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寫完「帶著愛,說出對孩子的在意」一文後,
很有趣的是,今天偶然閱讀到的兩篇網路文章,恰巧都在談相似的概念,
因此,趁下午有空,想再寫一篇文章,
談談傳統責罵教育,與我與孩子們互動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投入親職諮詢,以及青少年輔導多年的經驗中,
慢慢發現,我與家長或老師們的回應,在內容上固然有不小的差異,
但最大的差別,其實是看待孩子的眼光,以及說話時的意念,
這或許也是目前坊間許多親職教養的書籍中,比較少提及的一環。
我接觸到一些談親職的文章,通常會把重點放在體會孩子的心情,
或是如何正向看待孩子優點的具體操作上,
我自己也曾經使用過這些方式一陣子,後來隱約感受到不太對勁,
也感受到實際使用起來,效果不太穩定,於是開始思索可以如何調整,
最後發現,在與青少年們(其實對更小的孩子也是)互動時,
除了充分的同理,還需要支持他們看見真實的自己。
傳統的責罵教育,只聚焦於孩子們「不足」、「要求」的部分,這是負面的失衡,
而新興的親職模式,則過度強調「足夠」、「肯定」的部分,卻成為正向的失衡,
兩者無法全然地支持孩子們長出自己的力量,
唯有帶著愛的心念,說出孩子們真實的樣貌,才能支持他們拿回生命的自主權,產生改變。
很多談論教育或親職的文章,都提到要如何「幫助」孩子們養成正向的行為或生活習慣,
可能我的思考邏輯比較奇特,但我真心認為孩子們最慢到了小學中高年級,
其實就已經對於校園及生活常規,以及什麼才是對自己「好」,存有適切的觀念,
那些無法順利適應社會規範,或是在行為上有所偏差的孩子,
並不是缺乏對社會常規的認知,而是有各種因素,妨礙他們長出自己的力量,
承擔起生命的責任,進而做出適切的決定。
傳統的親職模式,無論是嚴厲管教或正向鼓勵,往往是基於「對孩子有期待」的信念而來,
在成人的心中,已經預設了一套「這麼做比較好」、「這麼做才正確」的信念,
因此透過責罵或鼓勵的方式,設法引導孩子往「正常」的道路發展,
對於多數的孩子來說,因為生命中沒有太多重大的陷落,獲得的心理支持也還算充足,
因此透過這套方式運作,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然而對於那些來到輔導室,或是讓父母傷透腦筋的孩子來說,
我越來越相信,他們需要先看見「真實的自己」,才有力量拿回生命的自主權。
這類的孩子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充滿負面行為,因此被成人們貼滿負面標籤,
只看見自己「不足」、「壞」的部分,進而形成偏頗的負面自我概念,
另一種孩子則是試圖抗拒成人貼上的標籤,因而形成虛假的自我膨脹感,
只看到自己「夠」、「強」的地方,而被成人描述為「缺乏現實感」。
面對這些特別的孩子,我認為重點不在於矯正他們的觀念,
他們正是因為太清楚自己達不到主流社會所認定的「好」與「足夠」,
因而形成偏頗的自我認同,才導致各種脫序、超出常理的行為,
當成人不斷督促他們「面對現實」、「自我要求」時,
話語中往往帶著一種信念是「你不夠好,你沒辦法適應這個社會的」,
又或者是「你要成為我心目中的樣子,我才有辦法好好愛你」,
這樣的表達方式,往往造成孩子更大的壓力,因而更加退縮,
反過來說,只進行正向鼓勵的方式,則可能支持孩子發展出膨脹的虛假自我價值,
同樣不見得能產生轉化。
因此,無論是責罵或鼓勵,我發現內容有時候不全然是重點,
更重要的是,在對孩子說出這些話時,是否能傳遞「我接納你這個人」,
以及「你不只是自己所看到的這樣,我想支持你看見更完整的自己」。
在許許多多的實務經驗裡,「如實看見」所帶來的力量,往往超乎想像,
在我的班上,有幾位在期中報告時緊張到講不出話,甚至下台後全身癱軟的學生,
因為我的回饋,在期末報告時,開始能輕鬆自在而流暢的進行表達,
(關於那位學生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參考「成績反映的只是表現結果,無損於你的價值」
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90189422)
一位原本長期陷入憂鬱情緒的學生,在經過幾次晤談後,
不僅臉上有了光彩,也開始有力量面對自己的父母親。
在與這些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
別被表面行為所遮蔽,要支持他們看到如實而完整的自我面貌,
真實的他們,有被困境束縛而產生的痛苦與挫折,卻也有渴望自我突破的力量,
當他們生命中相互衝突而矛盾的不同面向,都同時被看見時,力量就會出現,
我在今天早上的高關團體中,是這麼對學生們分享的:
「透過三週來的體驗活動,我想讓你們看見的是,
在學業成績上,你們表現得可能真的很不好,
但以多元智能的概念來看,你們都具備著很大的潛能,
只要你願意不放棄自己,持續努力及找尋,就能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發揮的場域。」
在這段話裡,我如實陳述了他們在能力上的不足,卻也支持他們看到長久被忽略的力量。
其實我想說的是,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即使帶著正向與助人的意圖,
我們都需要重新覺察,這些話語,究竟是想表達對他們的期待與要求,
而在這些要求背後,潛藏著「因為你不夠好,所以需要改變」的想法,
還是想要支持孩子去調整原先建立的偏頗自我形象,活出完整的面向?
生命的弔詭之處,就在於越想改變,就越深陷其中,
當願意敞開心胸,看見真實的自己,力量將會自然湧現,
改變正是發生在這種時刻裡。
延伸閱讀一:不抱怨的人原來是自由的
這篇文章是我的老師Mali所寫的,
裡頭提到「帶著期待來教育孩子」,以及「尊重孩子如實的樣貌」兩種方式,
在實際的教養經驗中,會造成什麼樣不同的結果,
Mali採用的方式,還是比較「溫和」的,但卻也很有力量,
這篇文章裡,充滿著看待孩子行為的新眼光。
延伸閱讀二:原來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嚴厲的幫助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08773/
這是一個偏鄉老師的心路歷程分享,相較於第一篇的作者,
這個老師的風格相當「嚴厲」,表面上是希望學生「改變」,
可是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他真正要做的是「支持孩子長出力量」,
長出力量的第一步,就是如實面對自己,
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很細膩看見,這位老師如何陪伴學生看見真正的自己,
因而讓學生們自然燃起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
幽樹親職諮詢小檔案:
從碩班畢業,成為合格的諮商心理師之後,
就開啟了與家親職諮詢的道路,
明白家長對孩子的用心,也看見孩子在過程中的委屈,
因而更加堅定地渴望透過自己的專業陪伴,
重新牽起雙方心中,那條過份在意卻因而傷痕累累的愛之橋。
(圖片取自網路,本篇文章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轉載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