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了一天,就把哈克與錦敦這兩位我喜愛的前輩所撰寫的新書,
分三四回合一口氣讀完,讀完之後,仍然有一種餘味迴盪在心頭,
在敘事治療的領域學習、實踐快七年的我,
一直在閱讀、聆聽時,學習用「故事回應故事」的方式進行自我整理,
兩位前輩都是很有故事的心理師,寫出來的文章,
每讀一小段,就冒出了好多故事,在心中來回對話著。
在閱讀著哈克寫的,「只要認真做自己,就有坎坷三十幾」,
讀著讀著,真的有種心被觸動到的感覺,
是啊,我常覺得,許多人總是羨慕著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
(當然這當中也包括我,好像總是覺得別人更能做自己)
都忘記在那些看起來悠哉、愜意的背後,充滿著「坎坷」,
套用哈克的說法,這個坎坷不一定就是運氣不好或艱辛,
然而正因為確定了自己想邁進的方向,於是途中多半充滿了考驗,
當人在考驗中,唉~那可真的是一點都笑不出來!
然而也正因為確信著自己渴望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於是即使面對著考驗與波折,卻仍然卯足全力面對。
說到卯足全力,哈克提及「路菜」的概念,也就是說,
因為知道接下來要面對不容易的考驗,所以提早準備著自己,
或許是資金、時間,也可能是充實能力、人脈,
這些都是在生命旅途中,遇到困難時,可以拿出來照顧自己的妙方,
看到這裡,忍不住在FB粉絲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上,打下了一段話:
看著哈克寫的「路菜」,提到面對生命渴望時,要先做好準備。
想起好多夥伴也總問我:「當初怎麼決定要當行動的?」
我總開玩笑說:「腦袋壞了!」
其實,我花很長的時間準備著,在我還是專任甚至是學生時就在思考著: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心理師?」
「我最想服務哪些人?」
「如果有機會,我最想分享什麼?」
這些,都是我的「路菜」,讓我把注意力從專業焦慮轉到生命感受、
把生存焦慮轉到熱情渴望,把恐懼轉到前方的目標.………
一步一步就這樣走過來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當猶豫時,與其困在情緒裡,
不如用一些行動來確認心意,實踐有時比覺察重要!
寫完之後,心情平靜了下來,一瞬間忽然感受到,
「山窮水盡,柳暗花明」,原來就是這種感覺!
聆聽過許多追尋夢想的伙伴分享,
發現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等自己完全準備好」才出發的,
相反的,我們會預作準備,卻也敢於嘗試,因為很多時候,
光是空想,沒做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僅是在短短一兩則文章裡,就讓我想起許多自己的、伙伴們生命經驗,
哈克與錦敦,真的是兩個抄會說故事的老前輩啊~
閱讀這本書,更讓我喜歡與想要學習的部分,
是哈克與錦敦雖然都是資深心理師,書寫出來的內容卻很實在、平穩,
很真實的陳述著自己內心與現實的困境,也很真實的分享自己如何平衡,
初踏入諮商,我以為人的困境都該是要能被心理學知識疏通、改變的,
接觸身心靈療癒後,又以為人的苦難都該是要被轉化的,
偶爾夜深人靜,似乎覺得哪裡不太對,直到閱讀了這本書,
我才發現,有些時候在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喜悅與痛苦之間,
不全然是這麼二分的選擇,也許是讓相互衝突的兩端可以取得某種平衡就好了。
在兩位前輩的文字裡,讀到一個深刻的概念:
有時候困境暫時無法被解決,可是生活仍然要過下去,
那麼該怎麼辦呢?可以想一下如何凝聚資源,讓自己好好過下去,
但如果這件事跟「人」有關,甚至可能還是自己很在意的人,例如父母親,
那或許就需要在自己與對方之間,嘗試求取一個平衡點,
不過度遠離,卻也允許自己不那麼靠近,讓彼此都有個舒適的距離,
於是,在心有餘力的時候,就可以讓愛自然的流動出去,
每一天流一點,到最後,等到自己更有力量的時候,
這份「心結」或許就可以化解了。
我常覺得,人其實很單純,因為我們渴望的本質都很相似,
但人也好複雜,因為我們滿足需求的方式都好不一樣,
過去無論是心理學在困境中找答案,或是身心靈在苦難中求療癒,
有時候,好像都跟真實的生命,差了那麼一點點,
現在我知道這「一點點」是什麼了,那就是「如實接納」,
當能真心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時,往往就會有更多創意與資源,
可以讓自己在各種關係的糾結、生命的困境中,活得稍微好一點點了!
真心推薦這本好書,無論是想學習敘事治療,
所謂「當事人是生命的專家」精神的伙伴,
或是想透過閱讀來與自己來場生命對話的伙伴,
閱讀這本書,相信都能獲得滿滿的感動,與深刻的省思!
幽樹文青小檔案
諮商心理師、愛療法帶領人、塔羅講師、心靈圖卡帶領人、家族排列師,
熱愛閱讀、喜歡書寫與文字創作,
透過一頁頁書籍中的文字,我更懂得什麼是「人」,
而人性中又存在著哪些矛盾難解與值得敬佩,
曾幾何時,我也成為一位寫手,
透過文字,喚起讀者心中的情感與力量,
期待能透過每一篇文章,支持著閱讀的人,繼續走下去。
(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