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詢問各位伙伴關於同理心的好奇,很謝謝所有願意留言討論對話的伙伴,在這麼多年來,我不斷修正對同理的認識,那絕對不是專屬於助人者的技能,所以我想花點時間跟你聊聊,同理心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當事人走入會談室的時候,心情通常都不太美麗,然而不管他們想談什麼,最後免不了都會談到某個讓他感到困擾的人。
有些爸媽想來討論孩子的問題,因為他們千方百計關心孩子,卻找不出孩子拒學的原因,又或者他們很困惑,明明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說出來,為什麼孩子還是得到憂鬱症呢?
有些太太覺得很委屈,先生總是站在婆婆的立場說話,自己說什麼都只會被勸告要忍耐,然後孩子也都是自己在帶,滿腹辛酸看在外人眼中,卻都變成身在福中不知福,覺得有老公養是很幸福的事情,這點妥協算得了什麼?
也有些人總是有莫名的焦慮恐懼,經過探索後才發現跟成長經驗中,被騷擾、侵犯身體界線的經驗有關,他也曾經嘗試尋求協助,旁人卻要求他提出證據,甚至要求他應該以大局為重,不要分化家庭(公司)的向心力,想想只好算了,但心靈的傷口身體都記得,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恐慌。
不知道你發現了嗎?人們的煩惱種類雖然很複雜,內心渴求的卻很單純,想要有人好好聽自己說話,不要那麼快下結論,然而最難的地方,卻是這些表示自己正在同理的人,常把「為了你好」掛在嘴邊:怕你受傷、怕你歪掉、怕你不被寵愛……
當害怕穿上著想的外衣,站在你面前時,有好多事情似乎真的就只能算了,因為對當事人來說,每說一句真心話,聽在旁人耳中就像是不知感恩、不識大體的辯解,許多聲音也就在家庭與社會裡沉默了。
對許多人來說最難的是,當聽到對方一句「你說的我都可以理解,但你為什麼……?」的時候,不禁開始自我懷疑,對呀,他都設身處地的替我著想了,我是不是就讓這件事情算了?是我要求得太多,是我太不替他著想了吧?
所以對有些人來說,對同理心這三個字會有本能的厭惡,因為他人總是打著同理自己的名義,要求自己配合妥協,同理心變成一種攻擊的武器,用來封住自己的嘴巴。
我想起課堂裡的專業訓練,老師曾經問我們一件事:「如果當事人他不想變好,不想配合你的介入,你還願意同理他嗎?」我記得教室裡忽然一片安靜,如果一個當事人如此「抗拒」,拒絕助人者的好意,我們還要繼續同理嗎?甚至我們想的是:我還能同理下去嗎?
說真的這種艱難的時刻,對多數助人者而言應該都不陌生,至少我對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是很熟悉的,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先告訴自己做幾個深呼吸,然後回想我當年跟朋友大吵一架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理解跟懂,對我來說是很不一樣的兩件事!」
當年我好難說清楚自己對朋友究竟在氣什麼,但這些年來完整學習身心靈的知識,幫助我逐漸明白,理解只是腦袋中的邏輯知道對方怎麼了,只是「對啊,我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想,但這一點幫助也沒,趕快乖乖配合我結束這件事吧!」很多人覺得自己在同理,其實只是在說服,只是口氣比較溫柔而已。
少掉情感同步的同理心,是種假性的懂,完整同理還需要有情感上的同步才行,就像是面對憂鬱症的人,有時人們嘴巴上說「我知道這真的很難」,內心卻沒有那種墜落谷底,不知道有沒有辦法重新爬回地面上的感受,少了這層情感連結,我們就只能理解,但無法懂。
甚至有時候我們懂了,說出來的話卻是「好啦好啦,不然你想要怎樣?」好像覺得對方就是任性、無理取鬧、不肯配合,我常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為同理心除了認知跟情感,還有「表達」這個元素,缺一不可。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心累累的,同理心的難度未免也太高了,如果我就是沒辦法「懂」孩子、伴侶或父母親在想什麼,那該怎麼辦?我記得這些年來有不少學生,同樣用無助的眼神問我:「老師,我真的不懂這個當事人怎麼會這樣?」
對我來說,同理心最珍貴的地方,其實不是如同機器人一樣精準的「懂」另一個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要時刻保持這狀態,應該很快就筋疲力盡了,我常跟學生說:「我們不懂他怎麼了沒關係,那你願意嘗試去懂他嗎?」
「願意」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經常會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別人身上,只要對方跟自己不一樣,就覺得敬而遠之省得麻煩,於是越不去懂,這個鴻溝就越大,在關係中許多衝突,往往就來自於雙方都很痛苦,又因為痛苦而迴避碰觸,久而久之只好漸行漸遠,最後變成平行世界。
榮格認為4是個完整的數字,完整的同理心同樣需要4件事情來完成:認知、情感、表達與願意,我覺得願意是最重要也最難的事情,我們都喜歡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並自動將頻率不對的人視為敵人,然而 愛智者書窩 的金童老師經常說:「是什麼讓我們只見到弟兄眼中的刺,卻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呢?」意思是我們視為敵人的人,或許只是因為我們不懂彼此間的共通點,事實上我們比想像中的更靠近。
每當我覺得真的很難懂對方在幹嘛的時候,如果心有餘力,我總是會讓自己安靜下來,從內心去找到跟對方之間的連結,有時候會在某個時刻,莫名忽然懂了,原來對方是這個樣子,在這當中,靠的是我從過去生命經驗的反思中,潛入潛意識底層,去找尋無形的聯繫。
因此同理心跟生命經驗有些關係,因為豐富的經驗會讓我們更多模組嘗試去懂對方,同理也跟生命經驗不必然有關,因為再豐富的經驗,如果缺乏反思,只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偏見與歧視,反而跟旁人漸行漸遠。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同理心、陰影、情緒與關係這四者,是同一件事情的四個面向,榮格所說的「陰影工作」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當我們越能認識與接納自己的陰影,就越有能力透過反思增加自己同理的能力,進而改善情緒與人際關係。
當然,如果你覺得要獨自面對陰影實在好困難,有太多複雜的情緒不知從何開始,不妨替自己空出兩天的時間,來參加「讓黑暗成為你的力量」對話式催眠情緒轉化工作坊,限額10名,現在報名即可享有早鳥優惠,雙人團報另有優惠價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