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覺得身為心理師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專業技術、道德良知還是同理心?對我來說,這些都重要,但還有同等重要,卻很少有人提及的一個重點。
對於新手心理師來說,經常會認為學習新技巧可以補自身專業能力之不足,然而對資深心理師來說,帶來效果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操作技術的人,這點在榮格所寫的《移情心理學》中有不少著墨。
榮格心理學有四大重點:個體化歷程、分析關係、夢境解讀與積極想像,《移情心理學》即是榮格對於治療關係的深刻見解。
所以接下來請讓我與你分享,一個比較少人談論的面向:諮商中的潛意識運作。
諮商界有句老話:「你是什麼樣的心理師,就容易接到什麼樣的個案。」這句話聽起來很玄,從潛意識的角度來說,卻非常合理。
即使諮商過程圍繞著理性邏輯的分析打轉,隨著彼此關係逐漸深厚,個案必然會將潛意識的情感投射在心理師身上,榮格與佛洛伊德稱之為「移情」。
移情並不是可以用意識刻意阻擋的心理狀態,即使心理師希望個案不要把自己看成生命中的另一個重要他人,個案通常辦不到,心理師也很難不把個案當成另一個人來看,這稱之為「反移情」。
移情是人類建立關係的基礎,正因為對方喚起我們生命中熟悉的情感,因此讓我們想要親近、遠離、愛慕或憎恨,這經常來自於潛意識中的本能反應。
如果看到這裡,你能夠同意榮格的看法,那麼接下來我所要描繪的過程,可能就不會讓你這麼吃驚:
隨著諮商持續進行,個案往往會在潛意識中逐漸將心理師「往下拉」,他會無意識的拋出一些勾子,讓心理師進一步沉浸在他所帶來的情緒氛圍裡。
這就好像個案在沼澤中載浮載沈,當他握住拋到眼前的救生索時,會情不自禁的緊緊握住,而握著救生索另一端的心理師,免不了會因此一腳踏進沼澤裡。
事實上心理師的心中也有一座沼澤,即使他戴著名為專業人員的面具,當回到日常生活裡,他也有自己的叢林沼澤需要面對。
因此心理師在諮商中必然會逐漸深入個案的沼澤,因為他會從個案的話語、眼神、嘆息與哭泣中,喚起心中一股熟悉的感受,那是來自內心沼澤的呼喚,進而逐漸被吸引與深入。
這就是為什麼只靠諮商技巧,通常只能維持表面和諧卻無法帶來深入效果的原因,心理師面對自身沼澤的經驗有多豐富,才是決定諮商成效的隱藏因素。
同時,這便是心理師自己也需要諮商來檢視個人議題,或至少需要有督導來協助自己反思的原因。
當心理師誤將自己的沼澤視為個案的,就可能會發生誤判情勢的情況,即使兩者非常相似,心理師與個案仍然是兩個獨立的人,混淆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傷害。
心理諮商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心理師一方面憑藉著面對自己生命裡的幽暗,來理解個案正在面對的黑暗,另一方面又要有意識的跟這片黑暗保持適當距離,好陪伴個案看清楚自己在面對的究竟是什麼。
這就像是兩個人結伴走入黑森林,共同面對未知的驚怖以及潛伏在暗處的陷阱,心理師若自己不曾深入黑森林,可能會在途中棄個案逃跑,然而心理師若完全認同個案,又會一同陷入迷霧中,共同迷失在森林裡。
這種結伴同行的經驗,必然會大幅影響到心理師的內心,榮格即以煉金術中的黑化、白化與紅化來隱喻,他在《移情心理學》裡,更引用《哲學家的玫瑰園》來深入探討。
《哲學家的玫瑰園》以國王與皇后結婚、結合、死亡、腐爛、昇天、復活、合體的過程,來隱喻兩個心靈深刻相遇的過程。
心理諮商之所以有效,是心理師願意讓自己內在的一部份跟著個案深入黑暗地底,而有另一部份堅定站在意識世界,因而能夠讓諮商室成為一個堅固的煉金容器,容納上述這個激烈的過程發生。
雖然榮格描繪的是治療關係,然而說到「兩個心靈深刻相遇」,不也像極了伴侶、親子、摯友、師徒關係嗎?如果這些關係具有深刻的情感意義,我們必然也會在當中獲得深刻轉化。
就像是藍風暴曾經告訴我,是因為我很努力才能創立對話式催眠這個屬於我的治療取向,但我認為這個取向的誕生,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的幾個恩師。
因為他們能夠慷慨地傳授所學,又能給我從受挫中成長的探索空間,並在我需要指引時提供方向,我才能如同煉金術士一般,從內在提煉出智慧的黃金。
我也看到老師們在教學中,默默被我們這群學生所影響的痕跡,這種師生共學、相互影響的情誼,不也是一種煉金術嗎?
很謝謝陳宏儒心理師翻譯這本讀來不易的《移情心理學》,我想不只是心理師值得為了自己的個案深讀,如果你想要與人發展出一段夠深刻的關係,期待能夠明白如何從關係中的苦出離。
那麼《移情心理學》必然是值得你一讀的好書,祝福你從關係中煉金!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