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媽媽先快樂起來,孩子才會幸福。」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心裡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些媽媽說:「我當時知道自己好過了,孩子才會好,可是……」
她們沒有說完的是:「這社會對媽媽的期待好高,又要我把孩子養大,又要我懂得放手不操心,我怎麼知道收放之間該怎麼拿捏?」
今年母親節,我想跟你分享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那就是放下要讓媽媽快樂的期待,因為當「成為一個快樂的媽媽」變成另一種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時,全家人在潛意識裡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努力完成這件事。
可是,當媽媽就一定非要快樂不可嗎?
我身為高敏人,從小就很能直覺地感受到媽媽是否快樂,也很努力用聽話跟好成績來嘗試讓她開心,一直以來,我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表現得夠好,讓媽媽放心,她就會快樂了。
但我後來發現,這只是我用身為孩子的眼光,所理解到媽媽的模樣,連我自己的心情都難以控制了,更何況是要透過我的努力來讓媽媽開心呢?
在家族系統排列訓練課裡,貴傑老師曾經說過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過去的心理學常說,父母親要快樂起來,才能讓孩子過得幸福,這樣的說法好像把療癒的責任,都放在父母親身上。」
「但療癒是可以向上傳遞的,當我們活得夠好時,療癒的能量自然會往上一代流動。」
我認為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親不再需要把孩子的幸福全部當成自己的責任,我們身為子女,也不再需要一肩扛起讓父母親幸福的責任。
因為愛需要流動,幸福與快樂更是勉強不來的事情,我們每個人唯一可以掌握的,其實是自己過得是否開心、自己是否活得幸福。
並不是說我們從此不用關心父母,而是當我用盡全力去關心母親之後,也必須接受一件事:
媽媽的快樂,不是我一個人可以決定的。
我身旁有不少高敏人朋友,很努力的想要讓母親開心起來,因為他們可以敏銳的感受到母親活在自我束縛的牢籠裡,過得並不幸福。
我也陪伴過許多深陷創傷的當事人,終其一生過度努力,只為了希望獲得母親的肯定與讚賞,卻一再挫折失望,把自己困在痛苦的循環裡。
我身為高敏人,也曾走過相同的心路歷程,因此可以懂得,以孩子的身份希望讓母親開心,是人性裡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也逐漸發現,也許在母親眼中,我永遠就只是個孩子,而他身為母親,面對身為孩子的我時,也許會有屬於她的堅持與選擇。那麼無論我怎麼努力,或許都難以影響母親的心情,不是嗎?
在母親節前夕,希望這篇文章能夠陪伴你,不管你是身為母親,還是身為孩子,都能從「母親節快樂」的壓力裡,溫柔地解放自己。
母親節這天,如果我們可以快樂,是很幸運也很幸福的事情,但如果我們不快樂,這也只是365天裡,平凡的一天而已。
當我們可以越加專注在自己想要的快樂與幸福上,或許反而更有機會讓母親感受到,她可以如何允許自己幸福起來呢!
在母親節這天,溫柔地問問自己:「什麼事情會讓我真正感到快樂呢?」想到了,就勇敢去做吧!
高敏人的特質恰好是想得多,做得少,讓我們用踏實行動,去接近自己渴望的快樂。
祝福你停止內耗,擁抱平靜。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