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覺得什麼叫做愛自己?這三個字在這些年來被各種專家們說了又說,寫了又寫,甚至有些當事人會問我:「朋友都要我要好好照顧自己,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認為這或許反映出一件事:在頭腦意識上我們知道要好好善待自己,但打從內心辦不到,甚至即使我們上了很多心理學課程,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潛意識中卻對這麼做有抗拒。
《為什麼成功了還是不快樂》的作者,提出了他的觀察:我們之所以很難感受到幸福,以及打從心底的快樂,跟我們心中懷抱著信念有關,而這些信念是由這個世界打造出來的。
我們不妨想一下,談到「金錢」,你會直覺浮現出什麼樣的想法?是明知很重要卻不敢擁有,又或者是覺得因為錢很重要,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拼命賺到更多?
無論你抱持什麼樣的信念,這個想法一定不是憑空出現的,我想不會有任何一個孩子,打從出生就會擁有這樣的金錢信念(榮格則稱之為情結)。
我們之所以對錢有這種想法,一定是跟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有關,也跟看見父母怎麼使用金錢有關,同時,這也跟我們長大後社會媒體怎麼談論錢有關係。
父母、師長、同學、朋友、伴侶、同事、老闆…..以及社會媒體,這些組成了我們的世界,而我們每天都在被世界灌輸各式各樣的信念,並將這些想法深埋在潛意識裡。
作者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拼命追求外在世界的完美,卻仍然無法感到快樂的關鍵原因。
作者在伴侶罹患疾病、自身遭到重大打擊的過程中,歸納出3個影響我們最深遠的信念:我是誰、我該做什麼,以及我跟別人有什麼關係。
在做者的觀察裡,世界灌輸了我們3個讓內外在分裂的信念:
1.我是誰?我是個有所不足的人
2.我該做什麼?我一定要達成預期的成就,到時候就會幸福
3.我跟別人有什麼關係?我跟別人是分離的,所以只能靠自己
看到這一段,我心中浮現《腦筋急轉彎2》裡成為青少女的萊莉,讓她開始疏遠好友,甚至在最終決賽不惜出賣隊友的,恰恰就是這3個信念!
因為她自認為有所不足,所以讓阿焦掌握了頭腦總部,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變得更好,並認為只要贏得球賽,就能拿到通往幸福與順利的人生門票。
也因為她認為自己只能孤軍奮戰,所以從來沒有想過要跟任何一個人求助,在她眼中,旁人要不就是即將與自己分道揚鑣,要不就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從隱喻催眠的眼光來看,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萊莉,不是嗎?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最後會選擇想要來諮商或催眠,因為他們逐漸發現,即使看過許多書、聽了podcast甚至去上課,在頭腦裡裝載了許多知識,並努力想要在行為上,表現出成熟大人的模樣,但心中還是有個擔憂受怕的孩子。
這個擔憂受怕的孩子日夜哭泣、焦慮、恐慌,在我們的心中喋喋不休,以致於有時候連我們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看似擁有一切,卻仍無法感到幸福?
作者提到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學習3個新的信念:
1.我是誰?我本來就有價值
2.我該做些什麼?採取真摯的行動
3.我跟別人有什麼關係?意識到我跟別人彼此相連
美國人的文化教導他們先重新定義自我,就能採取新的行動,這也是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引導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並將這個天賦化為禮物送給身旁的人,創造良善循環。
然而在我10多年來的諮商實務觀察裡,我發現多數台灣人辦不到,因為這塊土地並沒有足夠的養份,提供我們去思考「我是誰?」
更多時候,我們是在關係互動中界定自己的,因此當你閱讀這本書時,我建議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彼此相連」的這個信念上。
這時,榮格心理學就派上用場了!
當我們想到自己跟別人有緊密連結時,我猜你一方面可能會想起幾個親近而且值得信任的人,同時也會想到幾個讓你感到困擾或痛苦的人,甚至這兩種人可能是同一位~
榮格心理學對我帶來最大的啟發是:「關係是一面鏡子」
我們所喜歡的那個人身上,攜帶著我們所渴望活出來的隱藏品質,我們所討厭的那個人,則投射出自己想要壓抑與迴避的特質,如果我們可以這樣想,將會對自己與對方產生截然不同的認識。
我們將會開始懂得自己不需要跟別人拼得死去活來,在職場上不需要,在伴侶甚至是親子關係中更不需要,我們會因此先懂了自己的傷,然後轉過頭來看見對方的傷。
我們並不需要成為救世主,去療癒另一個人的傷口,卻可以因為懂得彼此都受傷了,於是對彼此多了一份疼惜,於是打從心底好好善待自己,也願意去善待眼前的這個人。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做出真摯的行動。」
從這個行動裡,我們將會越加明白地感受到,原來我是有價值的,於是也會更容易看到別人的價值,於是我們能夠看見自己與他人都在這份生而有價值的網絡裡,彼此相連。
這3個信念在內心形成了一個圓,更讓我們看見外在世界不是弱肉強食的戰場,而是彼此相連的曼陀羅,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曼陀羅,並與他人形成廣廣大的因陀羅網。
當我們能夠深刻地進入這樣的狀態,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理解自己與他人,又怎麼可能不感到幸福呢?
從榮格心理學來閱讀《為什麼成功了還是不快樂》,將能替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自由、喜悅與幸福,我認為這是作者很不簡單的地方,他用非常世俗的語言,說出了榮格所感受到的內心深度。
如果你也想擺脫這個世界教導我們的信念:一定要競爭、要夠特別、要擁有特定表現與成就才值得被愛,那麼,看看《為什麼成功了還是不快樂》吧!或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
祝福你無論在成功或不成功之中,都感受著快樂,你就是快樂。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