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領域很喜歡談「向內看」,喜歡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但這些年來,我發現過度探討內心世界,很可能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問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以佛洛伊德、榮格為首的精神動力取向,常被社會學家批評為「不食人間煙火」,當事人可能正飽受政治創傷或情感虐待的痛苦,治療失卻仍只專注在他的內心層面,忽略當事人的苦可能未必是他的問題,而是環境帶來真實的傷害。
不少人只要談到心理學,可能會很自然的認為心理學談論的都是人類的內心世界,事實上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除了社會心理學、神經免疫心理學、創傷知情、多元文化心理學等探討外在世界如何影響內心真實的學門。
在心理治療領域中,敘事治療、合作取向、女性主義治療以及創傷治療中的政治暴力創傷取向,都非常強調社會文化與政治議題如何影響到個人的潛意識發展。
你可能會想,心理諮商畢竟是要幫助當事人的內心成長啊,為什麼需要談論他的現實生活呢?
我在大學接受心理學訓練時,有一位臨床心理師出身的老師曾說過:
「有些人看起來是憂鬱症,其實是因為他的慢性疾病導致身心免疫失衡,憂鬱是被身體疾病引發的,這時候你一直跟他談內在覺察,怎麼可能會有幫助。」
在敘事治療的課堂裡,老師也曾提醒我們:
「當一個女人跟你提到婆婆認為她不孝,如果你無法幫助她看見社會對媳婦角色帶著很多理所當然的框架,只是引導她處理自己的情緒困擾,那你是在強迫他適應一個其實應該改變的社會問題。」
或許你慢慢感受到了,自我覺察對內心成長是很重要的鍛鍊,可是當我們忽略現實情境的脈絡時,助人者很可能變成權威、機構甚至是主流社會價值裡,帶來壓迫的共犯!
這就像是當我們問熟人性侵的倖存者「為什麼你當初沒有選擇說出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孩子可能要冒著被大人斥責說謊、沒教養、破壞家族和諧的風險,才能把這件事情攤在陽光下。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雖然坊間大多數的催眠系統只談潛意識的內心世界,我卻發現這往往會讓催眠變成迴避責任、忽略現實的幻想。
這會引發一個問題:個案在催眠結束後覺得自己感覺好多了,可是隔一陣子問題還是沒有被真正解決。甚至有些個案可能會因此變得自我膨脹,做出莽撞衝動的選擇。
所以當我面對有身體疾病的個案,會嘗試多瞭解相關的醫療診斷與資訊,以免耽誤就醫時機。
個案提到她希望藉由催眠瘦下來的時候,我會跟他討論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運動強度,以及具體的減重目標,然後才會進入潛意識探索。
當個案提到伴侶衝突或親子爭吵時,我會稍微瞭解他們之間說了些什麼、用什麼樣的口氣說話,因為有些關係中的結,問題出在溝通方式錯頻,沒有什麼潛意識的大問題。
我所創立的明鏡催眠,不只具有深度心理學的基礎,同時還涵蓋關係心理學、系統場域心理學,以及神經心理學。
正因為我很早就發現佛洛伊德跟榮格在心理治療上的盲點,我在自己創立的催眠助人系統裡,添加很多關於外在世界的評估方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助人風格是「擁抱矛盾」,人心的矛盾經常是內心與現實的拉扯,或是兩股不同的內心聲音在吵架,而這兩股聲音都各有其現實背景。
所以在明鏡催眠的助人系統中,我發展出許多陪伴矛盾與抗拒的方式,有時候說說隱喻故事,透過投射化解矛盾,有時候則從個案的身體感受著手,嘗試鬆開抗拒。
也因為這是一套能讓助人者自由穿梭內外世界的系統,所以當個案陷入危機的時候,我有幾招特別好用的保護措施,可以讓催眠變得更加安全。
對我來說,明鏡催眠是一套深入往內覺察,打開外在生活可能性的助人系統,自我覺察的目的,是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長出改變的力量,如果無法陪伴個案改變,那麼無論諮商、催眠還是任何一種療癒方式,將會變成自我洗腦的工具而已。
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專業信念與助人哲學,而且很想知道怎麼陪伴內心矛盾又充滿抗拒的個案,歡迎報名我9月在高雄開設的「與抗拒同行,讓轉化自然發生」明鏡催眠專業核心訓練工作坊!
在整整4天、橫跨2個週末的時間裡,我們將會學習1個關鍵的助人心法、2套危機處理的安全防護工具、3種陪伴抗拒的層面,以及6個明鏡催眠的獨有技巧。
報名表請點「與抗拒同行,讓轉化自然發生」,今年僅此一班,限額12人,敬請把握機會!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