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的領域當中,有一門學問叫做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剖析得相當透徹,
著名史丹佛監獄實驗便是改編自社會心理學中的某個實驗,也因此掀起軒然大波,
不過或許有些人不知道,社會心理學對於愛情的研究也相當豐富,
許多人所熟知的「愛情三元素」理論,便是出於社會心理學的其中一個章節。
愛情,是自古以來英雄美人都難通過的一個艱難任務,
心理學家不斷在探索著,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避開哪些危險,
兩個原本相愛的人,才能繼續維繫關係,
甚至在走入婚姻之後,還能保持著當初的感動,
在愛情三元素裡,歸納出浪漫、親密與承諾三個重要的關鍵,
我嘗試透過自己的感情經驗,以及接觸過上百個愛情案例中,
分享這三個元素可以如何在關係中被運用。
1.找到屬於自己風格的打扮(浪漫元素)
愛情專家或教練最常給想戀愛的男女的建議,便是從外貌做起,
這個作法聽起來膚淺,卻有其心理學上的根據,
心理學家發現,人際之間的吸引力最開始都起於生物本能,
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性吸引力指數,
畢竟這是在尚未深交之前,唯一外顯可觀察到的特徵,
除此之外,人們傾向於將好看的外表,連結到高尚的內在情操,
例如勇敢、負責、溫柔、善良……等等,
(雖然這個連結是錯的,但卻依然很容易被本能地使用)
因此將自己的外表打點好,的確有其必要性。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驗,經營外貌並非一定要跟隨時尚潮流,
相反地,我們需要去思考「什麼樣的裝扮適合我?」、
「什麼樣的打扮是我自己會喜歡的?」
而不是「對方喜歡我穿什麼?」、「怎麼打扮會吸引人?」
衣服、飾品是穿戴在自己身上的,即使某個打扮很吸引旁人,
但如果自己穿起來覺得很奇怪,連帶的散發出來的感覺也會打折扣,
反而抹除了原本可發揮的空間。
除此之外,裝扮與人的個性、先天骨架也有適配性,
把鄰家女孩硬打扮成夜店女王,或是要時尚潮人變成沙灘男孩,
很可能反倒阻礙自己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息,
在穿著打扮時,要記得挑選能凸顯自己特色、展現內在特質的服裝。
2.找到屬於自己的「甜蜜點」(浪漫元素)
甜蜜點是我自己創造的用詞,意味著這個人的浪漫風格,
我聽學姐說過一個醫學系追女生的招數:「妳真是我的血清素!」(註1)
這句話在一般人耳中聽來奇怪無比,
對於同樣具有醫學背景的人來說,意思卻等同於「妳是我的程又青」!
具有文學素養的人,可能會寫情詩給另一半,
但對一個剛毅木訥卻踏實認真的人來說,
他的浪漫可能展現在只要另一半出現任何生活挑戰,都能成為遮風避雨的肩膀。
沒有人能同時兼顧所有浪漫的元素,
所以找到自己的特質,發揮擅長的氣氛營造策略,
會遠比參考坊間戀愛書籍的指引,拼命鍛鍊不適合自己的武功來得更容易經營關係。
(是的,要像龐德一樣帥氣又專情、浪漫卻又可靠、懂得女人心又沈穩內斂,
或是要如同許多男人幻想般的,在家像賢妻良母,在臥室像性感蕩婦,在公婆面前是乖巧媳婦,
我想天底下這種人才應該很少見,即使存在我們自己可能也得變成這樣才行)
3.學習聆聽與分享(親密元素)
浪漫元素雖然可以在剛開始讓關係進入沸騰狀態,
但心理學家發現,浪漫元素很容易像是火焰一樣,迅速燃燒殆盡,
而且隨著時間越久,對彼此越來越熟悉,
同樣的方式也會迅速減低效果,
因此親密感會是在熱戀期過後必須用心經營的關鍵。
用心聽對方說話,順手將對方說過的一些重要事件記下來,
會是幫助自己瞭解對方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不帶批判與主觀認定的聆聽,會給予對方信賴感,
讓對方願意在我們面前揭露更多自己。
相互自我揭露,是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環,
有助於讓彼此看見真實的自己,
而不是熱戀期中,那個自己投射出來的完美形象,
逐漸認識對方完整的面向,能讓彼此的心更靠近。
除了被動的聽,主動分享也很重要,
對話是雙向的,因此若只有一方在說,很快就會面臨話題用盡的窘況,
雖然許多專家會建議要找到彼此共通的話題,
但有時候分享對方所不熟悉的事物,反而可以讓彼此的視野更開闊,
因此重點不見得在於說了什麼,而在自己分享的事物,是否為自己的熱情所在,
當我們所分享的內容,是自己真心喜歡的,自然會流露出自信與光彩,
這會遠比刻意迎合對方的話題,或硬要自己去瞭解一個跟原本喜好截然不同的事物來得容易,
也更容易打動對方的心。
(記得,聊天這件事的關鍵在於營造對彼此的熟悉感,以及如何替關係帶來活力)
4.願意在關係中坦白與溝通(親密元素)
聆聽與分享是營造良好對話的第一步,
但願意在對方面前展現自己脆弱、不完美的樣子,
同時也樂於接納對方的觀點,彼此溝通協調,
是關係得以長久的重要關鍵。
我們經常會有個迷思是,如果展現出自己的缺點,對方可能就沒那麼愛自己了,
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對方愛的是我們刻意經營出來的面向,那麼對方真的愛著我們嗎?
