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多重人格嗎?在你的想像裡,多重人格長什麼樣子?是像小說《24個比利》那樣,只能經常住院治療,還是如電影《野獸》會迅速切換不同身份?
在我的臨床實務工作裡,上面這段陳述比較像是一般大眾對多重人格,正式醫療名稱為解離性人格的想像,雖有一部份的真實性,卻也具有誇張的戲劇性,這本書裡的諸多橋段,也具有這種為了增加可看性,所做的改編與渲染。
雖說如此,我很喜歡作者能在娛樂性跟專業度之間努力求取平衡,娛樂性的部分,如果你看過懸疑電影或24個比利這類的小說,大抵上不會差異太大,然而這本書具有前者所沒有專業性。
《解離女孩》這本書的專業度主要來自於作者時時刻刻的反思:心理師需要有能夠直面苦的能力,因為人們多半貪圖快樂,而這正是讓他們痛苦的原因,因此心理師需要擁有逆行力,人們都想逃開的那塊廢墟,正是心理師該勇往直前之處。
心理師如果只是以消除個案的症狀為主要目標,那麼跟機器人有什麼兩樣?心理諮商真正的價值在於理解個案,並陪伴他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在會談室裡的每一分每一秒,心理師都會不斷面臨挑戰,因為他永遠無法保證,當下做的判斷,是否真能好好回應到個案,只能不斷觀察、嘗試、調整。
這些反思豐富了這本小說的深度,在這個心理師正逐漸變得網紅化、商品化的時代裡,願意誠懇揭露自身害怕、挫折,以及對接案困境反思的心理師,真的是越來越少了,作者願意在書中分享珍貴的個人反思,讓我們有了「瞭解心理師都在想什麼」的寶貴機會!
談到專業反思,這本書來到我手上時,恰好我才從一份2011年的英文文獻裡看到催眠與EMDR是創傷治療以及解離性人格較有效果的兩大主要方式,EMDR的操作方式在《解離女孩》裡有寫,但我不太熟,至於催眠就是我的老本行了。
很多人會以為來催眠就是要把自己「治好」,例如完全根除創傷痕跡,或是把不同人格全部整合在一起,事實上這是一種不太可行的幻想,人雖然擁有強大的復原力,但過往受到的各種創傷,無論在人格結構或大腦神經回路裡,都會留下深刻痕跡。
尤其解離性人格幾乎都與性創傷、童年逆境或各式創傷有關,因此面對這類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個案,把目標放在「能夠與不同的部分和平共處」是比較實際而容易達成的作法。
即使不是解離性人格,我在創傷治療的實務中,也以「與苦共存」為主要目標,因為生活中必然會有壓力與苦痛,想要根除這一切不舒服,那我就是在跟個案想當神仙的幻想共謀了,這是一條注定讓人失望的路線。
對我來說,破鏡即使重圓,終究還是掩蓋不了那條裂痕,即使如此,這仍不妨礙我們好好活著,我會有這樣的反思,源自高中被霸凌的創傷。
從大學到研究所時期,我對尋求諮商或各種療癒的目標,始終擺在恢復過去的我,亦即我想變得跟國中的時候一樣,可以很有人緣、能夠跟人說說笑笑,但我後來發現,無論怎麼努力都辦不到。
創傷帶來的斷裂,不可能就這樣輕易恢復原狀,當我開始接納了自己回不去的現實,一方面療癒過去的傷,另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才真正有力量開始向前走。
《解離女孩》把這樣的復原歷程寫得很美,作者並沒有把思雅變成完全健康的一個人,但思雅開始可以跟人戀愛,開始能夠專注於工作,她能用不同眼光來詮釋過去,並且帶著曾經分裂開來的自己們,好好活下去。
認真來說,誰又沒有傷呢?或許我們都是帶傷前行的人,然而即使有傷、縱然有痛,我們都仍然可以帶著受傷後分裂出來的「我們」,繼續在陽光下前進。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