噬了自己的心,
於是我們失去快樂、難以幸福,一切都是因為過往回憶已經與靈魂一同埋葬了。
隱喻催眠的基本架構是種種子、發酵、高潮與強力結尾,
在最後一段裡,少年的心臟深處長出嫩芽,
魔女小心翼翼移出嫩芽,種植在自己的秘密庭院裡,
這一段除了再度延續魔女的神秘感,也作為下一段心錨的前導:
「因此別忘了,不要忘記,好好克服它們,
要是沒辦法克服,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小孩子」,
故事結束在嫩芽覆蓋在庭院裡的每個角落,
彷彿暗示著創傷療癒之路是如此不容易,
使得多數人都傾向選擇一條簡單的路:
靈魂被取走、將希望寄託在某個秘密的地方,不再想起,
這又與魔女告誡少年「不要忘記」形成強烈對比。
嫩芽會讓我們想到希望,雖然少年失去靈魂化身為嫩芽,
然而在太陽照耀下,我們的潛意識裡仍然心存一絲希望,
盼著即使過去的自己選擇逃避,如今若重來一次,
或許就有機會學習安然生長,成為獲得幸福的大人,
這種充滿矛盾意味的結局,
反而更讓我們得以從中反思自己的生活,
並從故事裡獲得繼續前進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