過度的保留自己的秘密與缺點,在初期雖然會讓關係進展順利,
但長久來說,我們會經驗到越來越龐大的空虛,
因為我們會忍不住猜想,對方會不會愛的是我們營造出來的假象,而非真實的自己?
這樣的恐懼會是破壞關係的一大殺手。
除此之外,隨著關係不斷加深,雙方的差異也會逐漸被展現出來,
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我們」,
是「我們」一起來面對這些差異,以及生活中的挑戰,
而不是「我」和「你」一起面對,
這個微妙的用詞差異,有其底層很深刻的心理運作模式,
經常用我與你在看待關係的人,比較容易看見彼此的分歧,
並將自己與對方區隔開來,進而在思考上陷入瓶頸,
用「我們」來思考的人,比較容易將兩個人看成是一個整體,
並且發展出許多具有創意的協調方式,也因此可以找到意料之外的平衡點。
(這與要在關係中綁在一起、委曲求全不太相同,
不過這會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主題了)
5.回想初衷,堅持下去(承諾元素)
承諾並不是只在求婚或結婚之後才出現,
心理學家研究愛情三元素時發現,
如果說浪漫如同火焰,在熱戀過後就只會維持一個平穩甚至下滑的曲線,
親密則有如細水長流般,得以隨著時間經過無限地往上延伸,
那麼承諾比較會像是階梯一樣,在不同的階段時會有個猛然躍升的幅度,
但在同一個階段裡,依然會穩定地存在。
(這是以理想的關係發展來說的)
關係中第一個會遇到的承諾躍升,來自於相互表白與確認,
在這個時期的承諾,會將彼此帶入一個暫時性的穩定關係中,
雙方於是有「正當理由」大方表現對對方的關心與付出,
也將彼此從自己的普通交友圈中劃分出來,
第二個比較大的承諾通常會是求婚,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對彼此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確認,
這次的承諾比較像一種宣告,昭告旁人自己願意將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道路合而為一,
雖然兩個人的生命方向不會完全一樣,但會願意嘗試在前往不同方向時,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
第三個承諾會出現在懷孕生子的階段,第四個承諾則可能出現在中年或老年危機的時刻。
無論在關係處在哪一個階段,裡頭都蘊含著不變的本質,
那就是雙方願意為彼此做出個人的退讓與調整,
設法將兩個形狀、尺寸都不同的齒輪拼在一起,卻依然能夠和諧轉動,
只是隨著關係階段的不同,這份承諾的深廣度會增加罷了。
在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中都指出,承諾有時候會是關係是否能順利維繫的最終關鍵,
浪漫與親密相較之下,都比較容易經營,然而承諾牽涉到生活層面的改變,
因此彼此是否有心付出、願意調整一部份的自己,來讓關係變得更加和諧順利,
將會決定一段關係的持久程度。
許多人會將承諾看成一種沈重、老派的作風,
在這些人眼中,承諾有時候跟浪漫是相互違背的,
這是社會主流文化中,習慣將老實可靠的「丈夫妻子型」,
與浪漫熱情的「男女朋友型」分開來看,
其實這兩者原則上是不太衝突的,
因為要能打從內心給出承諾,仰賴得不是意志力的控制,
相反地,是回想起當初追求對方的初衷。
我見過許多諮商心理師的前輩在進行夫妻諮詢時,
若關係還有改變的可能,除了需求協調外,
前輩通常會將心力放在喚起原初熱情上,
當彼此都回想起「為什麼我們要在一起」的時候,
經常會活化當初的熱情與攜手向前的力量,進而開啟繼續堅持的動力,
因此經常提醒自己,當初為什麼要交往、為什麼選擇這段婚姻,
有助於我們重新連結對彼此的愛意,做出適切的決定。
寫到這裡,我想就個人經驗分享的是,
雖然心理學家不斷努力歸納出幸福關係的各種元素與經營策略,
然而每一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實並不真的存在什麼公式,
每當我在關係中陷入困頓,去尋求朋友的協助時,
我常意外的發現,最有幫助的往往不是具體的操作策略,
而是如何讓自己的心穩定下來,看到這段關係中自己與對方,正走在什麼位置,
然後在朋友的支持與陪伴下,嘗試與對方一起來面對,
我與對方在關係中的分合,有時候也不全然能取決於自己,
有時候在於彼此之間在關係中的節奏與適配性。
除此之外,即使剛開始的關係進展順利,也無法保證未來都會一帆風順,
在關係中的兩個人會不斷改變,因此關係也會持續改變,
如何在這股變動中,保持平常心來看待一切的發生,
有時候甚至會比如何苦思問題解決策略來得更為重要!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當人的心情穩定了,往往會有更多能量去因應關係中的困境吧!
關係,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項不容易的課題,
對我來說也是很不容易的挑戰,
在此僅分享個人的經驗與專業學習,
祝福大家都能與自己喜歡的人,攜手共度下去!
註1:血清素
血清素是一種人體分泌的化學物質,作用在於讓人心情穩定愉悅,
醫學上已經證實血清素與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有關。
對那個醫學系的學生來說,「妳是我的血清素」,
暗示著每當見到對方時會臉紅心跳、開心甜蜜的心情,
一如血清素分泌時的狀態,這個梗大概只有醫學背景的女生才會被打動吧!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文章歡迎轉貼與分享,
若欲分享請直接複製文章連結並註明出處,
圖片取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