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活在假設的世界裡】
我跟自稱阿德的唐道德老師因為網路而結緣,
自從知道他會出席今年NGH催眠師研討會後,一直期待可以見到面,
不過會場將近500人,到哪去找呢?
沒想到下午回座位時,忽然有隻溫暖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
我抬頭一看,居然是阿德老師!
很感恩阿德老師不僅主動來關心我這後輩,還送上一本簽名書,
真的是讓我感到既感動又驚訝,心中還有些慚愧,
翻開這本書後,發現我們這場相遇,也是一種「前提假設」。
阿德老師在書中提到催眠是前提假設的更換,
譬如說我來到會場後,看到滿滿的人海,
心中已經有了個假設是「這麼多人我應該很難找到阿德老師吧!」
於是我也就自動關閉了對周圍人群的注意,默默專注在身旁的朋友身上,
(這跟我在人群裡容易害羞也有點關係,而這又是另一個前提假設)
如果今天我的假設是:「太好了,在這麼多人裡,阿德老師在哪裡?
等一下我經過其他座位時,可以好好看看,搞不好就會遇到他!」
很有可能就會再早一點跟阿德老師相遇了。
透過我的親身經驗,對於催眠似乎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對阿德老師來說,催眠有很多種型態,每一種狀態都可以是一種前提假設,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也可以回憶一下,你在生活中有哪些假設?
「我想要跟愛我的人在一起,但我覺得這很困難」
「我想要生活過得再輕鬆一點,可是我覺得這樣好像太安逸懶散了」
「我想要心情可以輕鬆自在,但要辦到感覺很不容易」
「如果伴侶、孩子或朋友不主動來關心我,我沒有辦法好好愛自己」
這些都可能是你所擁有的前提假設,
催眠則是協助你去看到每個假設背後的意義,
並且適度調整這些假設,好讓你真正獲得自己渴望的。
【每一種催眠都有其優勢與限制】
在這本書裡有一整個完整章節在談論催眠演變的歷史,
阿德老師用非常傳神的方式,把一段段歷史變成有趣的故事,
即使我對裡面的人名、事件都已經相當熟悉,
閱讀這些故事時仍然充滿著很不一樣的感受,
從希臘睡眠神殿到梅斯默的磁性流體理論,再到佛洛伊德與艾瑞克森的催眠術,
阿德老師就像是一個說書人,幫助我們明白催眠最早都是醫生與科學家們在使用的,
然而因為一些原因,加上佛洛伊德的抵制,使得催眠數度在歷史裡沉睡,
直到艾瑞克森的崛起,使得催眠再次受到醫療界的重視。
在閱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最敬佩的是阿德老師寬闊的胸襟,
他不只單純陳述事件,也點出不同取向的催眠師之所以呈現出特定形象,
都有其歷史脈絡與個人推廣催眠時的考量,
舉例來說,他提到舞台催眠勢必需要有華麗效果,才能吸引觀眾,
雖然舞台催眠無法帶來療癒,然而表演本身帶來的震撼與娛樂效果,
其價值並不比催眠治療來得低。
除此之外,艾瑞克森本人因為是醫師,又處於催眠受到醫療同業質疑的年代,
因此他需要發展出許多在短時間就能產生震撼效果的技術,才能取信同儕,
而他本人基於醫師的權威性,很多時候並不如後人所想像得這麼「合作取向」,
白話來說,艾瑞克森的神奇事蹟,可能有其歷史脈絡跟後人的想像延伸。
(同理,傳統催眠也沒有其他取向所說的那麼無用)
閱讀這些段落時,我對於不同取向的催眠師有了更深的敬重,
也對於自己正在學習的艾瑞克森取向有了許多不同的認識,
我很欣賞阿德老師對各取向的理解與尊重,以及對自身催眠取向的堅信。
【根植於華人文化的德派雞尾酒療法】
阿德老師這本書最值得一讀的,當然是他自行吸收各家精華後的德派雞尾酒療法,
他很謙虛的說,這些技巧與概念,都是從不同大師身上學習而來的,
回顧我這一路上所運用的種種技術,確實也很難真的有什麼技巧可說是真正的原創,
然而回顧華人地區數不清的催眠師裡,
能夠把傳統催眠、艾瑞克森取向跟NLP三種取向混用得宜的人確實很少見,
阿德老師很慷慨得把他平常運用自如的技巧、理論架構大方寫在書裡,
還附上QR碼讓讀者可以自行從影片裡對照書中內容,
可說是將催眠心法、技法都慷慨得分享給我們了,
閱讀這本書,可說是上了一堂濃縮版本的催眠師訓練課程!
閱讀完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除了「催眠即是前提假設的改變」外,
另外一句話則是:「在華人圈,我期盼總有一天產出屬於自己的催眠大師」
我在成為催眠師的後期,同樣注意到這些年來台灣的催眠學習仍然以西方文化為主,
包括我們所使用的心理學理論,很多時候都無法直接遷移到台灣的情境裡,
在這裡面除了有語言差異、文化差異,還有許多生命哲學中前提假設的差異,
阿德老師分享的幾個進階技巧,雖然來自於Gilligan或其他國外的大師們,
在引導語的設計與概念上,卻十足有著華人文化的味道,
對照起當初我在Gilligan老師課堂上的經驗,這份引導語確實更貼近華人的說話方式,
如何在催眠療癒中有更多華人文化的底醞,是我看完書後另一層的思考。
對於尚未接觸催眠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當成你的前導教材,
有豐富的理論跟技巧可以閱讀,也有影片可以提供你進行初步學習,
也可以成為你打破催眠迷思,真正認識催眠是什麼的敲門磚。
對於已經是催眠師的人來說,更可以看到埋藏在文字裡的黃金,
從含金量滿滿的前輩經驗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養分,
然而即使飽讀群書,仍然無法成為一個成熟的催眠師,
阿德老師提醒我們:要能夠做出一場催眠,而不只是說一口好催眠,
所以如果你真的對催眠很有興趣,建議你可以先找尋信任的催眠師,
自己先親身體驗過幾次催眠,用生命驗證這個方法的效果後,
再來找尋合適的前輩拜師學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