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歐洲人的心理狀態,跟台灣人一樣嗎?
好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裡面提到歐洲人跟亞洲人因為生理基因與體質的差異,適合的飲食方式也大不相同,甚至連酒精分解速度也不一樣。
既然歐洲與台灣人需要的飲食習慣不同,那麼我們的心理需求,會不會也有差異呢?這聽起來好像是常識,但回到助人實務現場沒有這麼單純,因為台灣的諮商實務是以歐美心理學為主流(其實靈性療癒更是如此)。
日本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就曾經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當年他從瑞士學完榮格分析歸國後,很快就觀察到西方心理治療觀點跟日本文化的衝突,這讓他非常苦惱。
例如西方人會認為心理師跟當事人是兩個獨立個體,彼此不能互相干涉,「你是你,我是我,你只要盡情說你想說的就可以了」河合隼雄提到日本人是非常看重關係的,因此日本的當事人在說話時,不可能忽略心理師的感受。
當河合隼雄請當事人不需要顧慮這麼多的時候,當事人反而感受到一股絕情,這段分析也就進行不下去了。
看到河合隼雄在《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裡寫下這些苦惱時,我覺得非常有感覺,因為我在實務現場觀察到了類似的文化衝突。
歐美心理學很習慣將當事人的困擾與父母教養連在一起,例如依附關係、戀母情結、情緒調適能力、人際界線……這些概念都與原生家庭的養育經驗有關。
然而在跟台灣人進行諮商時,我發現這些理論往往會產生兩種結果,第一種是當事人將自己的痛苦全部歸咎於爸媽,覺得自己之所以活得這麼悲慘,全都是爸媽害的。
第二種則是當事人非常避諱談起父母或小時候的事情,深怕話一說出口,就是在指責爸媽的錯誤,自己會變成家中叛徒。
有些心理師會認為這是對心理諮商的誤會,但這套方法本來就不是台灣本土的東西,人們有這些反應,或許可以說是誤會,或許也可以說心理師需要替台灣人量身訂做適合的詮釋方式。
如果當事人很不想談過去的成長經驗,我會先陪著他看看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眼前困擾,畢竟人生成長不見得都需要回首過去,放眼未來也是一條路。
隨著實務經驗越來越豐富,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需要回到本土文化來理解台灣的當事人們,這些年來陸續接觸過一些不同國家的當事人,我也會花一些心思去理解這些國家的風土民情。
因為我越來越感受到,直接移植歐美心理學來解釋台灣人的困擾,其實是非常不夠用的事情。
河合隼雄在《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裡提及,他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發現自己其實深受日本的佛教文化影響,進而認真思考他所習慣的佛教思想,與成年後前往歐洲學習的榮格心理學之間,存在哪些衝突,又該如何化解?
例如他以煉金術的經典文本《哲學家的玫瑰園》以及日本的《十牛圖》進行對照,前者很明顯的將觀看畫作的人與畫作裡的人物區分開來,當欣賞《哲學家的玫瑰園》,就好像煉金術士將一連串的心理變化呈現在我們面前。
做為西方的煉金術文本,在玫瑰園的一連串圖案裡,是以性愛作為隱喻,並描述著心靈中對立衝突的部分如何相互結合、溶解、昇華,最後整合為一體。
《十牛圖》卻很有意思,我們隱約可以感受到,自己正是畫中尋找牛的那個人,而且甚至可以將觀看畫作的順序整個顛倒過來,這種「既是……還是……」的風格,是東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河合隼雄透過兩個皆是談論人類心靈變化的東西方畫作,對比出歐美人與日本人之間的差異,並在《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裡,深刻闡述他因應這些差異的方法。
這讓我想到歐美心理學對於關係困擾的解決方法,通常是「把話講清楚」,然而凡事都講得清楚明白,並不是台灣人習慣的事情,在某些場合,把話講得太明白,反而會引來旁人的攻擊與排斥,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諮商實務中,如果當事人帶來關係議題,我通常會先把重點放在當事人對自己的情緒、想法與糾結是否清楚,至於對外的溝通方式,從最清晰的表達到最曖昧的方式,我認為有很多彈性作法。
同時我還注意到一件事,比起河合隼雄的時代,2024年的台灣西化程度更為明顯,甚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還存在著許多不同國家的影響。
日治時期的遺風、美國資本主義、眷村文化、客家文化、韓國偶像文化、香港電影的餘溫、原民部落、新住民……小小一個台灣島上所蘊含的文化種類,可能遠比我們想像得更豐富!
因此與其說我們需要思考歐美心理學是否管用,我認為更需要思考的其實是這些心理學知識該怎麼用?
舉例來說,在美國心理學中非常貶低曖昧溝通這件事,覺得這對關係有害,然而近幾年流行的艾瑞克森催眠,其實非常推崇曖昧溝通,甚至覺得一句話裡如果包含好幾種可能的意思,對於當事人可能會更有啟發。
同一種溝通元素,應用的方法不一樣、詮釋的角度不一樣,帶來的感受與結果可能也不一樣。
我想在多元開放的現代社會裡,如何有意識的吸收不同文化的養分,進而長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果實,會是非常需要練習的能力。
河合隼雄在《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裡示範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台灣文化其實受到佛教思想深遠的影響,翻開這本書,或許我們都能重新看見自己身上,攜帶著哪些文化的影響,進而善用心理學知識,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