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寫給學弟妹們的一封信】
換過心理師執照後,這一兩年來越來越多機會被「認親」,
來自母校的學弟妹們會丟訊息傳來邀約課程或演講,
出現在一些場合時,也常會有學弟妹來相認說:
「我一直有在看你的部落格喔!」
每當我都感到受寵若驚,同時覺得部落格書寫的意義重大。
在6/30的斜槓心理師實務專題講座中,更是看見學弟妹們的焦慮與迷惘,
相較於我成為心理師的第一年,如今諮商圈子有著百花齊放的繁榮,
然而在這些燦爛煙花綻放的夜空之下,
就讀心理相關科系的我們,卻似乎覺得更加迷惘與不安?
身為自由工作的斜槓心理師,迷惘與不安幾乎是我的左右護法,
三不五時就會冒出來,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可以分享哪些經驗,
可以成為一座穩固的樓梯,讓學弟妹們踩上去後,可以覺得稍微踏實一點?
於是我歸納出三件事情,是我們可以開始去做的。
【認清有能力不等於可以工作穩定,工作不等於自身價值】
無論在哪一個工作領域裡,我們很自然的會把能力與工作穩定與機會綁在一起看,
然而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這樣的看法很容易導致焦慮不安,
甚至因為履歷一直被退、比別人慢找到工作,開始懷疑自己能力不足,
雖然擁有越專業的能力,確實越有可能快速找到工作,或是獲得好的發展,
然而在工作職缺成長速度,小於每年成為心理師人數的速度時,
我發現有些時候,運氣、人脈或是表達能力、外在形象等因素,
對於第一份或第二份工作的下落,可能具有比能力更大的影響力!
對於就讀心理相關系所,志在成為「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我們來説,
即使腦袋清楚工作狀況不完全等於自己的價值,
然而當沒有一份理想工作,或是一直找不到工作、在工作中挫敗時,
還是很容易沮喪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甚至有些喪氣的想:「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
如果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台灣社會其實還沒有成熟到將心理師視為專業工作,
又或者單純只知道心理師很專業,卻不清楚「心理諮商」究竟是什麼?
我們所感受到的焦慮不安,有一部份來自於社會情境因素而非自己時,
或許我們能夠把多一點力氣,放在思考如何在這個情境下好好前進,
而不會立刻把找工作、工作表現的挫折,與自己不夠專業劃上等號。
【心理師只是眾多行業的一種,我們也只是平凡的人類】
社會上本來就會對特定行業抱持著比較崇高或理想化的期待,
例如醫生、老師、護理師或心理師,
在我們還是學生時,因為在專業脈絡下接受訓練,
因為對於成為心理師有足夠的認同感,
加上看著這條路上遠方前輩們看似瀟灑的背影,
更是默默或在心中期待著:「有一天,我也要跟他們一樣!」
我覺得心理師是蠻仰賴「意義感」維繫生命與工作熱情的一群人,
願意投入這行、選讀相關系所的人,本身多少都有些理想主義與浪漫情懷,
對我們來説,燃燒這份熱情、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連結是很重要的。
然而這份理想與熱情,往往會逐漸在實習或出社會後,受到社會現實的嚴苛挑戰,
會讓我們開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感到煎熬,
甚至發現某些我們曾經景仰過的前輩,居然做出難以相信的事情,
於是開始對自己所身處的職場環境感嘆、無奈、失望或挫敗,
我覺得,理想破滅時,其實才是我們真正離開心理諮商本位思考的開始,
我們在社會心理學中都讀過許多個體與個體、個體在組織群體裡的現象,
例如從眾、白袍效應、責任分散、門內腳或閉門羹效應…等等,
當我們發現即使自己與同儕,身為心理師卻仍然無法抵擋人性中自然會有的幽微時,
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原來某些生命苦難或社會現象是必然存在的,
才會開始真的聽懂,以前課堂上老師說「心理師也是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聽懂什麼叫做「只有當事人願意改變,我們才有辦法陪伴他們改變」,
因為即使我們身為心理師,仍然擁有與其他職業的工作者一樣的人性,
心理師並沒有比較「高尚」或「神聖」,我們只是多了些心理學知識罷了。
(延伸閱讀:我們很專業,也有平凡人的辛酸血淚:揭開諮商心理師的六道面紗)
【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情,學習好好享受生活】
雖然上一段的內容似乎有點無奈,
然而投入心理師工作這麼多年,我越來越深切感受到,
當我有能力看見心理師與社會上百家百業的共通點時,
我的內心反而覺得更加穩固而踏實,
求職焦慮、同儕競爭、權利階層….這些在每個行業都會遇到的狀況,
在心理諮商圈裡,也同樣會遇到,
只是我們身為心理師,確實多了些知識與能力可以設法好好去處理這些情況,
這麼一想,一方面我更貼近了當事人們在生活中的種種困境,
另一方面也能清楚感受到,我與當事人之間那條模糊的分野在哪裡。
於是,當我們脫離了對心理師這個身份的過度理想化與神聖化之後,
反而更有能力回到現實的情境中,去思考自己的生涯發展跟職場困境,
同時,也開始懂得把注意力回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什麼才是我生命中的熱情?我如何儘可能在生活中創造這份熱情?」
「離開心理師身份,我在生活中還有什麼能夠享受的事物?」
前者讓我們能繼續保有在心理工作上的衝勁,後者則讓我們的身心能夠充電,
當我們能夠找到這兩件事,或許就能在助人這條路上走好走穩,走得長久。
寫到這裡,我其實想說的是,隨著整個社會穩定職缺逐漸減少,
生存焦慮提高已經是各行各業的必然,
而早在多年前我在大學教生涯規劃時,就曾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
對於現代人來説,精準預測與分析職場變化,
讓自己求得一份長久不變的工作,已經慢慢變得有些不切實際,
對於身處在數位時代變化無窮洪流中的我們,能夠有「處變不驚」的能力,
才能確保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瞬息萬變的職場生態,
如果我們打從心底相信,當事人的痛苦不見得是我們能夠解除的,
心理諮商能做的只是陪伴當事人長出承受痛苦的能力,
那麼或許生存焦慮,以及隨之而來延伸出的種種情況,
也不是我們所要根除或消滅的,我們只能學習帶著焦慮持續一路走好。
(延伸閱讀:廣大的世界,就是我們的諮商室)
當我們擁有讓理想與現實共存的能力,我們就有能力走出諮商室的象牙塔,
與當事人們一起面對,那活生生真實社會所帶來的種種不愉快與不舒服了,
我自己深深相信,離開心理師的位置,去感受生活中的種種真實,
才是一條真正能夠走入人心的道路。
1 comment
寫得真好呀^^
版主回覆:(04/16/2019 10:28:53 AM)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