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心理師?好專業喔!」
「心理師感覺很難考,你好厲害!」
每當我初次跟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時,總招來一陣驚呼,
甚至在跟藍海伙伴一起帶催眠師訓練時,
一講到「同理心」三個字,非心理背景的伙伴更謙虛說:
「同理心、自我覺察是你這行的專業,我不懂啦!」
每次「專業」兩個字脫口而出時,我總是渾身不自在,
畢竟在台灣社會裡,一提到專業,好像無形中就拉開了與對方的距離!
(同理心與自我覺察其實是人人都可訓練的,
心理師只是在這方面下了比較多功夫,詳見文中第三道面紗)
不過,偶爾也會遇到截然相反的回應出現:
「諮商師這個工作真的很有意義,像我也有在接牌卡諮商個案,
我都會告訴他們遇到挫折時,要想開一點!」
「你們心理師好好賺喔,隨便聊個天就可以賺好幾千,又可以吹冷氣!」
每當聽到這種回應的時候,我都需要先深呼吸幾次,
以免不小心啟動潛意識的「暴走模式」,
用嚴肅的態度,跟對方解釋心理師這門職業的內涵。
(尤其是這種對話發生在社交場合的時候…..)
諮商心理師這個身份伴隨我走過了漫長歲月,
對於諮商心理師這個職業,從剛開始的「神聖不可侵犯」,
到後來「這個行業其實也沒啥了不起」,
直到最近這一年來的重新檢視與省思,
以下將用6個要點,簡單扼要的與伙伴們分享,
諮商心理師為何是門專業,與其他行業又有什麼相似之處!
專業面紗一:你是心理師,快告訴我現在該怎麼辦!?
經營臉書專頁超過3年,部落格超過10年,
偶爾會接到伙伴在網路上焦慮的詢問,
有些伙伴可能只是單純一句:
「心理師,我很容易緊張,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辦嗎?」
也有伙伴很用心的寫了超過一千字的「案情報告」,
然後問我「老師,請問我要怎麼跟我家小孩溝通?」
心理師身為「專家」的形象,似乎很容易牽動人們心中對於「權威」的想像,
然而事實上,諮商心理師之所以是門專業,就在於「不輕易給建議」!
雖然在晤談過程中,有時候還是會針對一些危急狀況提出專業建議,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諮商心理師都不會走「包公辦案」或「「鐵口直斷」路線,
這是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命理師、網紅之間最大的差異,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很複雜的成長歷程,
雖然心理學透過許多實驗,設法歸納出人性中的共通點,
然而人性雖有共通元素,行為細節卻有很大的不同,
不輕易給建議,其實才是一種專業態度的展現,
因為「人的複雜與細膩,絕對不是短短50分鐘就能立刻被分析完畢的」
想要體驗人性有多麼複雜的伙伴,
歡迎閱讀我製作的線上互動小說:渡者之心
閱讀時建議使用手機app:OICE,
android版本載點:https://goo.gl/jp9XYE
IOS版本載點:https://goo.gl/84oBLN
專業面紗二:心理諮商不過就是說說話,幹嘛要付錢?
大多數的心理諮商晤談過程中,都不會運用媒材,
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就是在跟「心理師」聊天而已,
然而實際經驗過諮商的伙伴都可以清晰感受到,
雖然50分鐘裡好像就在「聊天」中度過,
卻不知不覺替自己的生命做了清晰的整理,
這是因為,心理師所說、所問的每一句話,
大多是根據我們所受的專業訓練與判斷而來的,
只不過越有經驗的心理師,越有能力把專業用語轉換成日常對話,
聽起來,感覺上好像只是輕鬆愉快的閒談而已。
例如當我們詢問一個人對同事或伴侶的感受時,
不單單只是在關心對方的心情,
更是在設法貼近眼前這個人的內心世界,
瞭解在這個情緒背後的價值觀與信念,
並從這些理解當中,運用理論來支持這個人的改變。
雖說因為各種因素,讓目前台灣的諮商心理師,
在整體專業素質上,不容易取得很好的水平,
然而相較於其他相似的心靈工作者,
在訓練過程裡,還是經過較為紮實與細膩的要求,
例如我在取得心理師執照之前,
便已經有超過500小時的接案時數,並有大約100小時的個別督導,
心理師之所以是一門專業,就在於不只是需要有足夠的實習接案經驗,
還需要針對這些經驗進行反思、整理跟修正,
而在這過程中,督導就會是很重要的協助者,
想瞭解什麼是「個別諮商督導」,以及督導對心理師為何重要的伙伴,
歡迎參考「督導:諮商輔導工作者的堅強後靠」一文。
專業面紗三:每當我問心理師問題,為什麼總是被反問更多問題?
在心理師圈子裡有個笑話就是,不管別人問我們什麼,
我們總是會反問對方更多問題,還會加上「那你覺得呢?」
有些人會覺得心理師是不是其實不知道答案,
又或者覺得都花了錢來「找答案」,怎麼會得到更多「疑問」?
多數心理師相信「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因此會希望能透過問話,來提升個案的自我覺察,
為什麼心理師的提問能夠增加我們對自己的覺察?
回到專業面紗一中提到的,諮商心理師的回應往往有其依據,
當我們開始去思考這些提問時,不僅能慢慢將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無形中也正逐漸脫離原先侷限性的觀點,
允許自己用更有彈性的方式,重新檢視自己的疑惑。
自我覺察白話來説,就是對自己此刻的身體感受、
心情感覺或想法與念頭的浮現,
能夠有敏銳的觀察,進而在行為上進行調整,
這有點像是我們在開車的時候,一方面會注意眼前路況,
另一方面會留意自己在駕駛座上是否能坐得舒適,
並根據這些內外在線索,調整手在方向盤上的姿勢、踩踏板的力道,
當然,心理師自己對於晤談過程中,也需要保持覺察,
只不過在諮商晤談中,心理師需要覺察的事項更加細膩繁瑣,
例如我們會觀察自己說話語氣、身體姿勢帶給個案的感覺是什麼?
說話的內容是否能讓個案容易理解?
甚至當個案說的某些話,挑起自己還沒化解的議題與情緒時,
我們也會即時在內心進行調整,讓晤談過程不會受到這些心情的過份影響。
在這篇文章裡,透過三道神秘面紗的揭露,
我們可以瞭解到諮商心理師之所以是門專業,
與我們不輕易對人做出判斷、接受漫長而嚴謹的訓練,
以及對自己與他人的敏銳覺察能力有關,
在下一篇文章裡,則想與伙伴們分享,
諮商心理師雖然是一門高度專業的職業,
卻也有與其他行業相同的平凡面貌,
也與普羅大眾擁有相同的辛酸血淚!
本名張義平,幽樹(ShoRa)是我的靈性名字,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新北市國高中特約心理師與督導、
NGH催眠治療師與催眠訓練師、
藍海機構家族系統排列師、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
心靈圖卡諮詢師、訓練師與督導、聊心話大冒險桌遊帶領人。
以謙卑的心情迎接來到眼前的人們,
相信在每個生命挑戰中,都潛藏著邁向幸福的韌力,
用溫暖的心與如實的樣貌,與每個尋求服務的伙伴,
一起替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分享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